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邦、汉武帝相比,光武帝刘秀的政治手腕更胜一筹!(用人篇)

发布时间:2025-07-29 05:22  浏览量:1

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的政治才能可以说是历代帝王中,都是可圈可点的。

他成功的结束了王莽的新朝的乱世局面,并且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为东汉近两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从用人的角度来说说刘秀的政治手腕。

刘秀政治能力体现得最为突出的是其卓越的用人智慧。

在群雄并起的乱世,刘秀懂得“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道理,就算是自己的死对头,他也采用拉拢的方式,而非选择武力来征服对方。

他非常懂得人才是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根本。

比如刘秀在河北起兵时,非常重视人才,不顾及年龄,比如对于前来投奔的二十来岁的耿弇,他完全没有轻视之意,而是多次与他商讨战事、重大决策,刘秀曾赞叹年轻的耿弇:“小儿曹乃有大意哉!”,给予了其足够的重视与评价。

刘秀对耿弇的信任与重视,换来了其父上谷太守耿况与渔阳太守彭宠的归顺。

刘秀的信任与真心换来了更大的军事实力。

还有就是面对击败王朗时,刘秀发现部下与王朗勾结的数千份书信,刘秀没有派人去查,而是选择当众焚毁这些书信,并放话"令反侧子自安",打消了下属的疑虑与担忧,也反映了刘秀对待下属足够宽容与信任。

试想,有多少君主能够做到不计前嫌,信任自己的属下。

刘秀用人最具突破性的特点在于能够彻底超越个人恩怨,从事业需要出发任用曾经的敌人。

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对杀兄仇人朱鲔的招降与重用。当朱鲔因顾虑而不敢投降时,刘秀明确表示:“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并当黄河为誓,最终任命朱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后来还让他担任少府要职。

曾效力更始帝的王常、隗嚣部将王遵等敌对阵营人才归降后,刘秀都给予重用,树立了“归附标杆”,这自然让其他阵营的人才都愿意归附刘秀,壮大了其势力范围。

刘秀吸取了前面领导的功高震主的问题,采取了“优以宽科,完其封禄"、“高秩厚禄,允答元功”的政策,对有功的三百六十多位功臣封为列侯,赐予高爵与厚禄,但没有不授予他们实际有权利的职位。

但当有人质疑他封赏过度时,他明确回答:“古者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也。”足见他宽厚仁慈。

他逐步解除功臣的实际行政职务,鼓励他们“修整闺门,教养子孙”,并且他大力选拔文人士子进入官僚系统,形成"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格局,这种格局既安抚了有功之臣,又让人才能够流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确保了东汉朝廷的行政效率。

这种平稳过渡既避免了“狡兔死,良狗烹”的悲剧,又完成了从“打天下”到“治天下”的人才结构转型。

还有就是刘秀有意识地控制各将领的军功积累,避免出现“尾大不掉”的权臣,耿弇平定齐地后便很少再率军出征,邓禹在早期战功显赫后也减少了前线指挥。

清代学者王夫之更是评价"自古君臣交尽其美,唯东汉为盛",对于刘秀在处理功臣问题上的政治智慧。

刘秀在西汉察举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明确了"孝廉"和"茂才"作为主要察举科目,他规定“三公举茂才各一人”、“监察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将原本不定期的茂才举荐改为常制,与孝廉并举的人才选拔机制。

同时,刘秀特别重视征召那些拒绝为王莽政权服务的山林隐士,这些隐士往往胸怀大志且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

比如,大臣郭伋曾建议"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故臣",刘秀欣然采纳,这为他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对于民间有德才之人,刘秀更是主动寻访,如他登基后派人全国寻找隐逸的旧交严光,甚至亲自邀请这位拒绝出仕的高士同车出游、同席而坐,展现了求贤若渴的姿态。

在平定河北时,刘秀发现小吏出身的铫期有将才,便破格提拔,后来铫期成为重要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