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沃野 “丰”景如画(图)
发布时间:2025-09-24 05:11 浏览量:8
转自:天津日报
秋风卷稻浪,鱼蟹满塘欢,津沽大地正挥毫写就一幅五彩斑斓的丰收长卷。
从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获悉,今年,我市社会各界共组织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111场,无论是主会场还是各单位、各涉农区分会场,均把农民请到舞台中央,让农民从“观看者”变成“展示者”和“讲述者”,把中国农民丰收节打造成农民展示自我的舞台、增收致富的市场、传承文化的窗口、凝聚认同的仪式。
从北辰的大地欢歌到津南的稻谷飘香,从蓟州的乡土山货到宝坻的虾肥蟹美,再到宁河的甘薯香甜,这不仅是一场大地的馈赠,更是一曲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乐章。
丰收,是颗粒归仓的踏实,是笑靥如花的温暖,是科技兴农的突破,更是千年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我们礼赞丰收,礼赞奋斗,礼赞希望!
农民有才艺 笑语庆丰收
秋分时节,清爽宜人。北辰区西堤头镇曙光水镇,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23日一早,2025年天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此拉开帷幕,500余名农民代表与市民朋友共赏农耕文化,共享丰收喜悦。
上午9点,记者跟随人群走进曙光水镇,一进园区就被欢快的锣鼓声吸引。舞狮队的雄狮时而跳跃、时而翻滚,活灵活现,引得周围观众阵阵喝彩。沿着道路前行,于氏查拳、天穆回族重刀武术等北辰本地的传统技艺依次展示,表演者们精神抖擞,动作刚劲有力,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主舞台上,《龙腾虎跃》的开场群舞瞬间点燃了全场热情。在随后的“我要上村晚”互动环节中,农民朋友们踊跃登台,展示才艺。北辰花键、武清飞叉等传统技艺轮番上演。原创农民画主题舞蹈《画出幸福送万家》,更是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属于农民的节日!”来自武清区的种粮大户激动地说,“看着自己种植的粮食摆在展台上,心里特别自豪。”
演出结束后,稻香市集火热开市。“津农精品”展位前人头攒动,小站稻米饭香气扑鼻,七里海河蟹膏满黄肥,大港冬枣清脆甘甜,各种新鲜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让人目不暇接。
在“蒸蒸日上”品农品区,游客们围坐在铺着农民画桌布的长桌旁,品尝着热气腾腾的五谷杂粮蒸食。蒸锅冒着热气,象征着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一下子能尝到这么多咱天津的地道美味,真是大饱口福、不虚此行!”来自市区的李女士赞叹道。
逛够了、吃饱了,游客们还可以到现代农机展区,了解从传统农耕工具到智能农业机械的演变,感受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在乡村振兴摄影展上,看一幅幅照片中的天津乡村巨变。农趣体验区则是孩子们欢乐的海洋,果蔬投投乐、南瓜保龄球等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农耕生活的乐趣。
作为北辰区农文旅融合的生态典范,曙光水镇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着属于农民的节日。除了主会场活动外,现场还有钓蟹、采摘等活动,整个活动将持续到10月底。
近年来,北辰区持续强化种业振兴,高水平打造德瑞特、耕耘种业等一批优质种源基地,并连续3年成功承办天津种业博览会“地展”项目。同时,北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累计培育各级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近200家,共获“津农精品”认定12个,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32项,为丰产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山野起欢歌 丰宴载乡情
金秋九月,蓟州大地铺开丰收的画卷。
9月20日,渔阳镇西井峪村,第十届庆丰宴文化旅游节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拉开序幕。村里的石头广场上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村民们用最地道的农耕风情、最鲜活的农品滋味,与八方游客共赴秋日丰收之约。
“快尝尝,这可是刚出炉的!”村民们端着簸箕,将热乎乎的窑烤面包分给游客。继续前行,众多的摊位依次排开:泛着银光的于桥水库有机鱼,香气浓郁的麻酱蛋,精巧别致的柳编工艺品,酸甜爽口的盘山酸枣汁,还有辣椒、酥梨、栗子等特色农产品,每一样都带着土地的馈赠。
14时,农民晒秋表演秀准时开场,村民们身着玉米、红辣椒、芹菜编织的“特色盛装”登台,把丰收的喜悦融进每一个动作。特地前来赴这场丰收之约的天津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支起画架,将这一派丰收场景化作斑斓油画。“我要用画笔记录这丰收盛景。”张尧边说边调色,画板上金黄的谷穗跃然欲现。
夕阳西下,石头广场上华灯初上、人声鼎沸。随着开场舞《欢聚一堂》的欢快旋律响起,庆丰宴正式拉开帷幕,舞蹈、独唱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掌声与欢呼声久久回荡。众多游客还与村民们一同激情献唱,或唱响经典老歌、或演绎流行金曲,唱腔充满真挚的热情,成为丰收之夜最动人的注脚。
重头戏“十果一席”丰收宴压轴开席。宴席尽显巧思,以各式鲜果入馈,烤红薯、煮玉米香气四溢,花生、瓜子、菜饽饽各具特色,凉皮、碗托别具乡土风味,秋日的鲜美滋味在此刻汇聚交融、尽数展现。“这碗托真的别具风味,早就听说这是蓟州特色,今天终于吃到嘴了。”北京游客郭忻吃罢赞不绝口。
暮色渐深,歌声仍在石头广场上回荡:“丰收的日子越过越甜,幸福的生活地久天长……”
同一天,渔阳镇东果园村的晒秋表演秀也热闹上演。舞台上,村民们身着农品编织的“特色服饰”,摆出灵动造型,用创意演绎丰收的喜悦。嘉宾队随后接力亮相,各商家代言人逐一登台,为酸枣汁、渔阳酒、红薯粉条等产品倾情代言,展现本土物产的独特魅力,现场掌声不断。
马伸桥镇的丰收节暨渔耕文化节同样精彩。鱼宴展区内香气四溢,当地代表性鱼馆齐聚一堂,精心烹饪的各类鱼肴整齐陈列。游客们穿梭其间,免费品尝美味佳肴,红烧、炖煮等多种做法的鱼鲜滋味在舌尖绽放。各鱼馆同步开展现场销售与预售服务,既让游客带走即食美味,更为后续消费埋下伏笔,精准激活餐饮消费潜力。
“鱼王”竞买暨爱心助农环节成为全场焦点,数条经层层遴选的“鱼王”依次惊艳亮相。赞助企业代表与爱心人士纷纷踊跃举牌,竞价声此起彼伏,每一次加价都饱含着对丰收的喝彩与对助农的热忱。
官庄镇联合村文化广场上,红色故事诗朗诵感人至深;下窝头镇的“夹黄豆”团队接力比赛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趣味满满、笑料频出;孙各庄满族乡荣山村满乡大舞台上,满汉双语歌曲《祈福中华》余音绕梁……一场场活动串联起蓟州丰收季,共同绘就蓟州大地最美的金秋画卷。
碧水育虾蟹 联盟促共赢
“开捕喽!”清晨的阳光洒满虾塘,宝坻区尔王庄镇的养殖户们早已开启忙碌的一天,阵阵秋风拂过,送来丰收的味道。只见水中网绳缓缓收紧,渔网带着水花渐渐露出水面,闪着莹润光泽的南美白对虾在网中跳跃,养殖户们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今年成虾的品质多好啊,个头大、肉饱满,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这几天正值对虾“丰收季”,养殖户田东一边熟练地将虾分拣、装筐、称重,一边笑着说。养殖户们的底气,源自尔王庄镇产业发展思路的转变。
绿色水产养殖是尔王庄镇的支柱型产业之一。近几年,通过科技赋能,传统鱼虾养殖实现产业升级,特别是今年以来,镇里积极探索绿色水产产业发展新路径,不久前成立了“水产产业联盟”——整合辖区内10多个养殖企业、养殖大户,合力构建以绿色虾料供应体系与科学化养殖模式为主的产业升级路径,为养殖户们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如此一来,不仅推动全镇绿色水产养殖产业效益实现阶梯式增长,也为养殖户们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
“尔王庄全镇常态化养殖南美白对虾9000亩、套养罗氏沼虾3000亩,还因地制宜培育罗非鱼、武昌鱼、锦鲤等鱼苗2000亩,预计今年全镇水产总量将突破7000吨!”虾塘一旁,尔王庄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振泰看着活蹦乱跳的虾告诉记者:“我们不仅要养好虾,还要培育更多优质水产品种。今年就通过天津水产研究所引进了青虾‘太湖3号’,与传统育苗方式相比,青虾‘太湖3号’采用5代群体选育技术,具有‘一次引种、多年自繁’的独特优势,可将成本降低60%,并推动现代化养殖向着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快速发展。”
虾塘喜获丰收的同时,稻田里的螃蟹也在茁壮成长。拨开稻丛,青背白肚的稻田蟹正悠闲地爬行着,“再过不久,这些稻田蟹就能上市了,正好赶上中秋节。”养殖户王学栢俯身抓起一只肥硕的螃蟹说,“你看这蟹的‘体格’,一亩出三四十斤没问题。稻田养蟹是生态绿色循环的模式,螃蟹膏满肉鲜、水稻颗粒饱满,已经有老客户开始预订了。”
尔王庄镇4000余亩莲藕种植水面也是一片繁忙。藕农们用高压水枪将“藏”于淤泥中的莲藕连根翻起,这些新鲜的莲藕不仅供应天津本地市场,还将销往外地,成为百姓餐桌上的时令美味。
在希望的田野间,荷香阵阵、虾肥蟹美,各类农机设备有条不紊地忙碌,一幅美丽乡村的绿色“丰”景画卷铺展开来……尔王庄镇副镇长刘雨泉站在田埂上,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将不断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一步扩大特色、绿色产业规模,并延长产业链,在农产品仓储和深加工上下功夫,让更多优质绿色产品走出天津,助力乡村振兴,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稻浪织锦绣 “农”墨促振兴
金秋送爽,稻谷飘香。9月23日,津南区2025年“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农’墨重彩促振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小站镇会馆村小站稻核心种植区热闹启幕。
今年,会馆村以“上合回家 相约天津”为主题,选用5个天然杂交彩色水稻品种,种植稻田画50多亩,构建陆海协同的视觉叙事结构,将津门城市肌理中的人文符号、生态符号、精神符号与经济符号有机融合,充分展现天津作为上合组织峰会举办城市的开放包容与时代担当。
稻浪环绕的活动现场,3个热场节目率先点燃氛围——小站镇空竹协会带来的《龙舞华夏》,引得观众阵阵惊呼;天津锣鼓艺术团的《威风锣鼓》奏响,瞬间将丰收的欢腾氛围拉满;小站津璐武术演绎的《龙骧虎步稻乡情》,招式刚劲有力,尽显津南人的精气神。
活动中,12个“津农精品”及特色农产品展台、10个津南区非遗展示台、12个斗米展台各具特色,吸引观众驻足体验。
这份热闹背后,是津南区小站稻产业多年深耕细作的成果。近年来,津南区持续推进小站稻产业振兴,小站稻种植规模连年攀升,今年小站稻种植规模达到6.26万亩,比上年增加0.44万亩,再创新高,八里台、小站、葛沽三镇作出突出贡献,分别新增1779亩、1299亩和1190亩。
品种是小站稻的品质根基。在这些规模化稻田中,津原89、津育粳22、津原U99等优质品种占比超87%。不仅如此,葛沽镇、北闸口镇等地还试种了津原58、小站香1号等20多个新品种,为小站稻品质升级储备力量。
科技赋能则让小站稻种植更高效、更省心。今年基质育秧80余万盘,采购基质8万袋,每袋育秧10盘,每袋区级财政补贴8元,共计补贴64万元,配套机械插秧约2.8万亩,为小站稻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我们不仅要种好稻,更要延伸产业链,让小站稻产生更大价值。”津南区农业农村委负责同志表示,围绕“延链补链强链”,2025年新谋划8个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涵盖大米生产线升级、存储库低温化改造、加工能力提升等领域。
在市场推广方面,津南区多措并举。组织“津农精品”企业参与津南半程马拉松赞助,提升小站稻品牌曝光率;开展数十场“进社区、进企业”线下展销活动,让市民近距离接触优质小站稻;联合顺丰速运推出农产品寄递6折优惠政策,降低流通成本,助力小站稻走出津南。
如今,一袋袋包装精美的津南小站稻,正通过各种渠道运往全国,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津南的“稻花香”,也让这颗千年“金米粒”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好礼绘名片 薯香桃更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金秋九月,素有“宁河米仓、美食天堂”美称的宁河区进入收获季。融合了“农文体商学旅”元素的宁河将在金秋丰收时节,用稻田音乐季、秋日稻香行、农民丰收节、社区运动会、非遗体验游等26项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市民朋友们品美食、赏美景、品非遗。
时下,岳龙镇种植的2.2万亩红瑶甘薯进入了采收期。在立军家庭农场承包的红薯地里,随着挖薯机的轰鸣停止,村民们开始上场,熟练地将甘薯去泥、分拣、装箱。“今年收成不错,平均亩产量能达到4500斤,收购价也比去年高一些。”一大早,负责人张立军便来到地里,与在一旁等待的经销商商量收购事宜。其间,手机里预定甘薯的信息此起彼伏,让他应接不暇。
仓库里,工人们忙着卸车,将带着新鲜泥土气息的甘薯码成半人高的小山。“红薯的‘甜’靠的是时间——刚出土的甘薯淀粉含量高,得在库里储存40多天,待淀粉慢慢转化为糖。”张立军告诉记者,“那时候红瑶甘薯的甜度能达到50度。”
这边的采收有序推进,那边,张立军又研究起了新品的推广。“现在市场上常见的红瑶甘薯产品有薯蔫(把甘薯带皮进行低温烘烤,半脱水,软糯适口,保质期短,属天然健康小零食)和薯片等,今年,我们计划加入烤冰薯和冰激凌薯条,到时候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张立军说,“让大家都来尝尝我们的‘甜宝石’。”
如果说甘薯的甜藏在时间里,板桥镇大麦沽村的油桃香则漫在枝头上。由于自然条件适宜,村里几乎家家都种植桃树,品种有毛桃、黄油桃、油蟠桃等。在前不久举办的“2025京津冀中熟桃擂台赛”中,来自大麦沽村的黄油桃分别获得了特等奖和银奖,其中获特等奖的黄油桃“中油8号”便来自立祥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卢立祥有10多年种植桃树的经验,走进他的果园,只见一棵棵一人多高的桃树错落有致,拳头大的桃子压弯了树枝。市面上常见的油桃表皮光滑,但这里的桃子却个个布满深黄色的纹路。“这可不是雨水打的,我们叫它锈桃,得名原因就是表面这种‘锈痕’。通常油桃的上市时间从6月底持续到8月底,它的成熟期能延续到9月。”看出了记者的疑惑,卢立祥笑着解释道,“晚熟的品种个头大,口味酸中带甜。”由于避开集中上市期,销售效果不错,这两天经常会收到客户的订单。
红皮黄瓤的岳龙红瑶甘薯、黄澄澄的板桥油桃、青背白肚的七里海河蟹……种类繁多、品质卓越的特色农产品正以最鲜活的姿态,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向八方宾客递上一张“宁河农品”的金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