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汉朝的皇帝平均质量是不是中国古代历史最高的?
发布时间:2025-10-28 00:54 浏览量:4
长久以来,汉朝皇帝被汉吹们严重高估,跟汉吹们一样,特别喜欢吹皇帝的,还有清粉,这两大群体可以说是讨论皇帝历史圈儿里的两大泥石流。历史圈里流行的谣言,一个汉朝皇帝从汉高帝到汉宣帝个个都是圣主明君。我先不说未成年的前少帝和后少帝,就当了27天就被废掉的刘贺怎么好意思说是明君的?朱允炆当了4年就被朱棣踹下皇位的不比刘贺强的多,也没见几个人说他是明君。还有刘盈,连亲弟弟都保护不了,被亲妈吓得病死的皇帝算什么明君,按照这个说法,李显、李旦也是明君。还有一个就是大清无昏君,一个被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吓得跑到热河,吸食鸦片、祸国害民的咸丰帝不算昏君?还有花柳天子同治、洋人朝廷光绪、昭和贤孙溥仪,这都不算昏君?这些放在明朝的皇帝里早就被骂得漫天飞了。还有就是汉高帝,汉文帝,汉武帝,汉明帝,汉和帝,康熙帝,乾隆帝一个个吹的把牛都吹上了天。
不过今天我要抨击一下,汉吹们大吹特吹的汉朝皇帝。
首先就是刘邦。他也就是一个加强版的李渊,硬生生的被吹成皇帝最强的存在。汉吹总是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员说:“刘邦是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教员原话本意是夸一下刘邦善于聆听纳谏,硬是被汉吹单独截出来说教员认为刘邦是所有皇帝里能力最强的,原文如下:
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画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陈平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
事实上,教员倒是真说过:
封建皇帝没一个能超过秦始皇。
解决中国问题,需马克思加秦始皇。
对于刘邦的文治武功,我们可以看一看:
先说名扬天下的白登之围,刘邦发动总动员,集结40万大军北征匈奴。只是因为中了冒顿的诱敌之计,所以打输了才斩杀了所有主战派使者,重用主和派刘敬制定国策。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
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
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然后史书上明确写的是,刘邦对匈奴认怂,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条约内容是认匈奴为兄,给匈奴纳岁贡+和亲,结果被史图馆改成只有和亲,且专门拿个大框标出来,生怕别人知道刘邦纳岁贡,认匈奴为兄的事:
是時匈奴以漢將眾往降,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於是漢患之,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爲單于閼氏,【歳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爲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
然而在汉朝的庙堂之上,关于这个条约的重点,从来都是“纳岁贡”,而不是“和亲”,甚至因为因此被大臣悲愤的指责汉朝是“戎狄诸侯”、“戎狄臣子”:
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
所以可以明显看出其对刘邦的回护之意,甚至不惜篡改历史、隐藏真相。
文治方面,再来刘邦的第一条政策: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汉书·食货志上》
对于缺粮和饥荒,刘邦的第一条政策竟然是鼓励和支持贩卖儿童,甚至卖儿卖女,不得不说实在令人失望。
灾荒过后,民间贩卖儿童之风却愈演愈烈。
很多男孩子被卖身为奴,而女孩子则被卖给富户做婢女,或卖到秦楼楚馆,由老鸨子“养瘦马”,慢慢长大后做妓女。汉景帝时期,堂堂当朝太后窦氏的弟弟也被人贩子拐卖了。
窦太后的弟弟叫窦广国,字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卖到深山烧炭,给人家做苦力。后来知道姐姐进了皇宫,辗转找到姐姐,失散了十多年的姐弟这才得以相认。
还有一个冷知识是:汉朝是中国历朝历代奴隶占人口比例最多的朝代。
胡寄窗在《 中国经济思想史》、宁可在 《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中认为, 汉代 “官私奴婢合计人数恐不会少于二百三十万人”。
马克垚认为, 汉代 “全国当时的私奴婢四百五十万人, 加上官奴婢, 可能有五百万。
综合以上数据看来,两汉时期的奴隶数量应该在二百万到五百万之间,两汉时期人口最多时不过五千多万。这种情况直到东汉实在发现不行,规定拐卖人口导致亲人离散、违法犯罪现象频仍等一系列社会弊端,把拐卖人口犯罪和“群盗、盗杀伤人、盗发坟冢”等严重刑事犯罪同罪论处。东汉时严重的拐卖人口犯罪,罪犯要受到“磔刑”处罚,即砍下脑袋,肢解尸体。
地方官只要能结交上外戚、宠臣,就能肆无忌惮,对百姓搜刮盘剥。成帝、哀帝时,流亡的百姓已以百万计,在发生灾害的年份,流离失所,死于沟壑的百姓更不计其数。贫富相差悬殊,奴婢与牛马一起供买卖,对农民实际的剥削量已达收成的一半,全家辛劳终年却连自己都养不活,这样的社会怎么能长久存在呢?——著名历史学者葛剑雄评论西汉社会。
总结一下,造成西汉奴隶如此之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1.由于西汉是 金字塔军国社会,老百姓生活水平极低。2.官方支持贩卖子女、儿童和人口。
刘邦的第二条政策:支持民间和地方私自铸币。
汉兴 ,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於是为秦钱重难用, 更令民铸钱, 一黄金一斤, 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史记·平准书》
因为刘邦的荚钱政策,米价竟然飞涨到一石万钱,可想而知是多么疯狂的恶性通货膨胀,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全国恶性通货澎涨。
《汉书·食货志》记载,春秋时期的魏国“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魏国一石粮食价值45钱,每石约有30公斤。
而到了文帝景帝时期,粮价也是几十钱,可见几十钱在汉朝才是正常物价。按这么算,刘邦时期粮价至少上涨了200多倍!(顺便提一提,唐朝贞观时期一石粮价只有5钱左右)
再经过吕后、文帝、景帝、武帝等好几代皇帝的努力纠正后,才终于消除了荚钱政策的负面影响:
为了不让西汉的经济再恶化下去,从而影响到西汉的统治,惠帝时期,汉廷正式收回民间私铸“荚钱”的权力,改由政府颁行“八株半两钱”,即重量约八株,钱文仍为“半两”的钱币。但是,过了没多久,因“八株钱”的价值实在有些过高,十分不便于底层百姓进行小额贸易,由此在吕后六年(前182年)被废除,此后又再行“半两钱”。
到了文帝时期,因为之前所铸造的钱文“半两”的“荚钱”并未被废除,从而导致西汉的经济被进一步破坏,劣质的“荚钱”严重破坏着西汉的市场交易,于是前元五年(前175年),汉文帝就以“荚钱益多,轻”为由,下令废除“荚钱”,同时铸造钱文“半两”的“四铢半两钱”。此后,因“四铢钱”重量较为准确,多在2.2-2.8克之间,且钱文制作也比较规范,由此它被当时的百姓所广泛接受,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的时间。
就这样,直到汉武帝时期。此时,因文景二帝对于私铸钱币的管控并不严格,甚至文帝时期还重新允许民间合法的进行私铸货币,如此,一些奸商们就开始在“四铢半两钱”上动起了心思,他们每次收到“四铢钱”后,就会用锉刀一个一个地从其背面锉刮铜屑,然后再用这些锉下的铜屑再铸造新的钱币,以此来达成钱生钱的目的。
而奸商们这么做,虽然会让他们自己的财产是与日俱增,但于国于民却是没有任何的好处。四铢钱被越锉越薄,民间私造的货币越来越多,最终只会造成货币严重贬值,物价飞速上涨,从而让国家的经济出现动荡,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贫穷。
由此,自汉武帝登基时,西汉是正面临着“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的窘境,全国劣质货币横行市场,西汉经济被这些劣质货币是搞得一塌糊涂。“冶铸煑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那些地主豪强借着这等“偷鸡摸狗”的勾当是积累其了富可敌国的财富,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底层百姓却因通货膨胀,变得是贫困潦倒,他们手中的钱财已无力再去购买那价格高昂的日常用品,生计早已成问题。
刘邦的第三条政策:所谓的陵邑政策
这条政策被很多网民奉若神明,认为是好的不能不再好的政策,是刘邦打压豪强,缩小贫富差距的优秀策略,而然首先,这条政策是刘敬策划的:
(刘敬对刘邦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彊,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彊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而且刘敬说的很清楚,这条政策只是为了维护皇权统治的“疆本弱末之术”,意思就是加强中央和监管,削弱地方,根本不是什么为了打压豪强,缩小贫富差距。而是和宋朝以全国养一城的政治理念类似,不知道为什么换个朝代口碑就截然不同,而且刘敬此策也是学的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
而且这个政策的效果,其实就是对民生和经济巨大破坏,它的些许优点和它造成的破坏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来看看强制迁徙对民生经济的破坏:
民之于徙,甚於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诸亡失财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少能还者。代马望北,狐死首丘,边民谨顿,尤恶内留。虽知祸大,犹愿守其绪业,死其本处,诚不欲去之极。太守令长,畏恶军事,皆以素非此土之人,痛不著身,祸不及我家,故争郡县以内迁。至遣吏兵,发民禾稼,发彻屋室,夷其营壁,破其生业,强劫驱掠,与其内入。捐弃羸弱,使死其处。当此之时,万民怨痛,泣血叫号,诚愁鬼神而感天心。然小民谨劣,不能自达阙廷,依官吏家,迫将威严,不敢有挚。民既夺土失业,又遭蝗旱饥匮,逐道东走,流离分散,幽、冀、兗、豫、荆、扬、蜀、汉。饥饿死亡,复失太半。边地遂以丘荒,至今无人。原祸所起,皆吏过尔。——《 潜夫论·实边》
刘邦第四条政策:白马之盟
白马之盟对中国历史负面影响力远超前面3个政策之和,实权同姓诸侯王简直就是中国史上最愚蠢的政策之一。
逻辑很简单,异姓王造反尚且名不正言不顺,受天下之指责和反对,困难重重,甚至可能受天下共讨之。
而同姓王造反则名正而言顺(相比异姓王而言),甚至很多大臣都觉得,反正你们兄弟谁当皇帝无所谓,只要江山别换姓我就还是忠臣,这种事情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简直屡见不鲜,大部分人只在乎江山是姓刘还是姓朱,而不在乎是哥哥还是弟弟,为啥那么多大臣敢随便废立皇帝、屠杀皇子呢?甚至包括所谓的忠臣周勃、陈平呢?就是因为人家不在乎你姓后面是什么字,天下大部分人也不在乎,所以皇上朱祁镇被抓走了,那就再立个朱祁钰呗,什么?皇上朱祁钰又被朱祁镇反杀了?无所谓啊,最多向朱祁镇抱怨一下为什么要干掉于谦。至于汉文帝的上台,不也是一个道理?
当然,朱元璋比刘邦聪明在,他封的诸侯王都是自己亲儿子,造反了他老朱也不亏。不像汉初七国之乱的首领刘濞是刘邦侄子,成功了就完蛋了。但老百姓可是倒了大霉了,但烦学刘邦白马之盟的,哪个朝代老百姓没付出惨痛的代价?
汉的七国之乱、晋的八王之乱、明的靖难之役、甚至周的三监之乱哪个不是同姓王跳的最欢?尤其八王之乱还导致了五胡趁虚而入入住中原,开启400年左右乱世。
刘邦第五个政策:屈辱外交,对匈奴纳贡和亲,约为兄弟之国
是时,匈奴以汉将数率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于是高祖患之,乃使刘敬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后燕王卢绾复后,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终高祖世。
考惠、高后时,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高后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哙、季布等,议斩其使者,发兵而击之。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问季布,布曰:“哙可斩也!前陈豨反于代,汉兵三十二万,哙为上将军,时匈奴围高帝于平城,哙不能解围。天下歌之曰:‘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且夷狄璧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高后曰:“善。”令大谒者张泽报书曰:“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冒顿得书,复使使来谢曰:“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因献马,遂和亲。
当然外交上的屈辱事因为军事战略方面的失误所导致的,但刘邦的外交政策真的就只是普通的纳贡和亲,约为兄弟而已,并没有给匈奴留下什么后门、亮点、和陷阱。而且纳贡、约为兄弟怎么这么耳熟呢?这不是大宋吗?难道大宋学的汉初?而且还比大宋多了个和亲。
刘邦顶天了,也就是一个加强版的李渊,李渊军事成就靠李世民,刘邦大多也靠韩信,李渊搞出了玄武门之变,刘邦搞出了白登之围,死后也搞出了诸吕之乱。
接下来就是被严重高估的汉文帝。
汉吹拿教员的评论说“刘邦是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结果教员对汉文帝评价,说他是“无能之辈”,就自动选择忽视。有些孝子们更是不要脸了,吹汉文帝乃是中国历史上“爱民如子”的皇帝,万世帝师啥的。接下来有人就会吹汉文帝免了百姓田租啥的,要不咱先看看史料吧?
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根据《汉书·食货志》,人家只是免了一年的田租,什么时候全免了,免一年的钱就成为至圣仁君,笑傲古今帝王了,可笑可笑。而且汉朝的赋税,田租只是占小部分,口赋、算赋、徭役才是占大头的。要不再来看看《汉书》关于文帝时期百姓生活的状态。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汉书·匈奴传》更是厉害,记载了文帝时期有百姓逃亡匈奴的事儿,呵呵。
朕释逃虏民,单于无言章尼等,朕闻古之帝王,约分明而无食言,单于留志,天下大安。和亲之后,汉过不先,单于其察之。单于既约和亲,于是制诏御史曰:“匈奴大单于遗朕书,言和亲已定,亡人不足以益众广地,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犯令约者杀之,可以久亲,后无咎,俱便。”
还有吹汉文帝废除肉刑,爱护百姓啥的。很报歉,《汉书》再一次打了汉吹们的脸。
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斩右止者又当死,斩左止者笞五百,当劓者笞三百,率多死。
更别提刘恒疏于军备,致使匈奴兵临长安,火烧回中宫。放弃盐铁官营与铸币权,助涨了地方豪强势力。进一步分封诸侯王,诸侯国实力大增,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刘恒不过就是一个勤政版的嘉靖而已,嘉靖曾经搞出过一条鞭法,虽然人家有庚戌之变,但汉文帝也有匈奴火烧回中宫,有什么好吹的?
汉文帝在古代之所以被高估,纯粹就是因为运气好,夹在了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中间,因为秦皇汉武这俩都是特别能折腾百姓的主,汉文帝不折腾百姓,在相对效应的加持下,所以显得汉文帝好呀,被文人士大夫大吹特吹呀,说句实在的,你就是让李忱、赵祯、朱见深放在刘恒的位置上,这几个也会被吹成盖世名君。我知道汉吹会拿唐太宗举例子,有没有可能唐太宗虽然称赞汉文帝,但人家干的可是汉文帝+汉武帝的活,甚至还干了汉高帝的活。
接着就是汉武帝了,这个就更别提了,网上把他吹成千古一帝,迷人的老祖宗了。先不说千古一帝最开始的版本中就没包括刘彻,还有你们的老祖宗被刘彻折腾的那么惨,还吹他是迷人的老祖宗,恶不恶心?如果你是刘彻的子孙,当我没说。至于史料,这位的就无需再上了,可畏人尽皆知,处处彰显着生灵涂炭民凋敝,烽火连天近亡国的景象。还有汉吹们就别拿刘野猪碰瓷李世民、朱元璋了,跟李治PK一下武功去吧。
接着就是汉宣帝了,刘询让我评价就是早死李隆基的青春版,因为刘询巅峰时期干的真没有李隆基好,只不过刘询活到四十多岁就死了,李隆基硬生生的活到了将近八十岁才死,李隆基早死二十年,可以跟李世民争大唐第一帝了。我知道有些汉吹肯定会不信,我发些史料让大家看看。
一、拒谏饰非、迫害忠臣。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日:“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又引《韩氏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若四时之运,功成者去,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书奏,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书中二千石。时,执金吾议,以为宽饶指意欲求禅,大逆不道。谏大夫郑昌愍伤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日:“臣闻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司隶校尉宽饶居不求安,食不球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职在司察,直道而行,多仇少与,上书陈国事,有司劾以大辟,臣幸得从大夫之后,官以谏为名,不敢不言。”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
光禄勋平通侯杨恽,以材能称,好交英俊,廉洁无私。有人告发杨恽招致日食,廷尉调查,得到书信,“宣帝见而恶之”,兴起文字狱,腰斩杨恽。
杨恽...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名显朝廷,擢为左曹。霍氏谋反,恽先闻知,因侍中金安上以闻,召见言状...会有日食变,驺马猥佐成上书告恽“骄奢不悔过,日食之咎,此人所致。”章下廷尉案验,得所予会宗书,宣帝见而恶之。廷尉当恽大逆无道,腰斩。
二、重用宦官、外戚,给后代埋雷。
弘恭、石显两个阉人,被刘病已委以重任,长期掌管机要部门,又与外戚车骑将军史高表里勾结,以至于汉元帝即位后,政事无论大小都委任宦官石显决断。如此之下,权倾朝野,百官都恭敬奉事石显。
石显字君房,济南人;弘恭,沛人也。皆少坐法腐刑,为中黄门,以选为中尚书。宣帝时任中书官,恭明习法令故事,善为请奏,能称其职。恭为令,显为仆射。元帝即位数年,恭死,显代为中书令...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
成帝、哀帝时的外戚贵盛状况,许、史、王氏相继得宠,源头就是刘病已。
诸领胡越骑、羽林及两宫卫将屯兵,悉易以所亲信许、史子弟代之。
引用西北师范大学谢道光教授《汉宣中兴研究》论文:
宣帝重用外戚、宦官,虽严加控制,但却没有从制度上形成能控制外戚、宦官势力发展的朝廷重臣势力...外戚势力扶摇直上,终成尾大不掉之势。外戚王氏遂成为这一用人制度的最大受惠者王氏几代掌控汉家天下,王莽最终取而代之。
三、晚年学刘彻骄奢淫逸,民生困苦。
刘病已只需要一个祥瑞就可以修宫殿,安逸享乐。
其冬,凤凰集上林,乃作凤凰殿,以答嘉瑞。
上始幸甘泉,郊见泰時,数有美祥。修武帝故事,盛车服,敬齐祠之礼,颇作诗歌。
宣帝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于昭帝。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
因为贪图安逸享乐,因此浪费大量民力,以至于刘询儿子继位第一年就出现了民生困苦局面。
《汉书.元帝纪》:关东今年谷不登,民多困乏。
接下来就是东汉的皇帝,第一个就是汉光武帝刘秀了,汉光武帝边境问题处理不怎地,这北方异族也是能妥协就妥协,这态度跟宋真宗、宋仁宗没啥区别,给了匈奴不少钱呢。
光武初,方平诸夏,未遑外事。至六年,始令归德侯刘飒使匈奴,匈奴亦遣使来献,汉复令中郎将韩统报命,赂遗金币,以通旧好。
而单于骄踞,自比冒顿,对使者辞语悖慢,帝待之如初。初,使命常通,而匈奴数与卢芳共侵北边。九年,遣大司马吴汉等击之。经岁无功,而匈奴转盛,抄暴日增。
(建武)十三年,遂寇河东,州郡不能禁。于是渐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关、居庸关已东,匈奴左部遂复转居塞内。朝廷患之,增缘边兵郡数千人,大筑亭候,修烽火。匈奴闻汉购求卢芳,贪得财帛,乃遣芳还降,望得其赏。而芳以自归为功,不称匈奴所遣,单于复耻言其计,故赏遂不行。由是大恨,入寇尤深。二十年,遂至上党、扶风、天水。
二十一年冬,复寇上谷、中山,杀略抄掠甚众,北边无复宁岁。
上述材料出自《后汉书·南匈奴列传》,除了对匈奴,乌桓也没少拿钱买平安。《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
光武初,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代郡以东尤被其害。居止近塞,朝发穹庐,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于郡县损坏,百姓流亡。
到了公元46年,匈奴内乱,乌桓趁机袭击匈奴,刘秀为了争取乌桓的臣服“以币帛赂乌桓”。
接下来就是汉明帝,汉明帝本身没什么大问题,但近几年也是被网络吹上天了。刘庄是个明君, 但非要把他吹成东汉第一帝,比刘秀都要强,就很好可笑了。网上吹他最多的言论就是说刘庄用王景治河,吹王景治河,千年无患。
关于“王景治河,千年无患”这个言论,最早出自《“明章之治”与雒阳鼎盛》
这次治水非常成功,后人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此后900多年,黄河没有改道,决溢次数也不多,积患已久的黄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决溢次数也不多”?我们不妨从魏晋史书中来好好验证一下这句话。
《晋书五行志》:“伊、洛、河、汉皆溢……河、洛、伊、沁同时并溢。”
《晋书符坚载记》:“河渭溢。”
《晋书刘聪载记》:“境内大蝗,平阳、冀、雍尤……河汾大溢。”
《元和郡县志》:“济州理鎬敷城……其城西临黄河,晋末为河水所毁,移理河北博州界。”
《水经注》:“碥璈,津名也……魏立济州,治此也,河水冲其西南隅,又崩于河。”
孝子们别吹了,刘庄治理黄河确实值得称赞,但非要把它吹成古今第一奇功,这就有点儿搞笑了。而且,后世并非一点没修缮工程,以李隆基为例,《册府元龟》就记载了:
往河南、河北道遭水诸州宣抚,仍审察有不支济者,宜更量加赈贷。若屋字损坏、牛畜俱尽及征人之家不能自存立者,量事助其修葺。其有官吏纵舍,赈给不均,亦须纠正,回日奏闻。
在有些汉吹看来,说刘庄之后没有人修过黄河,所以这900年的功劳都是刘庄的。先不说这900年大规模的水灾一个接一个,后世的王朝自己也修理过,怎么能全算给刘庄呢?刘庄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对自己在位时期的黄河水患的成功治理,不应该额外加戏,把他吹成盖世明君。
接下来就是汉和帝了,抖音开疆拓土的帝王,看看抖音是如何给汉和帝地图开疆,天天吹鲜卑大都护。
鲜卑诸部中只是有几个部落向东汉投降过而已,而现在的网上有些人却想把整个蒙古高原也就是整个鲜卑全都画给东汉 。
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九年,辽东鲜卑攻肥如县,太守祭参坐沮败,下狱死。十三年,辽东鲜卑寇右北平,因入渔阳,渔阳太守击破之。延平元年,鲜卑复寇渔阳,太守张显率数百人出塞追之。兵马掾严授谏曰:“前道险阻,贼势难量,宜且结营,先令轻骑侦视之。”显意甚锐,怒欲斩之。因复进兵,遇虏伏发,士卒悉走,唯授力战,身被十创,手杀数人而死。显中流矢,主簿卫福、功曹徐咸皆自投赴显,俱殁于阵。——《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还有前脚刚册封完,后脚接着就劫掠的?那这册封还有用吗?鲜卑大都护对东汉的忠诚度,还不如奴尔干都司治下女真对明朝的忠诚度,至少李成梁的儿子野猪皮造反前,明朝能一个个找出来,然后让他们交贡,那些女真部落人家也愿意。你封了酋长当了什么大都护,就能控制整个草原,其他部落知道这回事吗?
鲜卑大都护的性质跟唐朝册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为一个性质,如果按照汉吹的标准,那吐蕃和印度也是唐朝的领土。还有瓦剌和鞑靼也向明朝称臣纳贡了,所以瓦剌和鞑靼也是明朝的领土。
我知道有些汉吹急了,说汉朝没有蒙古高原、凭什么唐朝有蒙古高原,因为唐朝在蒙古高原是有驻军的,能收税的,跟汉朝随便册封的称号不一样。
我知道也有些人会吹汉和帝文治如何何的,看看后汉书对汉和帝时期描述:
比年不登, 百姓虚匮.去年秋麦入少...民食不足..往者郡国上贫民,以衣履釜鬻为赀,而豪右得其饶利。反更征召会聚,令失农作,愁扰百姓...吏民逾潜,厚死伤生,是以旧令节之制度。顷者贵戚近亲,百僚师尹,莫肯率从,有司不举,怠放日甚。又商贾小民,或忘法禁,奇巧靡货,流积公行。
汉和帝就别吹上天了,唐武宗都比他强。李炎统治期间对宦官的权力进行了剥夺,有力打击了宦官势力。兴起灭佛运动,打击了佛教势力,有效的增加了朝廷的财政。地方上打击藩镇,派兵击败回鹘,稳定漠北,谋划西域,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大唐重新焕发生机,而且唐宣宗的大中之治就是吃的李炎的福利。
汉朝明君:刘邦、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询、刘秀、刘庄、刘炟、刘肇,明君数量虽然有10个,可是汉朝皇帝总数29个,明君率才只有34.5%。
唐朝明君:李渊、李世民、李治、李隆基、李豫、李纯、李炎、李忱,明君数量8个,皇帝数量21个,明君率38.1%。
天天被骂不务正业的明朝皇帝,出了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载坖7位明君,明君数量虽比不过汉唐,但明君率高达43.75%。
汉朝皇帝平均质量怎么就成了中国古代历史最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