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长城考辨(十)
发布时间:2025-06-16 10:50 浏览量:120
秦始皇长城考辨
(宁夏)周兴华
(十)
秦始皇长城疆域考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长城、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记·卷二七·天官书》载:“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读史方舆纪要》载:“(秦)地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南带,皆临大海《史记》:秦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旁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东线长城是在战国燕长城辽东段基础上修缮增筑而成。《史记·匈奴列传》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当时的辽东郡为战国燕的疆域,其范围在今天的朝鲜半岛。《史记·朝鲜列传》载:“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俭)。”《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五年(前222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战国燕全盛时已在古朝鲜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灭燕后在燕长城基础上又修筑了“辽东外徼”。《淮南子·人间训》载:“秦皇挟錄图(高注:挟,销也。秦博士卢生使入海,还奏图錄书于始皇帝),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高注:蒙公,蒙恬也。杨翁子,秦将)将,筑修城。西属流沙(高注:起陇西临洮县),北击辽水(高注:辽水,辽东),东结朝鲜(高注:朝鲜乐浪),中国内郡輓车而饷之。”关于“辽东外徼”,《史记·黥布列传》载:“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为徼。”司马贞《史记索隐》说:“徼,塞也。以木栅为蛮夷界”“徼谓边境亭鄣”,汉称长城多为“塞、亭鄣、徼”。据此,“辽东外徼”即秦始皇辽东郡外界之长城,亦即汉复修之“辽东故塞”,皆指秦始皇长城辽东段。卫满“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浿水,【前漢书·地理志】载:“浿水,出遼東塞外,西南至樂浪縣,西入海。”浿水即今朝鲜大同江。卫满“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上下鄣”即说卫满率其众居住在秦始皇长城附近的空地上。这说明秦始皇长城尚在“浿水(今朝鲜大同江)”之东。《晋太康三年地记》载:乐浪郡“遂城县有碣石山,长城所起。”乐浪郡遂城县,在今朝鲜平壤市西南江西北咸从里。《通典·边防二》载:“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成县,长城起於此山。今验长城东截辽水而入高丽,遗址犹存。”顾祖禹《读史方舆·北直一》云:“秦筑长城,起自碣石。此碣石在高丽界……今犹有长城遗址,东截辽水入高丽。”乐浪郡治卫氏朝鲜都城王险城(在今平壤大同江南岸入海口附近),辖朝鲜北部。遂成县治在今朝鲜平壤市西南江西北咸从里。上世纪末朝鲜考古界发现并命名的“大宁江长城”总长约600里,段落残高有达7~10米的,其走向是沿昌城江、大宁江而至清川江下游北岸的博川。遂城碣石山在今朝鲜平壤西南浦北之龙岗。当地人称长城为“塞”,目前朝鲜考古学家己在平壤南方的碣石山上发现了一段“障塞”遗迹,证实了秦始皇长城经过这个地区,证实古朝鲜遂城碣石山确为秦始皇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中国人工程技术的结晶》)。
秦始皇西线长城是在战国秦长城陇西塞基础上傍河修缮增筑而成。西线包括傍洮长城临洮段(洮河东岸段 )、傍河长城榆中段(今兰州黄河岸段)、并河以东段(黄河红山峡、黑山峡南岸段,宁夏平原黄河南岸、东岸段,内蒙古黄河东岸段)连接贯通,此即黄河南岸、东岸的秦皇长城,属秦皇长城的西段,位于秦朝西北境。《秦本纪》载:历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堑河旁。《六国表》载:秦灵公八年(公元前417年)城堑河濑。以上“堑河旁”、“城堑河濑”,都是说秦国在黄河岸边劈削沿河山崖,使之壁立如墙,堵塞沿河沟豁,构筑长城墙体。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到了秦昭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昭王所筑的“拒胡”长城,在陇西、北地外围,应是利用了秦历共公、秦灵公沿黄河构筑的陇西长城,北地长城。今宁夏、甘肃境内的黑山峡长城,自应包括在上述长城之内。《史记·匈奴列传》载:“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戎以充之。”《汉书·匈奴传》载:“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黄门郎杨雄上书谏曰:……以秦始皇之疆,蒙恬之威,带甲四十余万,然不敢窥西河, 乃筑长城以界之。”《汉书·西域传》载:“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秦始皇北线长城是在战国赵长城阴山段及魏长城固阳段基础上修缮增筑而成。《史记·匈奴列传》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秦国势力抵达黄河岸边后,就开始沿黄河构筑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载:“魏有西河、上郡,以与戎界边。”《史记·六国年表》载:“十九年(魏惠王,公元前三五二年)筑长城,塞固阳。”秦上郡原系魏上郡、西河属地,秦惠王十年,“魏纳上郡十五县”于秦,“惠王击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史记·.匈奴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二年,……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錄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史记·匈奴列传》载:秦始皇“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读史方舆纪要》载:“阴山,在中受降城东北,去卫千余里。黄河迳三受降城南者,汉人谓之北河。河之外,阴山横亘。中外大限,常以此分。《史记》:赵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又始皇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傍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或谓之阳山。《蒙恬传》:恬筑长城,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是也。”《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载:“(蒙恬)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据河为塞,因山为固,建榆中。”《新书·卷一·过秦论上》载:“及至秦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列传》载:“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鹹,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通典》载:“战国时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秦始皇南线长城是在“南戍五岺”的形势下“筑长城及南越地。《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下》载:“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是岁,始皇初并六国…… 务欲广地,南戍五岺,北筑长城,以备胡、越,堑山填谷,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径数千里。”《晋书•地理志》载;“始皇即定杨越,以適戌五十万人守五岭,自北伹南,入越直道,必由岭桥,时有五处,故曰五岭。”《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貋﹑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象郡,【集解】韦昭曰 :“今日南”。日南治临尘(今广西崇左县境),辖境北达今贵州南部,南至越南中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淮南子·时则训》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三国志·韩传》载:“(弁辰)其人形皆大,衣服絜清,长发。亦作广幅细布。法俗特严峻。”
卫满“都王险(俭)”,即建都于今朝鲜平壤。平壤城卽汉之朝鲜县,《隋書·高丽列传》载:平壤城,亦曰长安城,“南臨浿水”,说明平壤城在“浿水(今大同江)”之东北。
《淮南子·人间训》载:“秦皇……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挽车而饷之。”《水经注·河水三》载:秦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
唐《通典·边防一》载:朝鲜,“始全燕时尝略属焉,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朝鲜属战国燕之地,燕筑长城,戍守之。“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王卢绾反,入匈奴。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魋,杜回反。)蛮夷服而东走出塞,度浿水,击破朝鲜王准,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蕃、朝鲜诸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在浿水之东。)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蕃、临屯皆来服属,地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武帝元封三年,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之。朝鲜人相与杀王右渠来降。遂以朝鲜为真蕃、临屯、乐浪、(音郎。)玄菟四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二十六年,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盐铁论·卷第九·伐功第四十五》载:“燕袭走东胡,辟地千里,度辽东而攻朝鲜。”
《魏略》载:“(箕子朝鲜)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馀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满潘汗”即“沛水(浿水)”,今朝鲜大同江。“其後燕有贤将秦开,为质於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卻千馀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集解】韦昭曰:“地名,在上谷。”【正义】按:上谷郡今妫州)至襄平。(【索隐】韦昭云:“今辽东所理也。”)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史记· 匈奴列传》 )。”
朝鲜属商周域内古国。三家注《史记·宋微子世家》载:“於是(周)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后汉书》载:“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制八条之教。”《尚书注疏.卷五考证》载:“朝鲜,箕子所封,不应在化外。”《通志.四夷传.朝鲜》载:“朝鲜,周封殷太师之国。”《通典.边防一.东夷上》载:“周初,封商太师国于朝鲜。”《太平寰宇记.四夷.朝鲜》载:“朝鲜,周封箕子之国。昔武王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食周粟,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朝鲜史略·箕子》载:“周武王克商,箕子率中国人五千入朝鲜,武王因封之,都平壤。”《旧唐书.温大雅传》载:“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
黄河黑山峡宁夏中卫北长滩秦皇长城遗迹
黑山峡秦皇长城遗迹
黑山峡秦皇长城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