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原名或为“鲜卑利亚”,即鲜卑人生活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5-09-23 20:35  浏览量:3

隋唐时期,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和民族实体存在,现在还有没有具备鲜卑特色的后人?古代的鲜卑人、现在的锡伯族以及西伯利亚,究竟有什么关系?我们尝试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解答。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曾经下诏书说“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这有“托古改制”的嫌疑,史书对鲜卑人最早的靠谱记录是公元前1050年左右,鲜卑参加了周成王在岐阳召开的盟会,《国语·晋语》记载:“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与鲜卑守燎”,即三千多年前, 鲜卑与楚一样,被视为蛮族,只能为大会守护祭神的火堆。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即鲜卑人是东胡(东胡是一个泛称)部落的一支,因居住在鲜卑山而得名。

那么鲜卑山在哪里呢?依据古籍的记载,我们只能知道是在北方蒙古草原至大兴安岭一带。1980年考古学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发现的嘎仙洞,被证实为鲜卑祖庙石室,从而确定了大鲜卑山的具体位置,当然,这也只能证明,石室所在的位置,是鲜卑山的一部分。

《魏书》记载:“献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 ,这个神兽引导鲜卑人走出了艰险的山谷,成功南迁(这个神兽,大概率就是驯鹿)。

嘎仙洞遗址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冒顿单于击溃东胡联盟,鲜卑部落被迫退守鲜卑山。这一时期,鲜卑“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未常通中国焉”。因当时的匈奴太过强大,鲜卑最终依附于它。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鲜卑骑兵随匈奴侵扰东汉边境,被辽东太守祭彤击败,这是鲜卑与汉朝的首次正式接触。随着北匈奴的衰落,鲜卑开始崭露头角。

东汉时期,匈奴开始衰落,并且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然后,北匈奴就一直在挨打。

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联合攻击北匈奴,迫使其中逃遁。三年后,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公元91年,东汉政府和南匈奴给北匈奴致命一击,北匈奴被迫西迁。

困扰秦汉百年的匈奴之患终于缓解了,但鲜卑却填补了北匈奴的空缺,他们在北匈奴逃遁之后迅速占据了漠北地区。鲜卑除了占地,还占了人——“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鲜卑,成为蒙古高原的新主人。

东汉与北方的鲜卑

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民族迎来了第一位伟大领袖——檀石槐。他勇健有智略,“施法禁,平曲直,无敢犯者”,被推举为大人。檀石槐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部落联盟,权力中心位于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仇水(今东洋河)。《后汉书》记载,檀石槐“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

但这个部落联盟存在时间比较短暂,檀石槐死后迅速瓦解,鲜卑重新回到各部落分散为政的状态。其中,步度根占据云中、雁门一带;轲比能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东部还有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的松散部落。三国时期,轲比能曾短暂统一漠南地区,但轲比能被刺身亡后再度解体。

虽然檀石槐和轲比能的统治都很短暂,但也已经显现出鲜卑人即将崛起的苗头。终于,两晋的动乱,给了北方游牧民族一个巨大的机会,五胡十六国依次崛起,这个时代也是鲜卑人最为辉煌的时代。

鲜卑各部脱离部落联盟的状态,开始模仿汉人,建立政权,从而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

慕容鲜卑建立的政权

东部鲜卑中的慕容部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四个政权,加上北燕的话算四个半,《天龙八部》里慕容复为啥心心念念要复国呢,就是老祖宗给立了好榜样。

拓跋鲜卑是鲜卑族中最为成功的一支。他们经历了漫长的迁徙过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即呼伦贝尔草原),最终进入匈奴故地。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开始建立国家规模。两年后定都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使代国有了定居的政治中心。

公元386年,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即代王位,后来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正式称帝,是为魏道武帝。

强盛时期的北魏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423-452年在位),凭借鲜卑骁勇的骑兵,四处征伐,先后攻灭赫连夏、冯氏北燕(在开国皇帝系列文章中已经讲过,高云是高丽人,但被慕容氏养为义子,所以即位时名为拓跋云,后来被权臣冯跋篡位)和沮渠北凉,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长达一百余年的分裂割据状态

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在位期间(471-499年),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 “孝文帝改革” 。493年,他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并推行全面的汉化政策: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朝廷百官改着汉族官吏服饰;禁止使用鲜卑语,改说汉语;将鲜卑复姓改为单音汉姓。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除了东部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之外,西部鲜卑中的秃发部建立南凉,乞伏部建立西秦(详情见本号开国皇帝系列文章)。

鲜卑武士俑

北魏分裂之后,鲜卑也逐渐势微,逐渐沦为所在政权的“雇佣兵”,比如高欢父子就特别依赖鲜卑骑兵超强的战斗力,高欢在东魏施行军民异籍制,并且规定士兵以鲜卑人为主,以保证战斗力;农民以汉人为主,以保证生产。他对鲜卑人说:“汉人是你的奴隶,男人给你耕地,女人给你纺织,保证你的温饱,为什么还要欺负他们呢?”(汉人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何为陵之?)对汉人则说:“鲜卑是你的保镖,你给他点粮食和布匹,他就给你出生入死,保证你的安全,为什么要与他们对立呢?”(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高洋称帝之后,对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他在鲜卑人里优中选优:“简练勇健,一人必当百,谓之‘百保鲜卑’”。

曾经强盛一时的鲜卑族,为何在隋唐之后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我认为至少包含以下原因:

政治融合。就像鲜卑征服北匈奴时类似,内迁的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使鲜卑贵族在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与汉族趋同。北魏那些极具特色的姓氏也渐渐消失了——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复姓改为单音汉姓,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其他如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等。

通婚混血。孝文帝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本人即娶汉族女子为妃。这种民族间通婚使得鲜卑血统不再纯粹,经过数代繁衍,鲜卑特征逐渐淡化。

鲜卑骑兵俑

文化同化。鲜卑没有自己的文字,在语言、服饰、礼仪等方面全面接受汉族文化。北朝后期,鲜卑语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汉语取代,至唐朝时,鲜卑语基本失传。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身上也流着鲜卑人的血,但在文化和民族认同上,他都是汉人而不是鲜卑人。

战争消耗。十六国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一个政权从建立到覆灭往往只需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尤其是北齐、北周连年战争中,都以鲜卑人为战争主力,鲜卑各部在频繁的战争中损失大量人口,实力不断削弱。当然,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最终,鲜卑作为一个特立的民族消失了,但是消失并不代表种族灭绝,而是与其他民族融合了。

那么所有的鲜卑人都被同化了吗?现在还有没有保留鲜卑特色的后人呢?答案是有,很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的锡伯族同胞,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语言学角度。在汉文史书中,鲜卑在不同时期有几十种不同译音,如须卜、犀毗、悉比、失必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等,重点来了——明末清初,鲜卑被统一定名为“锡伯”,即现在的锡伯族。锡伯族自称“sibe”,与“鲜卑”发音相同,意为“祥瑞”。

第二、现代民族学研究和基因技术。锡伯族原游牧于绰尔河、嫩江中下游一带,16世纪编入八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部分锡伯族官兵被征调至新疆伊犁驻防,形成了今天锡伯族分居东北和新疆的分布格局。有专家应用古人线粒体古DNA研究技术证明,现在的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当然,由于鲜卑族与汉族长期通婚,大多数鲜卑后裔已融入汉族,难以从血统上区分。

鲜卑的迁徙

从刚才提到的音译中,我们也能看出端倪来了,“西伯利亚”这一地名与鲜卑族有着深刻的语言学和历史学联系,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西伯利亚”就是“鲜卑利亚”,“利亚”是拉丁语后缀“-ia”的音译,意为“地方”,因此西伯利亚直译就是“鲜卑人的土地”。

西伯利亚是许多彪悍民族的摇篮,除了鲜卑,还有匈奴、月氏、突厥、契丹、蒙古及女真等都曾在这片土地生活。高寒地区的艰苦环境培养了这些民族骁勇善战的性格,他们穿着短装马裤四处打猎,与中原汉人穿着长袍马褂论士大夫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 ,这个神兽引导鲜卑人走出了艰险的山谷,融入了中国。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魏书·序纪》《乌桓与鲜卑》《鲜卑部落联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