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最惨痛的人生哲学:贪吃者死,贪色者亡,贪财者灰飞烟灭
发布时间:2025-10-29 09:26 浏览量:4
厨房里飘着红烧肉的浓香,张明盯着锅里咕嘟冒泡的酱色肉块,喉结上下滚动。桌上刚拿回来的体检报告像块冰冷的石头压在心里,“重度脂肪肝”几个字刺眼得很。医生的话还在耳边嗡嗡响:“再不控制,肝硬化、肝癌找上门是迟早的事。”老婆把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他拿起筷子,手却停在半空。昨晚读《资治通鉴》,晋景公临死前非要吃熊掌,结果被厨师弄死的画面,突然就撞进了脑子。历史书上冷冰冰的字,今天砸在饭碗前头了。原来千百年前的教训,离咱们普通人的灶台,也就隔着一双筷子那么远。
一、贪吃者死:当口腹之欲成了催命符
晋景公这事儿,司马光写得像个荒诞剧,细想却让人脊背发凉。这国君病得快不行了,躺在床上喘气都费劲。按理说,该琢磨后事,安排托孤了吧?他不!这位爷脑子里灵光一闪,冒出个匪夷所思的念头:“我想吃熊掌!”熊掌那东西,处理起来费时费力,得煨上几天几夜才软烂。厨师杜蒯一听,心里那把火“噌”就上来了:人都要蹬腿了,还瞎折腾啥?这不是存心不让人安生吗?一股邪火顶着,杜蒯竟在炖熊掌的当口,摸进景公的寝宫,干脆利索地把这贪嘴的国君给宰了!等侍从们发现不对劲冲进去,人早凉透了,只剩下炖锅里那熊掌,还在咕嘟咕嘟冒着泡。你说讽刺不讽刺?临死前最后一念,不是江山社稷,不是黎民百姓,竟然是一口吃的!这口吃的,直接把他送上了黄泉路。
北宋那个宰相张齐贤,也是个在吃上栽了大跟头的活教材。史书上说他“日食数斤肉”,这可不是夸张。他府里光专门研究怎么做好吃的厨师,就养了几十个!顿顿山珍海味,变着法儿地满足那张嘴。奢侈到什么地步?有正直的官员实在看不下去,直接向皇帝告状:“张相一顿饭的花销,够普通老百姓一家子吃上半年!”听听,这哪是吃饭,简直是吃金山银山。皇帝再宠信大臣,也架不住他这么糟蹋名声、挥霍民脂民膏啊。结果呢?奢靡无度,失了德行,皇帝也保不住他,一纸诏书贬出京城。晚年落得个贫病交加的下场,当年那些珍馐美味,怕是都化成了悔恨的苦水往肚里咽。明朝太医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里一针见血:“膏粱厚味吃多了,足能让人生大疮长毒瘤!”这话放大了看,权力要是成了饕餮盛宴的通行证,那死亡这个不请自来的恶客,早就提着刀,大马金刀地坐在你宴席的主位上了。别不信,历史这面镜子,照得清清楚楚。
二、贪色者亡:温柔乡即是英雄冢
说到被美色迷昏了头,葬送家国的,战国楚怀王绝对是个“典范”。纵横家张仪跑来忽悠他,拍着胸脯说:“大王您只要跟齐国绝交,我立马献上六百里商於之地!”好大一块肥肉!怀王一听,眼都直了,色令智昏,立马就撕毁了跟齐国的盟约,生怕动作慢了吃不着热乎的。结果呢?张仪翻脸不认账,说好的六百里变成六里。怀王气炸了肺,这脸丢大了!按说该冷静下来,想想怎么挽回损失,重新合纵连横吧?他不!这时候,他最宠爱的美人郑袖在他耳边吹风了。为了博美人一笑,讨美人欢心,这位糊涂蛋大王,居然又脑袋一热,再次发兵去攻打强大的秦国!这叫什么?这叫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两次,还自己往坑里填土!结局惨不忍睹,“斩甲士八万”,汉中的地盘也丢了。大忠臣屈原在朝堂上捶胸顿足,指着怀王的鼻子骂:“美人一张嘴,忠言就听不进;奸佞小人一挑拨,眼睛就瞎了!”这话骂得痛心疾首。怀王最后啥下场?被秦国扣住,客死异乡。强大的楚国,根基就是从他这儿开始烂掉、动摇的。一个美人,几句枕边风,吹塌了半壁江山。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白居易《长恨歌》里写“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听着挺浪漫。可翻开《资治通鉴》看看真实的历史,那才叫残酷。玄宗沉迷温柔乡,把朝政丢给李林甫、杨国忠这帮祸害。结果呢?“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的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把潼关都给打下来了。长安城眼看不保,玄宗这才慌了神,带着贵妃和一帮亲信,灰头土脸地往四川跑。逃到马嵬坡,三军将士不干了!刀剑出鞘,寒光闪闪,围住皇帝的车驾,喊声震天:“不杀贵妃,誓不护驾!”皇帝老儿再舍不得,也架不住刀架脖子上啊。一条白绫,生生勒死了风华绝代的杨玉环。《资治通鉴》里冷冷地记下一笔:“天子蒙尘,红颜何辜?”是啊,红颜何辜?可那把焚毁开元盛世的滔天大火,不正是玄宗自己放纵的情欲点起来的吗?盛世的灰烬里,飘荡着《霓裳羽衣曲》的残音,像是在为这场因贪色而起的巨大悲剧,唱一曲凄凉的挽歌。
三、贪财者灰飞烟灭:金山银山,转眼成空
东汉的外戚梁冀,他家的库房,那简直就是人性贪婪的博物馆。司马光记载,抄他家的时候,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堆成了山,清点出来的财产折合成钱,竟高达三十亿!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当时东汉王朝半年的税收总和!这人贪得都没边了。他在洛阳城里圈地,强占老百姓的房子,就为了给自己修个养兔子的豪华园林“兔苑”。有个人不小心,在兔苑里误杀了一只兔子,好家伙,梁冀大发雷霆,为了这一只兔子,竟牵连处死了十几条人命!老百姓在他眼里,连兔子都不如。这样倒行逆施,能不招人恨?汉桓帝早就憋着收拾他,终于逮着机会,派兵把他家团团围住。梁冀一看大势已去,连挣扎都懒得挣扎,拉着老婆一起服毒自尽,一了百了。讽刺的是,抄家时发现他家库房里囤积的金箔太多太厚,都粘连成巨大无比的金块了,官兵们没办法,只能抡起斧头劈砍才能分开。这堆积如山的金子,最终成了他和他家族的催命符、裹尸布。
北魏的河间王元琛,更是把“斗富”当成了人生目标,狂妄得没边。他公开叫嚣:“我不恨自己没见过石崇(西晋巨富),我恨的是石崇没见过我(的财富)!”听听这口气,仿佛他已经是天下第一富豪。可他似乎忘了,或者说根本不愿去想,那个被他当作标杆的石崇,最后是怎么死的?石崇就是因为跟皇亲国戚斗富,炫富炫过了头,招致了杀身之祸,被赵王司马伦给砍了脑袋!元琛完全没吸取前车之鉴,继续疯狂敛财,家里的珊瑚宝器堆得满坑满谷。结果呢?卷入政治叛乱,身死名裂,辛辛苦苦搜刮来的那些稀世珍宝,转眼间全成了别人的战利品,或者直接给他当了陪葬品。老子在《道德经》里早就敲过警钟:“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银财宝堆满了屋子,没有谁能长久守得住!这话简直是穿越时空的预言。当一个人用黄金给自己打造了一个金碧辉煌的牢笼,那冰冷的锁链,迟早有一天会深深勒进他的皮肉,直至窒息。
四、破贪三昧:给欲望套上笼头,方得自在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叹气:道理都懂,可这贪念就像野草,烧不尽,吹又生啊!确实,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那个艰苦地方悟道后,深有感触地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山里的土匪强盗好对付,可心里头那些贪嗔痴的贼念,想降服它们,那才叫真功夫。
看看晚清名臣曾国藩是怎么做的。他三十岁那年,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灵魂拷问”,在日记里狠狠骂自己:“又睡懒觉了!还下了一盘围棋!真可耻!”他痛感自己身上毛病太多,贪图安逸享受,意志薄弱。怎么办?光骂没用,得下狠手整治!他给自己立下了著名的“日课十二条”,条条都是针对自己的软肋:早起、静坐、读书、谨言、节欲、保身、养气、练字、读书不二(不半途而废)、日知其所无(每天学点新东西)、月无忘其所能(每月复习已学)、作字(写字)、夜不出门。其中“节欲”一条,就是专门对付贪念的。靠着这份狠劲和坚持,他硬是戒掉了好色、奢侈、怠惰这些毛病,成就了一番事业。对自己狠一点,才能对欲望狠一点。
晚清的首富盛宣怀,是个在商场官场都混得风生水起的人物,他更懂得驾驭财富的智慧,明白“财散人聚”的道理。他创办中国通商银行时,没有想着吃独食,反而特意把股份分给了李鸿章等朝廷重臣。重臣张之洞很欣赏他这种做法,称赞道:“以义制利,这才是真正的智者所为啊!”正因为平时懂得分享,懂得用“义”来约束对“利”的贪求,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和声誉。后来上海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盛宣怀的产业岌岌可危。关键时刻,朝廷里那些曾经拿过他股份的重臣们,竟然集体站出来为他担保!帮他渡过了难关。这财富啊,就像水一样,你拼命堵,它迟早会冲垮堤坝;你懂得疏导,它就能稳稳托起你的航船,载着你前行。
结语:屋檐下的回响
去年寒冬,我去山西榆次看常家庄园。那是晋商鼎盛时期留下的巨宅,规模宏大,气派非凡。走着走着,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所有房子的屋檐,都微微向自家院子里倾斜。导游解释说:“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雨水都要流进自己家院子,聚财嘛。”很朴素的愿望。转到后院一面不起眼的墙上,刻着一行斑驳的字,凑近一看,竟是摘自《资治通鉴》的句子:“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奢侈浪费的风气,往往是从富足有余时开始的;而勤俭节约的习惯,常常是在物质不足的环境中养成的。那一刻,历史的回音和现实的景象,在冰冷的砖墙上奇妙地重合了。
贪欲这东西,刚开始就像落在你手心里的一小片雪花,凉丝丝的,似乎无伤大雅。可你忍不住想把它攒成团,越滚越大,越滚越快。最后呢?它不再是那片可爱的雪花,而成了足以引发山崩地裂的雪球,轰然砸下,埋葬一切。楚怀王举起的金樽里,盛满的是亡国的鸩酒;杨贵妃驿马飞驰送来的荔枝,每一颗都浸透着盛世的挽歌;梁冀兔苑里跳跃的金兔子,不过是通往地狱的指路牌……这些在历史长河里沉浮的物件,早已褪去了当年的华彩,只剩下冰冷的轮廓,幽幽地诉说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真正的自由和安稳,从来不是放纵欲望的狂奔,而始于勒紧欲望的缰绳,学会驯服心底那头贪婪的猛兽。
窗外,午后的秋阳暖暖地铺在书桌上。手边的《资治通鉴》恰好翻到唐太宗李世民那一卷。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千古明君,用血与火、智慧与克制换来的经验,值得我们刻进骨髓里:“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当头的贪,国就没了;做臣子的贪,命就丢了。这话,不分古今,无论贵贱。问问自己:今天,你心里的那头“贪兽”,可曾安分?
作品声明:以上图片取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