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
发布时间:2025-08-04 06:46 浏览量:1
司马光耗时十九载,铸就的不仅是一部皇皇巨著,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兴衰的明镜。
其警世之言“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穿透千年时光,依旧振聋发聩。
这寥寥数语,道破了个人沉浮与国家治乱的根本。
懈怠的种子一旦埋下,精神的荒芜便悄然蔓延。
放纵的闸门一旦开启,欲望的洪流将吞噬一切。
历史长河奔涌,多少英雄豪杰、王朝霸业,皆在这“奋发”与“检束”的平衡木上,书写着或辉煌或黯淡的终章。
《资治通鉴》记载,战国初年,魏文侯雄才大略,任用李悝变法,魏国一时称雄中原。
其子魏武侯继位,初期尚能承父余烈。
然安逸日久,奋发之心渐弛。
他不再像父亲那样宵衣旰食,求贤若渴,反而满足于已有的强盛,耽于享乐。
一次,他与群臣泛舟西河,陶醉于山河险固,得意道:“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名将吴起当即正色驳斥:“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虽口称善言,内心却未必真悟。
他未能持续奋发图强,听信谗言逼走吴起,魏国霸业自此由盛转衰,终被齐、秦所败。
史家评其“居治而忘危”,正是“心日颓靡”的生动写照。
千年烟云散,相似的警钟在近现代依旧长鸣。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科技领域一片空白。
西方断言中国是“贫油国”,断绝技术援助。
面对封锁与质疑,地质学家李四光没有在颓靡中认命。
他毅然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到祖国。
依据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他带领团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足迹遍布神州。
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他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质疑声从未断绝,找油的艰辛远超想象。
李四光和他的团队,以“奋发”为剑,劈开重重迷雾。
大庆、胜利、大港……一座座油田的发现,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为国家工业建设注入了强劲血液。
这辉煌的成就,正是对“不奋发,则心日颓靡”最有力的反击,证明了唯有持续不断的奋发进取,方能战胜困顿,成就伟业。
人心如同逆水行舟。
一旦停止划桨,松懈了那股向上的劲头,便会被现实的激流裹挟着迅速倒退。
魏武侯坐拥山河之险而失霸业,根源在于内心的奋发之火已然熄灭。
李四光于困顿中点燃科学报国之火,以毕生“奋发”铸就国之基石。
懈怠是温柔的陷阱,它让人沉溺于暂时的安稳,却不知颓靡的苔藓正悄然侵蚀意志的基石。
唯有常怀忧患,以不息之奋斗对抗时光的消磨,方能避免心志的滑坡,让生命之舟始终破浪前行。
《资治通鉴》卷五十四载,东汉外戚梁冀,权倾朝野,跋扈至极。
汉质帝仅因一句“此跋扈将军也”,便被他毒杀。
梁冀的生活奢靡无度,强占民田修建绵延千里的兔苑,其妻孙寿亦穷奢极欲,与梁冀竞相攀比。
《后汉书》称其“穷极满盛”,府库珍宝堆积如山。
他滥用权力,卖官鬻爵,排除异己,凡不合其意者皆遭迫害。
梁冀及其家族对权力和财富的贪婪毫无节制,其心性在放纵中日渐骄横恣肆,视国家法度与百姓性命如草芥。
汉桓帝忍无可忍,最终联合宦官发动政变。
梁冀夫妇畏罪自杀,其家族及党羽被诛杀殆尽,牵连者数以百计,其聚敛的巨额财富亦被抄没充公,顷刻间烟消云散。
史家笔下的梁冀,正是“不检束,则心日恣肆”的绝佳反面教材。
将目光拉近,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初涌,中国企业界风起云涌。
彼时青岛电冰箱总厂生产的“瑞雪”牌冰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然而,厂长张瑞敏却在用户投诉中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仓库里竟有76台存在质量缺陷的冰箱。
面对这批价值不菲的“次品”,有人建议修好后作为福利内部处理,也有人提议降价出售。
张瑞敏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当众砸毁所有问题冰箱。
他抡起大锤,砸下了第一锤,也砸醒了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
“砸冰箱”事件成为海尔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张瑞敏以近乎苛刻的自我“检束”,向粗放管理和低劣质量宣战。
这一锤,砸碎了短视的利益诱惑,砸出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理念,更砸出了海尔日后走向世界名牌的坚实基础。
梁冀的覆灭在于对权力和物欲的无限放纵,终致心性彻底失控,身死族灭。
张瑞敏的成功则在于面对巨大利益诱惑时,以清醒的头脑和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守住了企业的生命线。
心性如同野马,若无“检束”的缰绳,必将在欲望的旷野上狂奔迷失,直至坠入深渊。
唯有时刻以规矩为尺,以自律为鞭,方能驾驭内心,行稳致远。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记载了唐玄宗李隆基令人扼腕的转变。
他开创了璀璨的“开元盛世”,文治武功臻于鼎盛,堪称一代奋发有为的明君。
然其晚年,“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他沉溺于与杨贵妃的温柔乡,“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他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放任其堵塞言路,排斥贤良。
又重用野心勃勃的安禄山,对其毫无节制地封赏,使其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天下精兵。
昔日励精图治的奋发之心早已被奢靡怠惰取代。
对权力的运用也失去了应有的“检束”,任人唯亲,赏罚不明。
“不奋发”导致的怠政与“不检束”引发的纵欲在他身上交织共生。
朝廷纲纪松弛,边镇尾大不掉,危机在表面的繁华下不断积聚。
最终,“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
盛唐的繁华被铁蹄踏碎,生灵涂炭,帝国从此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玄宗晚节不保,仓皇西逃,在马嵬坡痛失爱妃,凄凉落幕。
其人生轨迹,深刻诠释了“不奋发”与“不检束”如何相互催化,共同导向悲剧。
历史的镜鉴,在当代科技攻坚的战场上同样清晰可见。
当华为公司面临某些国家在核心芯片领域的极限施压与断供时,其自主研发的“海思麒麟”芯片一度成为绝唱。
巨大的压力下,是选择在颓靡中放弃,还是在绝境中奋发图强?
华为选择了后者。
他们投入前所未有的资源,顶住难以想象的压力,启动“南泥湾”项目,进行全产业链的艰难攻关。
无数工程师夜以继日,实验室的灯光常常通宵不灭。
他们不仅要“奋发”突破技术封锁,更要时刻“检束”,确保研发方向精准,资源高效利用,管理严格有序,容不得半点浮夸与懈怠。
任正非强调:“除了胜利,我们已无路可走。”
正是这种破釜沉舟的“奋发”与如履薄冰的“检束”并行,支撑着华为在至暗时刻砥砺前行。
经过数年的卧薪尝胆,新一代自主研发的芯片终于突破重围,搭载于旗舰手机,向世界宣告了不屈的意志与强大的韧性。
唐玄宗在功成名就后丧失奋发之志,放纵权力欲望,终致盛世崩塌。
华为则在至暗时刻以双倍的“奋发”对抗颓靡,以极致的“检束”驾驭风险,于绝境中杀出生路。
这印证了“奋发”与“检束”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一旦中途松懈,“颓靡”与“恣肆”便会如影随形,将过往的辉煌吞噬殆尽。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墨痕深处,为后世点燃了一盏不灭的明灯。
“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
这十六字,是警钟,是箴言,是穿透历史尘埃的永恒智慧。
它照见梁冀的覆灭,玄宗的悲歌,也映照着李四光的坚韧,张瑞敏的决断,华为的绝地反击。
人生逆旅,世事波澜。
顺境中的懈怠是沉沦的开始,无人监管时的放纵是毁灭的先声。
真正的强者,必在持续奋进中对抗精神的滑坡,在严格自律中驯服欲望的猛兽。
心守此道,则颓靡无处生根,恣肆无从蔓延。
前路或险或夷,此心自当光明坦荡,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