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能力越强越要藏好这2件事

发布时间:2025-07-15 09:25  浏览量:1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历史长河奔涌,能臣干将如过江之鲫。

然登高跌重者众,善始克终者稀。

《资治通鉴》如镜,照见无数英雄的浮沉起落。

它揭示一个朴素的真理:才华横溢者,尤需懂得收敛。

锋芒过露易折,私欲太盛招灾。

真正的大智慧,在于懂得藏好两样东西。

藏好了,方能行稳致远,功业可成。

藏不好,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亦难免倾覆之祸。

功高震主,历来是能臣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资治通鉴》中,多少豪杰因一时得意而万劫不复。

唐朝名相李泌,深谙此道。

他运筹帷幄,助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功勋卓著。

然天下初定,他便急流勇退,归隐山林。

他深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难以为继。

肃宗再三挽留,他却坚辞不受,甘居闲散。

待代宗即位,朝局混沌,国家再陷危难。

李泌才应诏复出,再次力挽狂澜。

功成之后,他又一次悄然隐退,不恋权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李泌一生数度归隐,非无担当,实为保身以图后效。

他藏起耀眼的锋芒,却保全了施展更大抱负的可能。

这与那些居功自傲、不知收敛者形成鲜明对比。

汉之韩信,楚汉争霸立下不世之功。

然其锋芒毕露,终引刘邦猜忌,身死未央。

《资治通鉴》记此,字字皆是警醒。

能力是利器,用好了开疆拓土,用不好反伤自身。

身处高位,更要懂得收敛光芒,谦卑自守。

这不是懦弱,而是洞察人性幽微后的生存智慧。

藏锋不是埋没才华,而是为才华寻找更稳妥的绽放时机。

懂得适时低头,才能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在复杂的权力场中,守拙往往比逞强走得更远。

将满腹经纶藏于胸中,将万丈豪情隐于平淡。

如此,方可避祸全身,为长远计。

藏起那份咄咄逼人的锐气,方能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真正的智者,懂得在需要时发力,在鼎盛时收敛。

人之大患,在于私欲难填。

《资治通鉴》所载,多少能臣干吏,败于一个“欲”字。

东汉开国名臣张堪,官至渔阳太守。

他智勇双全,抵御匈奴,开垦稻田,造福一方。

朝廷屡次欲擢升其入中枢,均被他婉拒。

旁人惑其不贪高位,他答:“此间民安,吾志足矣。”

他深知权力漩涡暗流汹涌,非己所求。

人到无求品自高,心至无欲境自宽

张堪将功名利禄的欲望深藏于心,专心为民谋福。

他把私欲压得极低,反而托起了志向的巍峨。

其身后,家无余财,却留下渔阳百姓“张君为政,乐不可支”的千古美名。

反观西汉权臣霍光,辅佐幼主,权倾朝野。

然其家族奢靡无度,子弟骄纵跋扈,贪欲如野火燎原。

最终落得满门抄斩,身死族灭。

《资治通鉴》录此,如洪钟大吕,震人心魄。

能力越强,诱惑越大,私欲的闸门越需守牢。

贪图享乐、恋栈权位、谋取私利,皆是取祸之道。

藏欲,非泯灭进取之心,而是不为外物所役。

将个人得失看淡,将公心道义放大。

如此,志向才能纯粹,脚步才能坚定。

北宋名相王旦,胸怀宽广,堪称典范。

同僚寇准常直言其过,甚至向皇帝告状。

王旦不仅不恼,反在皇帝面前盛赞寇准之能。

后寇准欲任枢密使,皇帝征询王旦意见。

王旦仅答:“寇准刚烈,恐难副此任。”未提半句私怨。

待王旦病重,皇帝问谁可为相,他力荐寇准。

君子量不及,胸吞百川流

王旦将个人恩怨、狭隘私心藏得极深。

他眼中只有江山社稷,唯才是举。

寇准闻之,深为叹服,终身敬重。

王旦藏起的是私心计较,赢得的是千古敬仰与朝野和谐。

在复杂的世事中,无私方能无畏,无欲方能刚强。

藏好膨胀的私欲,方能心无旁骛,行稳致远。

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资治通鉴》的智慧,穿越千年尘埃,依然熠熠生辉。

它昭示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强大,在于懂得收敛。

锋芒毕露易摧折,私欲外显必招灾。

李泌藏锋,得以数度救国于危难,全身而退。

张堪藏欲,甘守一方而政绩斐然,青史流芳。

王旦藏怨,以公心荐才而德化朝堂。

他们藏起的,是可能引火烧身的锐气与贪念。

他们显露的,是洞察世事的清醒与为国为民的赤诚。

藏,非为退缩,实为蓄力;非为怯懦,乃是远谋。

在人生的棋局上,能力是车马炮,藏锋藏欲则是护帅的士象。

懂得何时发力,何时蛰伏;何时进取,何时收敛。

方能如静水深流,蕴藏无尽力量。

把自己活成一片深沉的土地,默默承载,默默滋养。

如此,再强的能力,也只会成为攀登的阶梯,而非坠落的悬崖。

藏好这两件事,便是为自己的人生,筑起了最坚实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