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发布时间:2025-07-29 03:25 浏览量:1
历史的河流奔腾不息,冲刷出人性的基石。
《资治通鉴》这部煌煌巨著,不仅是王朝兴衰的镜鉴,更是处世智慧的宝库。
司马光倾注心血,将一千三百余年的治乱得失凝练于笔端。
其中蕴藏的朴素真理,穿越时空,依旧熠熠生辉:识人、助人、念人。
看人之长,天下无不可用之才;帮人之难,危局方显真情厚谊;记人之好,福泽方能绵延长久。
这非独帝王之术,更是吾辈安身立命、涵养格局的不二法门。
且让我们翻开这部厚重史册,聆听那些关于“长处”、“难处”、“好处”的古老回响,映照今朝。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开篇不久,便记载了齐桓公姜小白与管仲的传奇。
公子小白历经艰险,抢先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
他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处置曾辅佐其政敌公子纠、并差点用箭射死自己的管仲。
谋士鲍叔牙力排众议,恳切进言:“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鲍叔牙没有盯着管仲曾经的敌对立场和“射钩”之仇不放。
他看到的,是管仲经天纬地的治国才能、富国强兵的雄才大略。
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摒弃前嫌,拜管仲为相。
管仲感其知遇之恩,锐意改革,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终成春秋首霸。
齐桓公的霸业,始于他听从鲍叔牙的劝谏,看到了仇敌管仲身上无与伦比的“长处”。
目光若能穿透恩怨的迷雾,聚焦于才能的光华,便是成就伟业的基石。
时间流转至二十世纪初的北平。
一位名叫梁漱溟的年轻人报考北京大学落榜。
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偶然读到了梁漱溟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佛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
蔡元培慧眼独具,并未在意梁漱溟没有大学文凭的“短板”。
他看到的,是这个年轻人深邃独特的思想见解和治学潜力。
蔡元培力排众议,大胆决定:“梁漱溟当不了北大的学生,那就请他来当北大的教授!”
1917年,年仅24岁、仅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被破格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讲印度哲学。
正是蔡元培不拘一格看人之长的魄力,成就了梁漱溟这位后来的新儒学开山者。
他看的是学问的深度,而非文凭的厚度。
看人长处,是格局,更是智慧,能为时代发掘真正的砥柱。
《资治通鉴》卷五十三汉纪四十五记载了东汉名臣袁安的一则往事。
当时,楚王刘英谋反案牵连甚广,震动朝野。
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秉承上意,深文周纳,不断扩大株连范围,人人自危。
时任河南尹的袁安,受命前往楚地复核案件。
他看到的不是邀功请赏的机会,而是无数被冤屈牵连、陷入绝境的官吏百姓的“难处”。
袁安顶住巨大压力,冒着丢官甚至丧命的风险,毅然上书朝廷。
他力陈:“案狱无验,不可得实,恐有冤枉。”
请求释放那些没有确凿证据而被关押的无辜者。
汉明帝览奏感悟,最终批准释放了四百余家。
袁安在他人深陷政治漩涡、朝不保夕的至暗时刻伸出援手,挽救了数百家庭的命运。
帮人于危难之际,其恩重如山。
这份担当,源于悲悯,更源于对公义的坚守。
近代实业家张謇的壮举,同样诠释了“帮人难处”的真谛。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南通地区灾害频仍,民生凋敝,农民生计艰难,此乃大“难处”。
张謇中状元后,并未沉迷仕途,而是怀抱“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
他目睹家乡农民因缺乏生计来源而困苦不堪。
1895年,张謇毅然决定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其初衷之一,便是“为通州民生计”,解决大量无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就业问题。
纱厂开工后,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有效缓解了当地民众的生存之难。
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解决根本的生计之难,远胜于一时的施舍。
张謇以实业为根基,帮扶一方百姓渡过生存难关,其泽被深远。
帮人难处,解的是燃眉之急,种的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资治通鉴》卷三十九汉纪三十一记载了光武帝刘秀的一段往事。
更始帝刘玄猜忌日深,派侍御史持节至河北,封刘秀为萧王,并令其交出兵马,与有功诸将同返长安。
这实则是削夺兵权、图谋加害的陷阱。
刘秀处境凶险,欲拒命则恐授人以柄,遵命则无异于自投罗网。
此时,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审时度势,洞悉刘秀之危难。
他们毅然决定雪中送炭,派遣精锐突骑南下支援刘秀。
耿况之子耿弇、彭宠所遣吴汉、寇恂等皆一时俊杰,率兵助刘秀大破邯郸王郎,稳固了其在河北的根基。
这份在生死存亡之际的鼎力相助,刘秀始终铭记于心。
待其登基为帝后,对彭宠、耿况两家封侯拜将,恩宠有加。
即使后来彭宠因怨望而反叛,刘秀在处置其子嗣时,念及彭宠昔日之功,仍存有保全之意。
记人之好,念人之恩,是刘秀能聚拢人心、成就帝业的重要品德。
历史记住了他光复汉室的功绩,也记住了他知恩图报的厚重。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故事,亦是对“记人好处”的生动诠释。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陶行知。
他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深切感受到杜威对其倾注的心血与期许。
学成归国后,陶行知立志改造中国教育,推行平民教育运动。
他创办晓庄师范,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这无不带有杜威思想的影子,更是对其师恩的实践性回报。
陶行知一生清贫,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颗心,既是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包含着对恩师栽培的铭记与回馈。
他铭记师恩,并将这份恩情转化为推动中国教育进步的磅礴力量。
记人好处,是情感的纽带,更是将善意传递、放大的源泉。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汉纪五十八中,记载了曹操与荀彧的一段对话,发人深省。
曹操曾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
荀彧举荐了荀攸、钟繇、戏志才等人。
曹操皆用之,各尽其才。
但曹操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他能“看人长处”,善用荀彧推荐的人才。
更在于他深刻理解“帮人难处”与“记人好处”对于凝聚力量的关键作用。
官渡之战前,曹操势弱,袁绍大军压境,人心惶惶。
许多部下与袁绍暗通款曲,此乃危难之际。
战后,曹操缴获了这些通敌书信。
他深知此时众人恐惧,正是“难处”。
曹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看也不看,当众将这些书信全部付之一炬。
他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此举非比寻常,他体谅了部下的恐惧(帮人难处),更以博大的胸怀化解了危机,赢得了众人死心塌地的效忠(记人之好,不究其过)。
曹操融通“看长”、“帮难”、“记好”三境,故能化险为夷,聚拢英才,奠定霸业之基。
晚清名臣曾国藩,其一生功业,亦深谙此融通三境之道。
他组建湘军,首重“看人长处”。
选拔将领,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如塔齐布、彭玉麟、杨岳斌等皆非科甲正途出身,但各有所长,均被委以重任。
在“帮人难处”上,曾国藩尤为用心。
他深知将士用命,需解其后顾之忧。
设立“粮台”、“厘金”等机构,竭力保障军饷物资,抚恤伤亡将士家属,解决其生计艰难。
对于有困难的僚属,常慷慨解囊相助。
更可贵的是他“记人好处”。
对于有恩于己、有功于国者,如胡林翼、左宗棠(虽有龃龉,但公义上仍肯定其功)、李鸿章等,或倾力提携,或在其身后极力维护其声誉,奏请褒奖。
其幕府人才济济,被誉为“神州第一幕府”,正源于他在这三方面的深厚修为。
看长以聚才,帮难以暖心,记好以固情,三者融通,方是立身处世、成就事业的稳固根基。
江河奔流,史册翻卷,《资治通鉴》的墨痕里,藏着永恒的人间清醒。
看人之长,是破开偏见的利刃,让明珠不再蒙尘。
帮人之难,是穿透黑暗的薪火,在绝境中点燃生路。
记人之好,是穿越岁月的锚点,让温情不被时光冲淡。
这三重境界,非圣贤专利,实乃吾辈行走世间的通行证。
它不要求你身居高位,只需在平凡交往中多一分慧眼、多一分援手、多一分感恩。
历史长河淘尽英雄,而人性中最朴素的善意与智慧,终将沉淀为不灭的星光。
修此三境,心自宽宏,路自坦荡。
世事纵纷扰,前路纵崎岖,秉持此道,便如秉烛而行,纵微光亦足以照彻前程,温暖此生。
这盏由千年历史点燃的心灯,足以照亮我们脚下的每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