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发布时间:2025-09-24 09:12 浏览量:6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这是唐代名相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名言。醒世箴言穿越千年,至今依然振聋发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古训不仅是对历史智慧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殷殷告诫。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从夏商周三代的更迭到明清王朝的兴衰,从罗马帝国覆灭到拜占庭帝国的消亡,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反复印证着“以俭立国者兴,以奢亡政者衰”的深刻哲理。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时刻不忘“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诤臣谏言,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列为治理朝政之首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相反,唐朝后期,唐玄宗李隆基沉迷声色犬马,杨国忠、李林甫等权臣竞相奢靡,终使“渔阳鼙鼓动地来”,最终导致盛世转瞬成空。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奢靡之风一旦滋长,必将侵蚀国家根基,动摇社稷命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从历史浮沉中的朝代兴与衰,到现实中贪腐案件引发的社会动荡,“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无疑是兴国安邦的至理良策。明代海瑞在《治安疏》中痛陈“今之廉吏,不过不贪钱粮,而于闾阎疾苦,漠然不问”,道出了为官者需居安思危、崇清尚俭的深层内涵。北宋名臣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去世时家徒四壁,仅存三十两白银,这种“一钱太守”的清廉作风,使其成为千古流芳的廉政典范。一代又一代的先贤廉吏以克己奉公、洁身自守的觉悟,将戒奢以俭升华为一种人生美德和精神境界。
鉴往知今, 砺行致远。在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于现实实践中总结经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场上,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用沾满泥土的笔记本记录民情,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希望,生动诠释了"俭以养德"的当代价值。浙江省“千万工程”中,党员干部坚持“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用绣花功夫雕琢美丽乡村,展现出节俭务实的治理智慧。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淡忘初心、迷失自我,经不起诱惑、耐不住寂寞,在“糖衣炮弹”面前败下阵来;有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将公权力异化为谋私工具,贪图富贵、走上邪路,以致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有的政绩观错位,搞“面子工程”,慷国家之慨,寅吃卯粮,劳民伤财,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欲壑难填、奢靡浮华的种子一旦落地,就会迅速生长为腐蚀政治肌体的毒瘤。
贵而不能骄,富而不可奢。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在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精神传承转化为行为自觉,才能让历史智慧化作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不竭动力。(作者:魏顺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