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解放之民国丨相约建党 / 3-06.《共产党宣言》

发布时间:2025-06-16 14:44  浏览量:17

01.早期党组织建立

1920年初,李大钊正坐在北大办公室里。突然有人敲门。

“我叫荷荷诺夫金。李大钊同志,向您致敬!”

“哦!不敢当,我不敢自称是你们的同志,至少目前还不是呢!”

“好了!不必客气!我们早就知道您是一位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您已经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胜利,您又是多么热烈欢呼,怎么能叫我们不把您当作自己人呢?”

来人是受第三国际远东局委托前来同李大钊联系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组织。

李大钊急忙向他说明,“我不是他心目中的适当人物。”

“在中国惟有魄力发动创立这一壮举的人物是陈独秀。可惜他已离开北京去上海了,因此我只能用通信方式同他商讨。一有着落,我会马上通知您。”

荷荷诺夫金叫李大钊放心,“我有耐心等待你们的答复。”

李大钊立即去信给陈独秀。两人一致认为,对于共产国际的建议再也没有什么理由加以推却了。

得知李大钊与陈独秀有了初步共识,荷荷诺夫金急忙赶回向共产国际汇报。不多日,李大钊见到另一位第三国际代表维经斯基。

维经斯基到达上海,与陈独秀等人进行了多次座谈,商讨发起建立共产党的问题。

6月,陈独秀、李汉俊等5人,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决定建立“社会共产党”。随之,陈独秀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回信“就叫共产党”。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11月,李大钊、张国焘、张申府三人在北京正式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担任书记。

继上海、北京之后,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先后建立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留学生中相继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

02.《共产党宣言》

1920年11月7日,上海党组织创办《共产党》月刊。陈独秀想要出版一本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找到了戴季陶。

戴季陶知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难度比较大,翻译者不仅具有过硬的国文素养,精通外语,把握原意,而且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过学习和研究。

于是《民国日报》主编邵力子向戴季陶推荐了教授国文、精通日语和英语的陈望道。

陈望道,1891年,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其父从祖上开始就开染坊,最后变卖家里的100多亩水田,给陈望道凑足费用,1915年,24岁的陈望道乘船到了日本。

留学期间,陈望道打破了学科、学校的限制,几乎学习了当时日本所有的大学课程。

1919年,陈望道在“五四”浪潮中回国,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当时如沈钧儒、李叔同、叶圣陶、朱自清等都先后在此任教。

很快,浙江“一师”就发生了学生运动。陈望道不得不离开浙江,到上海投奔邵力子。

陈望道留日期间就读过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为了避免干扰,他回到义乌老家。

因须绝对保密。他在矮小的柴房里开始翻译。因过分专注,竟把母亲送来的粽子沾着墨汁吃了!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因为用词准确、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受到进步青年和学者的普遍欢迎,印制的1000册很快被抢购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