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逸之姿:鲜于枢行书《晚秋杂兴诗帖》刻本高清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5-09-18 11:06  浏览量:15

《晚秋杂兴诗帖》是鲜于枢次韵仇远(字仁父)诗作而创作并书写的三首五言律诗,共计17行。从“北望空思汴,南游未厌吴”一句可推断,此帖书写于鲜于枢任职浙东都省史掾期间(1280-1302),当时他正身处江浙一带。

诗中“炎方秋尚暑,水国尽多阴”的气候特征,符合江南地域晚秋时节湿热未褪的自然环境。作品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宦游困顿的感慨。

鲜于枢(1254-132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北京蓟县)人。他先后寓居扬州、杭州,曾任浙东都省史掾,公元1302年(大德六年)任太常典薄。

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他兼长楷书、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其书多用中锋回腕,笔墨淋淳酣畅,气势雄伟跌宕。

据《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及“长垣王氏珍玩”、“宋荦审定”等鉴藏印可知,《晚秋杂兴诗帖》 历经明清重要藏家递传。

《晚秋杂兴诗帖》表达了鲜于枢作为薄宦常客的困顿和思乡之情。诗中的“北望空思汴,南游未厌吴”一句,不仅指明了地理方位,更反映了作者矛盾的心理状态——虽然怀念北方故土,但也不厌恶江南旅居的生活。

这种复杂情感在元代南仕文人中颇具代表性。

鲜于枢的悬腕技术在元代独树一帜。陈绎曾《翰林要诀》记载,其曾向鲜于枢请教悬腕之法,鲜于枢答以“胆,胆,胆”三字。

与赵孟頫推崇晋韵、书风精致典雅不同,鲜于枢则更近唐法,强调骨力与率意。此帖中“身共宾鸿远”的欹侧之势、“兴不在蒪鲈”的放逸之姿,都不同于赵氏的工稳格调,提供了元代行书发展的另一路径。

【释文】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