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皇帝

发布时间:2025-05-28 09:46  浏览量:8

汉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今湖北枣阳市,一说河南南阳市),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开国皇帝(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刘秀“美须眉”,早年入太学学习。新莽末年,爆发赤眉、绿林起义。地皇三年(22年),刘秀在宛城起兵反莽。次年二月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刘秀被更始帝任命为太常、偏将军。同年六月,王莽军围绿林军于昆阳,刘秀突围调集援兵,与城内义军合击,歼灭王莽军主力,取得了昆阳之战的胜利。其兄刘縯被更始帝杀害后,刘秀隐忍伪装,被更始帝封为萧王,派往河北,镇压并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势力大增,有“铜马帝”之称。25年6月,与更始帝决裂,称帝于鄗,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先后削平青州张步、渔阳彭宠、天水隗嚣、益州公孙述等豪强割据武装,重新统一中国。57年二月,刘秀驾崩,享年六十三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葬于原陵。

刘秀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推行度田令,打击地方豪强,缓解土地兼并;设立台阁制,强化皇权,成为三省六部制的雏形;改革监察制度,罢州牧,置刺史,强化中央集权;外交上,接见日本使臣并将汉字传入日本,平定越南征侧女王独立运动。在位期间安定民生,复苏经济,轻徭薄赋,勤政爱民,倡行节俭,开创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历代史家对其多有称赞,如王夫之称“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毛泽东称之为“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

汉明帝刘庄

汉明帝刘庄(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字子丽,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57年3月29日—75年9月5日在位),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刘庄年幼聪慧,容貌壮丽,十二岁时被封为东海公,后进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43年),被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57年),正式即位。刘庄即位后,恢复了被秦朝废除的冕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初服旒冕”的皇帝,并为汉服修补定型,确立了汉服的最终完整体系。为政严苛,总揽大权,严禁外戚干政,打压功臣豪族;任用王景治河,解决黄河水患,维持黄河900多;兴办教育,接收史上第一批外国留学生,开创了国际教育的先河。对外击败北匈奴,收复西域,吞并哀牢国,使康藏高原百余国归附;又派人出使天竺(印度)求取佛法,在京师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官办佛寺白马寺,并将塔类建筑引进中国,在洛阳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塔“齐云塔”,高达500尺(120米)为当时亚洲最高建筑;继而举行“燃灯表佛”活动,成为了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同时颁布禁佛令,禁止汉人出家为僧,严格限制佛教发展。永平十八年八月壬子日(75年9月5日),驾崩于洛阳东宫前殿,时年四十八岁,在位十八年。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

刘庄在位期间,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四夷宾服,时人颂曰“赫赫盛汉,万国震惧”,与其子汉章帝时期并称“明章之治”。

汉章帝刘炟

汉章帝刘炟(56年-88年4月9日),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88年在位),光武帝刘秀的孙子,汉明帝刘庄第五子,母为贾贵人。

永平三年(60年),立为皇太子。永平十八年(75年)即位。为政上一改明帝苛察,事从宽厚,放宽刑律,废除苛法五十余条。经济上,颁布胎养令,给每位怀孕的女性赐谷“三斛”,以鼓励人口生育;同时轻徭薄赋,奖励农桑;恢复盐铁官营与平准均输制度,从而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发兵营救围困西域的三百将士,留下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佳话;并两次派兵增援班超,加速了东汉复控西域的进程。文化上,召开白虎观会议,促进经学统一;外交上,狮子与长颈鹿传入中国,刘炟选宫人驯狮,成为了中国首批非遗“舞狮”的起源。章和二年(88年)四月九日,去世,享年三十三岁,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

刘炟勤政爱民、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成为了名留千古的仁君,被誉为“帝王中的长者”。他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安乐,生产发展,与明帝统治时期并称为“明章之治”。然而刘炟宠爱章德窦皇后,放松了对外戚的防范,致使死后窦氏专权。

刘炟也是一位书法家,草书非常有名,史称为“章草”。且崇尚儒术,曾令诸儒于讨论《五经》异同作《白虎通义》,又诏曹褒定《汉礼》一百五十篇。

汉和帝刘肇

汉和帝刘肇(79年-106年2月13日),一作刘肈,中国东汉第四位皇帝(88年4月9日-106年2月13日在位),汉章帝刘炟第四子。

刘肇生母为梁贵人,后被过继给章德窦皇后。建初七年(82年),刘肇被章帝立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章帝逝世,刘肇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专权。期间窦宪率军讨灭北匈奴。永元四年(92年),时年十四岁的刘肇联合清河王刘庆与大臣丁鸿发动政变,捕杀窦氏及其党羽,继而亲政。刘肇在位期间,班超击败贵霜,使西域五十余国臣服,又派甘英出使罗马帝国,至地中海东岸而返,致使四万里外的海滨国家派译使纳贡。随后,刘肇接见罗马马其顿行省和东方行省推罗城的商团“使臣”,对其进行册封,实现中国与欧洲有史可据的首次直接交往。后攻灭烧何羌,设立西海郡,将青海湖纳入版图。元兴元年十二月(106年2月),刘肇病逝于章德殿,终年二十七岁。谥号孝和皇帝,庙号穆宗(后除),葬于慎陵。

刘肇对内宽和爱民,对外兵略妥当,使“齐民岁增,辟土世广”,缔造“黎元宁康,万国协和”的局面,使东汉国力达到全盛,时人称颂“冠斯往代,奄有万国”,史称“永元之隆”;同时重视文化发展,令班昭续写《汉书》、蔡伦改进军械,并革新造纸技术,使“蔡侯纸”得到推广。

汉殇帝刘隆

汉殇帝刘隆(105年11月5日—106年9月21日),东汉第五位皇帝,汉和帝刘肇少子。

刘隆出生后被养于民间。汉和帝驾崩后,即位为帝,出生仅一百多天,和熹太后邓绥遂以“女君”之名亲政,代行皇权,东汉进入了女君统治时代。

延平元年八月初六日(106年9月21日),驾崩于崇德殿,享年两岁,在位八个月,谥号为殇,史称孝殇皇帝,葬于康陵。

汉安帝刘祜

汉安帝刘祜(94年-125年4月30日),东汉第六位皇帝(106年-125年在位),汉章帝刘炟之孙,清河孝王刘庆之子,母为左小娥。

刘祜十岁便善于史书典籍,汉和帝非常喜爱并器重他,常召其入宫,赏赐冠绝诸王子。和帝崩,汉殇帝即位,邓太后临朝,以刘祜为储副。殇帝崩,邓太后立刘祜为帝,临朝称制。刘祜即位之初,因陨石撞击而导致灾难空前,四夷各族趁机入侵,东汉岌岌可危。而邓太后夙夜勤劳,躬行节俭,救灾安民、讨平四夷,最终平定天下。邓太后崩逝后,时年28岁的刘祜亲政,重用皇后阎氏、嫡母耿氏、祖母宋氏三家外戚,晋封乳母王圣为野王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皇帝封爵乳母的先河。对外,派遣班勇屯兵西域,促使西域回归汉朝版图;同时采取怀柔政策,使高句丽臣服;但却枉杀征服鲜卑的猛将邓遵,致使鲜卑反叛。延光四年(125年),刘祜南巡至宛(今河南南阳)时突发急病,三月暴毙于返京途中,享年三十二岁,葬于恭陵,谥号孝安皇帝。

刘祜亲政期间虽然取得了一些外交成就,但他不能明察,倚重乳母王圣,致使王圣母女专权;又过分重用宫女,导致宫女威势凌帝,与宦官一同乱政;继而听信宫女谗言,驱逐贤良的外戚邓氏、枉杀太尉杨震、废黜太子刘保,使得“天下纷然,怨声满道”,东汉呈现由盛转衰的局势。

汉前少帝刘懿

汉前少帝刘懿(?- 125年),一名犊,汉章帝刘炟之孙,济北惠王刘寿之子,汉安帝刘祜堂弟,东汉第七任皇帝,125年5月18日―125年12月10日在位。

延光四年(125年)三月,汉安帝征召7岁到14岁的亲王之子到京师洛阳,刘懿奉诏入京。同月汉安帝去世,阎太后为久专国政,迎立刘懿为帝。

刘懿在位时,由阎太后临朝摄政,诛杀大将军耿宝、宦官樊丰、虎贲中郎将谢恽、侍中周广等奸臣,流放专权乱政的野王君王圣母女,结束了汉安帝亲政以来“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的局面,继而起用忠直之士来历,提拔并重用阎家人,以专断朝政。

125年十月,刘懿突发重疾,病因无人能解,继而驾崩。之后济阴王(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刘保的乳母宋娥发动西钟政变,拥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汉顺帝刘保

汉顺帝刘保(115年-144年9月20日),东汉第八位皇帝(125年12月16日-144年9月20日在位),汉安帝长子,恭愍皇后李氏所生,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科举制的奠基人。

永宁元年(120年)被邓太后立为太子。延光三年 (124年)被汉安帝废为济阴王。次年(125年),安帝驾崩,其皇后阎姬拥立北乡侯刘懿即位,旋卒。刘保的乳母宋娥发动“西钟政变”,诛杀阎太后手下的宦官群体,迎立刘保为帝。刘保即位后,发动夺宫之变,诛杀阎氏外戚并从阎太后手中夺回天子玺绶。在位期间勤理国政,纪纲四方,使天下获安;严厉打压宦官,将宦官十九侯集体革职并逐出洛阳,处死多个干政的宦官,使得东汉宦官势力大为削弱。政治上,对察举制进行改革,推行“阳嘉新制”,建立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开辟了科举制的萌芽,为中国科举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影响到了北宋王安石变法;废除“谪罚输赎制”(赎罪金),派出“八使”巡行天下,惩治贪污腐败,澄清吏治。文化上,扩建太学广招学生,创下了两汉太学校舍面积的最高纪录。科技上,将张衡官复原职,使地动仪得以面世。外交上,收复西域,击败鲜卑,实现中国与南洋群岛的首次直接交往。建康元年(144年)去世,享年三十岁,谥号孝顺皇帝,葬于宪陵,庙号敬宗(后被废除)。

刘保在位期间号令自出、知人善任,天下名士得其重用,使得“东京之士,于兹盛焉”;同时积极改革,限制宦官、打击外戚、伸张皇权、政治清明,被后世史家誉为东汉的中兴之时。

汉冲帝刘炳

汉冲帝刘炳(143年-145年2月15日),汉顺帝刘保之子,母虞贵人,东汉第九位皇帝。

建康元年(144年)四月,刘炳被立为皇太子。同年八月,汉顺帝驾崩,刘炳继位为帝,尊梁妠为太后。

汉冲帝即位后,梁太后临朝摄政,夙夜勤劳,推心杖贤,委任太尉李固等,拔用忠良,推崇节俭,严惩贪官污吏,使得“远近翕然,望见太平”。

永憙元年(145年),汉冲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仅三岁。谥曰孝冲皇帝,葬于怀陵。

汉质帝刘缵

汉质帝刘缵(138年—146年7月26日),又名刘续,东汉第十位皇帝(145年—146年在位),汉章帝刘炟玄孙,渤海孝王刘鸿之子。

永熹元年(145年),汉冲帝病逝后,在太后梁妠和大将军梁冀拥立下,8岁的刘缵登基为帝,年号“本初”。

刘缵即位后,由太后梁妠临朝摄政,采纳李固建议,将宦官全部驱逐出宫,又派兵剿灭“黄帝”马勉与“黑帝”华孟等江淮大盗,使得“海内肃然,宗庙安宁”。同时兴办教育,督促百官遣子入学,使得洛阳太学达到三万余生,创下了两汉最高记录。然而梁太后的兄长梁冀专权暴滥,陷害忠良,常以邪说误导梁太后。

本初元年(146年),刘缵不满梁冀专权,称之为“跋扈将军”,因而被梁冀毒杀,年仅九岁,谥号孝质皇帝,安葬于静陵。

汉桓帝刘志

汉桓帝刘志(132年-168年1月25日),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东汉第十一位皇帝。

刘志爱好音乐,善于弹琴吹箫,异于常人,梁太后便将妹妹梁女莹嫁给他。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驾崩,梁太后拥立15岁的刘志为帝。即位初期,太后梁妠临朝摄政,大将军梁冀专权,皇后梁女莹专制后宫。和平元年(150年)梁太后病重,还政于刘志。延熹二年(159年),皇后梁女莹忧死,刘志宠妃邓猛女亲属遭梁冀刺杀,刘志遂与五个宦官密谋诛杀梁冀,完成部署后,派司隶校尉张彪率兵包围梁冀府,铲除了梁冀。

刘志亲政后,册封皇后邓猛女与宦官五侯,然而邓猛女与五侯愈发骄横,刘志便将其全部贬黜,从而独揽大权。政治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文的任官回避制度“三互法”,防范地方官员结党营私,遏制豪族,延缓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促进了东汉政局稳定;军事上,任用凉州三明平定羌乱,讨伐鲜卑并将其赶至塞外,重新收服了西域的龟兹、乌孙等国;外交上,恢复了东汉与天竺和罗马之间的外交往来,接纳亚美尼亚国王安世高驻华,首次将印度医学引进中国。延熹八年(165年),刘志欲立后宫美人田圣为皇后,但在群臣反对下被迫改立窦妙为皇后。次年,地方太守擅杀后宫美人的外亲及宦官,刘志大怒,发起党锢,以期实现对外朝豪族势力的压制。

永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68年1月25日),刘志逝世于洛阳宫德阳前殿,时年三十六岁,葬于宣陵,庙号威宗(董卓当权时取消庙号)。

汉灵帝刘宏

汉灵帝刘宏(公元156年—189年5月13日),世称汉灵帝。汉章帝刘炟之玄孙,中国东汉第12位皇帝(公元168年2月17日—189年5月13日在位)。

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168年汉桓帝驾崩,太后窦妙临朝摄政,策立刘宏为帝,处死挑起党锢之祸的宦官苏康、管霸,广泛起用曾被禁锢的党人,于是“天地清明,人鬼欢喜”。后来窦太后之父窦武因谋杀宦官被诛,窦太后被迁往南宫,刘宏亲政。

刘宏亲政后,诛杀权宦侯览、王甫,政治上,设立“侍中寺”牵制尚书台,成为了隋唐三省中门下省的前身;军事上,派兵征服高句丽,并将其纳入东汉版图;文化上,刻印“熹平石经”,以定型文本作为策试的统一标准以防止考试舞弊之风,并推动印刷术的雏形“拓印”问世;创办世界第一所文艺专科学校“鸿都门学”,推动文学艺术发展,开辟了世界教育史的新纪元。科技上,引进“胡床”(凳子),改变了汉人跪坐习俗;又任用毕岚发明引水洒路装置“渴乌”,降低了道路扬尘率。但另一方面,刘宏公开标价卖官,崇尚异域风情,常穿奇装异服,大修宫室,信用宦官十常侍,兴起第二次“党锢之祸”,终激发黄巾起义。刘宏为平乱,废史立牧,导致各地割据军阀形成。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刘宏病逝,终年34岁。

刘宏不甘于成为末世之君,采取了诸多措施挽救王朝,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整顿吏治,新辟取士途径,但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其卖官鬻爵等行为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刘宏喜好辞赋,作品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

汉后少帝刘辩

汉后少帝刘辩(173年10月14日一说176年—190年3月6日),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中国东汉皇帝,史称汉废帝、汉少帝。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十七岁的皇子刘辩继位,由何太后临朝称制,舅舅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录尚书事,辅弼朝政。刘辩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政治腐败,疾疫频发,宦官与外戚斗争更为激烈,相互残杀。

刘辩即位后不久,外戚何进借机杀死宦官蹇硕,并与司隶校尉袁绍密谋尽诛宦官,召令并州牧董卓进京援助。后尽除宦官之谋泄露,宦官张让与常侍段珪、毕岚等人联手,抢先杀死大将军何进,胁迫刘辩离宫出逃。董卓入京后,依仗凉州军阀集团控制朝政,废黜刘辩为弘农王,拥立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自任相国,控制朝政。刘辩被废黜一年之后,在董卓胁迫下自尽,享年十八岁。

汉献帝刘协

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东汉末代皇帝。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

刘协出生时母亲王美人遭何皇后毒杀,于是董太后亲自抚养刘协,号称“董侯”。中平六年(189年),汉少帝刘辩即位,册封刘协为勃海王,后改封陈留王。董卓废黜汉少帝,改立九岁的刘协为帝,迁皇太后于永安宫,大赦天下。初平元年(190年),随董卓迁往长安。兴平二年(195年),车驾东归。护驾途中,诸将专权,相互攻伐,肆意妄为,最终使得朝廷在建安元年(196年)被曹操控制。同年,迁都许县,正式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协罢免三公,册立曹操为丞相,后又封曹操为魏公。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协使曹操位在诸侯王之上,授给金玺、赤缓、远游冠,后曹操借天子名义,赐死伏皇后,夷灭伏氏之族。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协册立曹操之女曹节为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令宗正刘艾持节拜魏公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薨逝,曹丕逼迫刘协禅位,正式建立曹魏,刘协被废为山阳公。

青龙二年(234年),刘协薨逝,追谥孝献皇帝,以帝王的礼仪安葬于禅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