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他“丑书鼻祖”?于右任这幅草书,藏着书法最狠的力道
发布时间:2025-09-24 08:02 浏览量:8
“这也叫草书?分明是散架的丑书!”在于右任的书法评论区,类似的质疑从未断绝。但当目光落在他那幅书陆游诗的草书条幅上——“不知湘水巴陵路,曾记渔阳上谷无”的笔墨间,却能读懂何为“重锤大鼓”般的艺术震撼:没有花哨技法,每一笔都如惊雷落纸,力道直透肌理,余韵绕梁不散。
这场争议的焦点,恰是书法审美的本质分野。当代书家王厚祥曾放言“写小草不输于右任”,其作品以怀素为宗,线条流转如细柳,却被诟病“如死蛇挂树”。根源在于他执着于技法炫技,却不解于右任“以碑入草”的精髓——于右任不屑于刻意模仿碑石的刀刻痕迹,而是提炼其浑朴宽博的神韵,正如他所言:“取法古人而不拘泥,得其妙谛即可自成一家”。
于右任的草书里,藏着打破碑帖壁垒的大智慧。他早年浸淫《广武将军碑》《龙门二十品》等北碑,却反手摒弃了后世书家刻意追求的“颤笔做作”,用篆书圆劲笔法化解碑的方硬,以行书灵动激活碑的沉凝。那幅陆游诗作品便是明证:用笔多藏锋不露,“湘”字竖笔如铁柱擎天,“无”字收笔似断还连,线条静穆圆浑,既有北碑的雄浑质地,又有书写的天然意趣,恰如林语堂评价:“其人其书皆为最好模范”。
反观当下草书创作,不少作品满是设计感与炫技痕,却失了灵魂。于右任的草书从无“死笔”,每一笔都厚实饱满,看似简单直接,实则是千锤百炼后的返璞归真。他将碑的“意”化为笔的“力”,如“看剑心犹壮”的笔势,没有刻意波折,却藏着山河气魄,这正是王厚祥等炫技派缺失的精神内核——书法的高妙从不在技法繁复,而在气韵贯通。
那些骂“丑书”的人,或许忘了艺术的本质是见己见心。于右任的草书曾拍出33600元高价 ,更被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赞为“仙境翱翔”,恰因他写的不是字,而是一生阅历与家国情怀。就像重锤敲鼓,无需花哨节奏,一记重击便震彻心灵。
如今再看那幅陆游诗草书,笔墨间的力道与余韵愈发清晰:于右任早已把碑的沉雄、帖的灵动,融进了血脉里。所谓“丑书”争议,不过是浅见与深境的碰撞——懂的人,自会在那看似粗简的笔墨中,听见穿越百年的文化回响。
- 上一篇:津沽沃野 “丰”景如画(图)
- 下一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