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成功更多是信任力的变现
发布时间:2025-08-16 11:33 浏览量:2
文 / 子玉
这个世界上任何层面的竞争表面上看拼的是实力,实际上拼的是信任力,一个人只有得到更多人的信任,那么他就能积聚起更大的势能,然后将这种势能转化为竞争力。众所周知,曹操能赢得官渡之战靠的就是人谋,但人谋的背后其实就是他获得了更多人的信任,这种信任既包括己方对他的信心,更决定了外围第三方势力的态度。
为了说明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这场战争的胜利的不易,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将曹操的劣势展示出来。兵力、装备、后勤等这些显性指标的差距就不多说,单看曹操对于前途的态度:官渡之战前,曹操表示:“袁绍如此无状,吾将讨之,奈力不敌何?”;战争过程中,面对粮草将要耗尽的客观现实曹操曾一度打算退回许都;战争结束之后,面对有人请求处理那些在战争过程中主动联系袁绍为自己留退路的许都及军中人时,曹操表示:“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然后将那些书信烧掉,以安众心。
从以上这些细节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无论是战争之前,还是过程中,曹操对前途都是没有信心的,从曹操阵营中许多人曾主动联系袁绍为自己留后路这件事也能看出,许都及曹军内部有些人也是不看好曹操的,相信袁绍会稳赢。
战争的结果用荀彧的话来说就是,曹操以十分之一之众的劣势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
不过呢,曹操自己虽然对前途迷茫、曹操阵营的许多人也不看好曹操,但曹操集团的决策层在战前却是信心满满,具体代表就是荀彧和郭嘉:在讨论对袁绍用兵时,荀彧分别从度、谋、武、德四个层面对袁绍和曹操两人进行对比,认为袁绍和曹操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最后得出结论:“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郭嘉呢,又进一步对袁绍和曹操两人之间的素质差距进行了详细剖析,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后抛出了一个“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的结论,分别为,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
可见,曹操集团其实是有意回避袁绍的强大实力,而是仅仅对袁绍和曹操两个个体进行了各个层面的对比,最后得出曹操胜于袁绍的结论,认为,领头羊的素质完全可以弥补综合实力层面的短板。
为了让以上理论更有说服性,荀彧和郭嘉还特意举了项羽和刘邦的例子:荀彧认为,“古之成败,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郭嘉也认为,“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
从郭嘉和荀彧的话中我们就能看出,仅仅是对袁绍和曹操两个操盘手的素质进行比较,曹操必赢,就连袁绍的谋士沮授都认为:“庙算之策,不在强弱。曹操法令已行,士卒精炼,非公孙瓒坐而受攻者也。”
同时,我们从沮授的话中还能看出,曹军虽然不具备数量优势,但却都是精兵,而且,曹操善于用兵在当时是被大家所公认的。
通过分析荀彧和郭嘉两人的话我们又能看出,这个世界上人们判断事物的依据是不一样的,有人是看表面实力层面的显性指标,但有人却始终能一眼回归本质,从源头进行判断,荀彧和郭嘉能将官渡之战的军事竞争简化为袁绍和曹操两个个体之间的博弈确实属于能从本质看问题的表现。
这一点,从他们最初选择跟随者的态度中就能看出来。初平二年(191),荀彧抛弃袁绍投奔曹操于东郡,他跳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作出了袁绍最终不能成事的判断。郭嘉抛弃袁绍投奔曹操也是这个原因,这从他当时对同为袁绍谋士辛评和郭图所说的话中就能看出来,郭嘉表示:“袁公徒欲效仿周公下士,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由此可见,智者判断事物的标准从来都不受限于眼前的物理差距,而是会回归人的本质并将时间线无限拉长来做决策。用投资的角度来理解荀彧和郭嘉的行为就属于价值投资,他们的跳槽案例完全可以给现实中的我们关于如何看待事情、做决策一些启发。
这个世界上,干大事业的人看的是历史的宏大叙事,挖掘的是规律、谋略,而普通人也能从一些小细节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读史对于任何层级、段位的人都是有好处的。
不过呢,袁绍的强大实力毕竟是客观事实,荀彧和郭嘉不管如何将曹操拔高都无法忽视这个现实,这一点从曹操在战前底气不足的表现中就能看出来。
官渡之战前曹操也底气不足 图源/剧照
那么,荀彧和郭嘉为什么还要在战前大肆放大袁绍的缺点,突出曹操的优点呢,答案只能是,为了提振曹军的信心。
你想,曹操在综合实力上本来就比袁绍差,如果曹军再没有士气的话,那这仗根本就不用打了。所以,荀彧和郭嘉虽然是客观分析了袁绍和曹操两个个体之间的素质差距,但真实目的还是在做舆论宣传,制造出一种曹军必胜的气氛。
战争的本质从来不是战场上将士、后勤、兵器等物理层面的较量,士气、舆论等也是决定战争结果的关键,而强者总是能通过在隐形层面造势以弥补物理层面的短板。
除了荀彧和郭嘉,曹操也在心理层面给将士们打气。建安四年(199)六月,袁绍在听取了郭图等人的建议作出攻许的决策之后,曹营将士一致认为,曹军没有对抗袁绍的实力。
于是,曹操就只能复制荀彧和郭嘉的做法拿袁绍的个人素质说事,表示:“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划分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以为吾奉也。”
按曹操的意思,袁绍积累的那些家底都是给自己准备的。
本来吧,曹军就底气不足,偏偏在战前又遇上了刘备在徐州造反的闹心事。要不是曹操通过亲征在短时间内击败了刘备,那官渡之战都不用打了,因为,曹军会形成己方根本打不过袁绍的集体意识。
可以说,平定徐州之战才是曹操能赢得官渡之战的关键,而曹操当时对袁绍的判断也非常精准,认为:“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
既然事实证明曹操对袁绍的判断是正确的,且曹操又在短时间内搞定了刘备,那么曹军将士对于曹操之前的话肯定是深信不疑的。
只能说,曹操以局部的胜利验证了自己、荀彧和郭嘉对于袁绍的判断,这一点非常重要。
总之,曹军能够意志坚定地走上战场且能在极其艰苦的局势下和袁军死磕,正在于曹营决策层对于袁绍个体的弱化,让曹军将士们相信,胜利一定属于他们。
这就是相信相信的力量,人在做事时一定要有必赢的意识。
所以,作为领头羊不仅要懂排兵布阵,更要善于在精神层面对将士们的意识、情绪进行引导,人心的统一与阵型的标准同样重要。
就是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曹操也是持续性给将士们打气。在官渡之战最艰难的时候,曹营不仅缺粮,将士们也疲惫到了极点,曹操在面对这种状况时只能向众人保证:“却十五日为汝等破绍,不复劳汝等矣。”
其实曹操当时自己心里也没底,但是为了提振士气他也只能说这种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因为曹操明白,在最艰难的时候,如果士气丢了,那么败局就已经注定了。
这就像人做事一样,如果你内心的那口气丢了,那成功也就与你无缘了。
任何时候,士气都是最重要的。
就连曹操也需要心理建设,当曹操在面对粮食将要耗尽而又没有破敌的机会表现出绝望情绪时他就向留守许都的荀彧写信表达了自己想要退回许都的想法,荀彧呢,在劝曹操坚守的同时也不忘为他打气:“且绍能聚人而不能用,情见势急,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意思就是,以袁绍的个人素质,犯错是必然的,你就等着吧。果然,曹操就多坚持了一下就等来了许攸,对方开门见山就给他提供了乌巢可袭的建议。
某种程度上,许攸也是曹操的贵人 图源/剧照
当时,给曹操“加油”的还有贾诩,贾诩也是沿用之前荀彧和郭嘉对于袁绍和曹操两人进行对比的套路,表示:“公明胜绍,勇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完全故也。必决其机,则须臾可定也。”
将曹军在半年时间内没取胜归结为是曹操持重的表现,但也只有曹操自己知道其没有破局还是实力原因。
可不管怎么说,不管是曹操、荀彧、郭嘉还是贾诩都在言语上成功引导了大家对于战争前途的看法,坚定了曹军破敌的信心,如果说从许都送来的是支撑人物理生命的粮草的话,那么从这几人口中所输出的就是精神食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精神食粮更重要。
从这就可以看出,任何形式的战争,要让大家保持信心最重要,而这就需要决策层借助语言的力量作以科学引导。
只是,荀彧等人虽然捧曹而弱袁,而现实情况又是,曹操的个人素质确实比袁绍强,至少当时的外围诸侯就是这么认为的,比如,贾诩在劝张绣投降曹操时就如此说:“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渔阳的田豫在劝太守鲜于辅站队曹操时也如此说:“曹氏奉天子以令诸侯,终能定天下,宜早从之。”
凉州的杨阜在劝凉州牧韦端时也对曹操是高度评价,表示:“袁公宽而不断,好谋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只能说,曹操从讨董卓以来所表现出的彪悍素质是不断刻进诸侯的大脑中,最终让这些人形成了曹操必然成大事的判断。可见,人的厉害是攒出来的,诸侯对于曹操的信任就是曹操在现实世界中通过一系列小胜所攒出来的。
所以,以上这几方势力最终都选择站队曹操。
就连持中立态度的刘表内部都看好曹操,当时,荆州内部在讨论站队问题时中郎韩嵩和别驾刘先就劝刘表说:“曹操善用兵,贤俊多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移兵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今之胜计,莫若举荆州以附曹操,曹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
对此,蒯越也表示认同。
刘表呢,就让韩嵩出使许都对曹操进行观察、验证众人的判断,而韩嵩在归来后也是盛赞曹操,气得刘表差点将其给杀了。
刘表在官渡之战中保持中立 图源/剧照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你自己认为自己厉害不是真相,你的下属认为你很厉害也不是真相,旁观者和你的敌人认为你很厉害你才真的是厉害。
曹操呢,以其所展现出的个人素质被外围的诸侯所看好、信任,所以不是站队他就是归附他,虽然刘表没有站队但却保持中立,这对曹操来说也已经是胜利。
而现实又是,外围诸侯的态度才是决定官渡之战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看看曹操在战前的担忧就能看出来。在讨论对袁作战方案时曹操就曾表示:“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将为之何?”
曹操最怕的就是袁绍争取到第三方势力的支持,而袁绍当时又具备这样的实力,如果外围诸侯被袁绍所争取,那么曹操就是以兖豫的方寸之地对抗天下六分之五的势力。
还有,在第三次征讨张绣归来后,曹操在东忧吕布、西虑关中、南正与张绣相拒的复杂情况下竟然到了出入动静失态的地步。外围势力对于袁曹决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而曹操呢,也以其对外所展现出的彪悍素质和对于诸侯外交层面的成功,得到了一部分诸侯的站队,并让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等势力保持了中立,从而得以专意对付袁绍,并最终赢得了战争。
只能说,曹操的胜利更多是信任力的变现,以及通过言论对众人意识层面的引导最大程度提振了己方士气,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曹操集团不管对于袁绍还是其决策层都要有详细、客观的了解,甚至袁绍集团的内部矛盾曹操集团都要搞清楚。
而曹操集团在这一点上也确实是做到了知己知彼。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