公孙瓒丨威震天下的猛将,兵强马壮却被袁绍攻灭,他有个致命缺陷
发布时间:2025-09-04 19:57 浏览量:16
说到三国那几位武将,大家脑子里十有八九都是关羽、赵云那种能把一杆大刀耍得飞起的“红脸”“白马”。但其实,三国大戏拉开帷幕前,北地早有一批最早走到舞台中央的猛人,他们或许没有流芳千古,却撑起了汉末乱世的前夜。别的不说,光看看谁在北疆和胡人厮杀、谁在黄巾起义乱军中硬扛,就知道后世里那些名动天下的诸侯将领,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实事求是讲,像公孙瓒这样的角色,过去咱们提起时,好像都是刘备的同学、赵云的老东家。但要追溯起来,公孙瓒动刀动枪的时候,曹操和刘备还在给地方太守当书记小官呢。幽州、辽东那一带,那真是风起云涌的战场。公孙瓒不是靠祖宗荫庇出来的草包,他生在一个仕宦之家,祖上当过要地的郡守,家里头本来前后几代都站在汉家饭碗边,可惜到了他这儿户口簿有点问题——他不是正室生的,只能算半个“旁支”。这种情况,家里不混得多差也轮不到你去当大官,能有个边角的小职位,算是天经地义。
不过人这玩意儿就是奇怪,哪怕手头没根正苗红的资源,自己要是争气,有时候也能闯出点动静。公孙瓒年轻时候,个子高,面容硬朗,出了名的机灵。幽州太守刘君看他顺眼,反反复复聊下来,直接给女儿许配了,成了半个自家人。更有意思的是,这位老丈人还帮着他找了个好老师——卢植。卢植是啥人?大儒也是猛将,打黄巾贼、讲兵法、搞治学样样会。在那帮学生里,名声大的不止公孙瓒,还有后来三国捧起大旗的刘备。只是天分差点意思,公孙瓒拿了点皮毛就急着上阵了——等自己闯了祸儿,那点底子派不上什么大用场。
但常言说“义气”其实是最贵的通行证,公孙瓒和刘君的关系就靠这个打出来的。后来刘君得罪朝廷,被押送京城问罪,按汉律亲戚不能送行。但公孙瓒不认命。他直接扮做差役,装疯卖傻一路随侍,把岳父硬生生送进了洛阳。这一手“护送老丈人”,让朝廷上下瞧了个清楚,弄个“孝廉”美名,辽东属国长史的官帽子也就这么扣在了头上。
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转折都靠“机缘”。你说辽东那地儿,好听点是北国门户,说难听的,四季风雪,鲜卑胡骑隔三差五就来“光顾”。换个人还真未必乐意在那里拼命,但公孙瓒愿意,也敢动真格。冷不丁的那回,他带着不到五十号兄弟在野外巡逻,结果被几倍于己的鲜卑骑兵给包了饺子。按现在的话来讲,换成谁,估计都纳鞋底准备跑路。可公孙瓒一看,真跑就歇菜,不如杀条血路活命。他大吼一声,把兵冲出一条豁口,不仅杀出来了,还把几十骑鲜卑一颗脑袋全劈掉——虽然自己兵力损失过半,但从此鲜卑人再没敢招惹。要搁老百姓说,这可是头剁得“胡人闻风丧胆”的硬汉。
辽东这一站,公孙瓒立下的功不光是边境之争,还是搅动地方官场的一场风波。这些年幽州一带动乱不断,边章、韩遂在凉州闹得不可开交,朝廷一叫板,就想起了这位新晋猛将公孙瓒。幽州三千精锐,唤他带兵平乱,刚一起步,自己大本营后院就点了火——渔阳张纯起兵反水,招呼着乌桓土著,也拢络着想借机会分一杯羹的人。说到这,其实挺“社会”,你一脚迈出去,身后的朋友未必就盼你好。
可老天爷有时候就认准这种狠货。张纯一通折腾,最后还是让公孙瓒给收拾了。杀妻弃子,流亡边境,这已是末路人的自我放逐。幽州、辽西、辽东这些地儿,很多读书人没法想象那种江湖气横流、土匪贼寇和豪强将领乱窜的局面。有机会见识下,才知道人跟人命真不一样。
话说回来,公孙瓒之所以混得风生水起,和他的用兵思路有关。他在辽东骑兵中“挑白马,身着白甲”,造出了专打游牧的“白马义从”。这支部队规模不算大——但胜在精悍。你今天有特种部队,他那会儿就有“疾如风,以夜为昼”的家底。甚至连后来的赵云,也是出自这支队伍。这要说起来,鲜卑、乌桓、匈奴这帮胡人真的被打怕了,一听哪路来了几十个白马义从,主动避让三舍。
可惜人的问题,打仗厉害是一回事,处事做人又是另一套。其实老幽州一带的事儿,归谁管,那是有讲头的。刘虞当年在那边混得怎么样?民间至今流传他的贤名——能让百姓有饭吃,“把地方治理好”,这在那会算稀罕事儿。公孙瓒却只服硬,软的不行。他早年吃家世亏,性子就憋着火,只信手里的刀尖子。乌桓、鲜卑有人来归,他觉得怎么能靠“谈笑”就解决问题?得动刀子才管用。所以,和刘虞一文一武,针尖对麦芒,谁也服不了谁。
这公孙瓒的心眼有点小,一点不假。他见刘虞唤乌桓归顺嘴上两句话便解决了自己多年的敌人,心里不服,便偷偷派人半路截杀了来归降的使者。事虽做得隐蔽,可还是被刘虞揪出来。乌桓干脆绕道归附,张纯的人头最终也是落在了刘虞名下。简直就像现在职场里,一个团队拼死苦干,结果绩效却被外部团队抢了功,公孙瓒的心气儿可想而知。
而此后,局势更复杂。袁绍、袁术那帮世家子弟本事如何不敢吹,但算盘打得溜光拢口。袁绍暗中挑拨,公孙瓒南下冀州,正好遇上黄巾余党数十万,一记撞击下来,二万人愣是杀得“血流成河”,俘虏归队。这种硬仗打下来,名声一时无两。做地方军阀,不就靠这个吃饭的?不过,一旦袁绍夺了地盘,马上翻脸不认人,这才是世家精英的套路。
至于公孙瓒的用人之道,倒是个大问题。按理说,打下庞大地盘后,应该广揽人才,像刘备那样把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一个个拉过来打理江山。可公孙瓒“天生自负”,不仅轻视士人谋士,还苛待下属。有几位有本事的官员在他那干了几年,都被贬到苦寒边地养老,那些靠关系、跟着吃喝玩乐的,反倒红红火火。袁绍听说他的弱点,派麴义带着几百铁骑设伏,仅凭个小队就吃了他千来骑兵的精锐。要说公孙瓒勇,可太过自信和轻敌。
而这滚雪球的恶果,终于不能收拾。刘虞的旧部、地方士族、各路乌桓都掀起反对大旗,昔日手下也造起了反。易县那场大堡垒战,公孙瓒筑起壕沟高台,以为闭关自守能等来天下一变,实则自我囚禁。三年后袁绍直接烧地道塌了城堡,最后他杀妻子,绝后路,自焚而亡。这一场收官,堪称乱世将领最狼狈落幕之一。
很多人总觉得历史就该有英雄光环,可细读下来,倒觉得最打动人的不仅是“能杀敌、会打仗”,而是能理解人心、会团结、能借势而不迷失自我。公孙瓒硬是拿了猛将的剧本,却始终做不成名将那一幕。他带走了赵云,又被刘备远远躲开,或许自始至终都没学全卢植那一套。结局如何?不过是乱世长河里一朵浪,跌宕壮阔,归于寂静。谁还能记全?谁还会畅谈?翻翻史书,大部分人不过短短几笔。猛将终究是猛将,名将却需天时、地利、与人和。你说,公孙瓒,若他年少读得更多一点书,是不是能活出个不同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