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路过宁晋县的说法,查无实据

发布时间:2025-07-13 03:30  浏览量:1

关于秦始皇路过宁晋县的说法,见于《宁晋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

秦驰道,始皇27年(前220),诏令全国广修驰道。翌年,由巨鹿经沙丘(今广宗大平台)、官亭、宁晋、赵县至恒山郡(今正定)驰道修通。当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返回时,经过此路。此道沿用至今,宁晋至赵县段,为今国道308线;宁晋至巨鹿县官亭段,为今省道定魏线。原为土路、沙石路,今沥青路面。

无独有偶,贾国锁《秦始皇两过今赵县之地》,2024年11月29日《石家庄日报》也有秦始皇路过宁晋县的说法: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沿着秦驰道开始第四次出巡,这是他第一次北巡。秦始皇由咸阳出发,从潼关过黄河去山西,经河内郡,到河北邯郸,继续往北,过巨鹿郡(今平乡县西),经杨氏县(今宁晋县)进入今赵县境内,过今西纪毫、停住头,到棘蒲(今赵县县城),往北到恒山郡治东垣(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东北抵秦皇岛(因秦始皇曾驻跸而得名),出山海关,到达辽宁绥中海滨。回途由内蒙古经陕西榆林、延安,回到咸阳。

秦时的杨氏县,即今宁晋县,杨氏县城即今宁晋县城。秦始皇沿着秦驰道出巡,真的经过杨氏县吗?我们不仅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秦始皇路过宁晋县,为何我国历朝历代古籍不著一字、不见任何相关记载?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再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在短短11年的时间里,秦始皇曾有过五次出巡,我国古籍都没有秦始皇路过宁晋县的相关记载,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第二次出巡:《史记》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立石颂秦德焉而去。南登琅邪,……,至湘山祠。……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第四次出巡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史记》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 年)循始皇例,东巡郡县,李斯等从。到碣石,并沿海南至会稽。《史记》载:“二世元年,东行郡县, 到碣石,至会稽,而尽刻始皇刻石。”也没有秦始皇路过宁晋县的相关记载。

二、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和第四次出巡路线,可证秦始皇不可能路过宁晋县。

秦始皇第二次出巡,从咸阳出发,东过函谷关、洛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邹峄山(今山东邹县峄山)、泰山、临淄、黄(今山东黄县东)、腄(今山东福山县)、成山(今山东成山角)、芝罘(今山东烟台市北芝罘岛上芝罘山)、琅邪(今山东胶南琅邪台西北)、郯县(今山东郯城北)、彭城(今江苏徐州)、寿春(今安徽寿县)、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今湖北黄冈北)、湘山(今湖南岳阳西洞庭湖中)、江陵(今湖北江陵)、宛县(今河南南阳),然后经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返回咸阳。

秦始皇第四次出巡,从咸阳出发,东出函谷关,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渡河到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过邯郸恒山、涿县(今河北涿县)、蓟县(今北京市西南角)、碣石(今河北昌黎北)、右北平(今天津市蓟县)、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雁门(今山西右玉西南)、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上郡,返抵咸阳。

由此可见,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和第四次出巡路线,都不经过宁晋县,也不可能经过宁晋县,都与宁晋县无关。

上述《秦代驰道示意图》《汉朝道路示意图》,摘自邢台市官方出版的书籍,宁晋县文史学者米新民先生提供。从示意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和第四次出巡路线,都不经过宁晋县。

三、秦始皇路过宁晋县,为何古代《宁晋县志》等方志不著一字,不见任何记载?

【清】康熙《宁晋县志》,冯桓撰《邑侯万公重修宁晋县志跋 》:“古诸侯之国,地方百里,咸得置史,官司纪述,凡政教典礼、户口田赋、山川、灾祥、风俗人物,上达天子,旁通友邦者,举存之籍,故其国史实与天下史可参稽焉。自封建制废,郡邑不得置史,悉纪述于天子之史。天子之史稍有遗逸,究至无所参稽,而事系一方,可备省戒者,泯焉无传。后世邑宰贤者,间虑及此,乃推古侯国置史本意,各以其方内政教典礼、户口田赋、山川、灾祥、风俗人物,志于其书,将为天子之史补所遗逸而传之斯。志所由昉也。志之视史,盖具体而微云。”可惜,无论是【明】正德《宁晋县志》、隆庆《宁晋县志》,还是康熙《宁晋县志》民国《宁晋县志》均不见秦始皇路过宁晋县的相关记载。综上所述,秦始皇路过宁晋县纯属空穴来风,查无实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