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300练(150)
发布时间:2025-05-28 13:27 浏览量:6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性俭约,寝殿设青布缘苇帘,常服浣濯之衣。然治军至严,将士畏服。初即位,阅诸军,见有衣甲鲜明者,召问曰:“汝曹为此,得无劳百姓乎?”即命撤去。尝宴群臣,酒酣,顾左右曰:“朕欲息兵,与卿等共保富贵。”时石守信等皆顿首谢。太祖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拜谢。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太祖从之,于是宿卫藩镇之权,尽归天子。
(选自《宋史·太祖本纪》)
材料二:
太祖微时,尝游关中,与赵普共饮逆旅。普醉,卧地,太祖以足蹴之,普酣寝不动。太祖叹曰:“大度如此,必为宰相!”及即位,果擢普为枢密使。一日,太祖持弹弓于后苑弹雀,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及见,乃常事。太祖怒诘之,对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太祖愈怒,举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拾齿置怀中。太祖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太祖悦,赐金帛慰之。又,曹彬平江南归,太祖问:“卿得金几何?”彬曰:“臣奉敕往,惟理公事,未尝私取。”太祖命取其行櫜视之,唯图书衣衾而已。太祖叹曰:“曹彬不负朕!”即日擢为枢密使。
(选自《涑水记闻》)
材料三:
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养其疽囊,以为子孙不治之疾,于是渔阳窃发,而四海横流矣。肃、代以降,方镇跋扈,号令不从,朝贡不至,名为君臣,实为仇敌。陵夷衰微至于五代,三纲颓绝,五常殄灭;怀玺未暖,处宫未安,朝成夕败,有如逆旅;祸乱相寻,战争不息,血流成川泽,聚骸成邱陵,生民之类,其不尽者无几矣。于是太祖皇帝受命于上帝,起而拯之,躬攘甲胄,栉风沐雨,东征西伐,扫除海内。当是之时,食不暇饱,寝不遑安,以为子孙建太平之基。
(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以A好富贵者B不过C欲多积金钱D厚自E娱乐F使子孙G无贫乏尔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臣以为尚急于弹雀”中
“于”与“而寒于水”(《劝学》)中的“于”意义不同。
B. “明皇恃其承平”中的“恃”与成语“恃强凌弱”中的“恃”意思相同。
C. “于是渔阳窃发”中的“窃”与“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中的“窃”意思不同。
D. “躬攘甲胄”中的“躬”与“躬耕南阳”(《出师表》)中的“躬”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杯酒释兵权时,从将领们“皆顿首谢”“皆拜谢”的表现中,可见他的威望之高。
B. 材料二中太祖用斧柄击落大臣牙齿,体现其残暴专横,与材料三的“拯民”形象矛盾。
C. 曹彬平定江南未取私财,太祖查验行李确认其清廉,可见太祖并不轻易相信曹彬的言辞。
D. 材料三中记载了唐朝至五代的衰微与混乱,称述了宋太祖结束战乱、奠基太平的功绩。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
(2)太祖微时,尝游关中,与赵普共饮逆旅。
14. 苏轼曾说:“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结合材料分析宋太祖为何能“不嗜杀人”而征服天下。
【答案】10. BDF
11. A 12. B
13.
(1)你们何不交出兵权,离开京城去地方大州做官,选些好田宅买下。
(2)宋太祖未显达时,曾经游历关中,与赵普在旅店共饮。
14.
①老谋深算,精明练达:以“杯酒释兵权”的智谋化解武将威胁。
②知人善任,豁达大度:能任用赵普、曹彬等人,也能接受大臣的谏言,知错就改。
③勤俭爱民,身先士卒:平时生活节俭,且能亲自东征西战。
【解析】
【导语】本文立体展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形象。材料一突出其“杯酒释兵权”的政治智慧,以俭约自律、善抚功臣;材料二通过轶事呈现其性格的多面性,既有识人之明,又有帝王威严;材料三则以宏阔的历史视角,将其置于唐末五代乱世背景下,彰显其结束战乱、奠基太平的历史功绩。塑造了一位兼具政治韬略与复杂人性的开国君主形象。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追求富贵的原因,不过是想多积钱财,纵情享乐,让子孙免于贫困罢了。
“所以……者”是固定结构,独立成句,强调原因,在B处断开;
“不过”引出下文,“积”是谓语,“金钱”是宾语,动宾结构完整,在D处断开;
“厚自娱乐”中“自”是“娱乐”的前置宾语,动宾结构完整,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意义相同,都是介词,比。句意:我认为此事比打鸟更重要。/却比水更寒冷。
B.正确。依靠、依仗。句意:唐玄宗依仗天下太平。/依仗强大,欺侮弱小。
C.正确。暗中、偷偷地/私下里。句意:导致(安禄山)在渔阳暗中发动叛乱。/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D.正确。亲自。句意:亲自披上铠甲。/在南阳亲自耕田。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体现其残暴专横,与材料三
‘拯民’形象矛盾”错误。材料二中太祖虽然一开始用斧柄撞大臣,但后来大臣说“臣不能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后,太祖“悦,赐金帛慰之”,这表明太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克制情绪,从善如流,并非是“残暴专横”,与材料三“拯民”的形象并不矛盾。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汝曹”,你们;“释”,放弃,交出;“市”,买。
(2)“微”,不显达;“与赵普共饮逆旅”,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与赵普(于)逆旅共饮”;“逆旅”,旅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太祖先说“朕欲息兵,与卿等共保富贵”,拉近距离,然后以“汝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日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劝诱,最终达到“杯酒释兵权”,用和平的手段解除了武将的兵权,避免了流血冲突,使君臣相安,权力集中于天子;体现了他的智谋和对局势的掌控能力。
②材料二中太祖能根据赵普的大度和才能,将其从微时的伙伴擢升为枢密使,委以重任,在确认曹彬清廉后,提拔他为枢密使;这种知人善任使得有才能的人愿意为其效力;而当有大臣称急事求见,实际却是常事,太祖虽怒,但在大臣以“自有史官书之”回应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太祖悦,赐金帛慰之”,这体现了太祖的豁达大度,能接受不同意见,这种胸怀有助于凝聚人心。
③材料一中提到太祖“性俭约,寝殿设青布缘苇帘,常服浣濯之衣”,这种节俭的生活作风体现了他不贪图享受,同时他关心百姓,不希望因士兵衣甲鲜明而劳民伤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民心;材料三中“躬攘甲胄,栉风沐雨,东征西伐,扫除海内”,表明太祖在征服天下的过程中,亲自率军作战,身先士卒,他的这种行为激励了将士们的士气,更容易得到拥护。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太祖生性节俭,寝殿里挂着用青布镶边的芦苇帘子,日常穿的是反复浆洗的旧衣服。但他治理军队极其严格,将士们既畏惧又信服。刚登基时,他检阅军队,看见有士兵铠甲鲜亮,便召来询问:“你们置办这些装备,岂不是让百姓劳苦?”当即下令撤去。某次宴请群臣,酒酣耳热之际,太祖对众人说:“我想停止征战,与诸位共享富贵。”石守信等人连忙叩头谢恩。太祖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追求富贵不过是想多积钱财、纵情享乐,让子孙免于贫困。你们何不交出兵权,离开京城去地方大州做官,选些好田宅买下,为子孙留下永远的基业,再养些歌姬舞女,每日饮酒作乐终老。如此君臣互不猜忌,上下相安,岂不更好?”石守信等人拜谢。第二天,他们纷纷称病请求解除兵权。太祖应允,自此禁军与藩镇的兵权,尽归皇帝所有。
材料二:
宋太祖未显达时,曾游历关中,与赵普在旅店共饮。赵普醉倒躺地,太祖用脚踢他,赵普仍酣睡不动。太祖感叹:“这般气度,必能当宰相!”即位后,果然提拔赵普为枢密使。一日,太祖在后苑用弹弓打鸟,有臣子称有急事求见。等到召见后发现是寻常小事,太祖怒斥对方。臣子答道:“臣以为此事比打鸟重要。”太祖更恼怒,举起斧柄击打其口,打落两颗牙齿。那人缓缓拾起牙齿放入怀中。太祖骂道:“你留着牙齿想告我?”臣子回答:“臣不能告陛下,但史官会记录此事。”太祖转怒为喜,赏赐金帛安抚他。另有一次,曹彬平定江南归来,太祖问:“你得了多少金银?”曹彬答:“臣奉命行事,只办公事,未取私财。”太祖命人查验他的行李,发现只有书籍衣物。太祖感叹:“曹彬不辜负我啊!”当天便擢升他为枢密使。
材料三:
唐朝统治天下近一百三十年,唐玄宗自恃天下太平,沉湎酒色,纵容祸患滋生,给子孙留下无法根治的痼疾,最终导致安禄山暗中叛乱,天下动荡。肃宗、代宗之后,藩镇骄横跋扈,不遵朝廷号令,不进贡赋税,名义上是君臣,实际上是仇敌。唐朝衰败至五代时,三纲五常崩坏殆尽,君主刚登基未及安稳,便朝夕覆亡,如同过客;战祸接连不断,血流成河,尸骨堆积如山,百姓几乎灭绝。此时太祖皇帝受天命而起,拯救苍生,身披铠甲,风雨无阻,东征西讨,扫平四海。他在位时废寝忘食,一心为子孙建立太平基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悟真院
王安石
野水纵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
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上》的前两句以“秋阴”“晚云”渲染压抑氛围,与结句的豁然开朗形成反差。
B. 《悟真院》的首句写环境,“漱”字写野水仿佛在冲击啮咬着屋阶,给人荒凉之感。
C. 《悟真院》中“鸟相呼”三字妙在不说破是梦中鸟叫,还是鸟叫醒了梦,亦真亦幻。
D. 两诗时空各异,但均以景物为媒介:《江上》写江天暮色,《悟真院》绘山中春景。
16. 两首诗结尾均含“路”的意象,请结合这一意象,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5. B 16. ①《江上》:虽“疑无路”,但千帆隐映而来,象征困境中含有转机。诗人虽置身困境,蚌埠但仍充满希望、积极乐观。
②《悟真院》:春风和暖,芳草萋萋,山路若有若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
【解析】
【导语】王安石的两首山水诗《江上》与《悟真院》,以凝练笔触勾勒自然之趣,暗含人生哲思。《江上》写秋江暮色,阴云低垂中忽现千帆,于“疑无路”处顿开新境;《悟真院》绘山寺春景,野水鸟鸣间香草掩径,以“路欲无”呼应隐逸之趣。两诗一豁达一幽邃,均借“路”的意象,传递对困境的超越与对自然的皈依。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给人荒凉之感”错误。“漱”字写出野水仿佛是在冲击啮咬着屋阶,这样写有动感,灵动而活泼,表现的是自然野趣。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直接体现出眼前仿佛陷入困境,看不到出路。而“忽见千帆隐映来”表明,原本看似没有路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千帆,意味着困境中出现了转机。由此可知诗人虽可能置身类似的困境,但从千帆到来能看出他内心仍充满希望、积极乐观。
②《悟真院》:“春风日日吹香草”描绘出春风和暖、芳草茂盛的美好自然景象。“山北山南路欲无”写出山路在这美好景色中若有若无的状态。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自然风光的喜爱,同时这种宁静、超脱尘世的画面,也体现出作者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的屈原品质高洁,面对污浊的世道,他表示“
”也绝不会同流合污,更何况“”本来就是古代圣贤推崇的事情。
(2)根据贾谊的《过秦论》可知,秦孝公为秦国奠定霸业基础,与“,”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
(3)唐宋诗文中常以叠词来营造画面感,如“,”。
【答案】 ①. 宁溘死以流亡兮 ②. 伏清白以死直兮 ③. 据崤函之固 ④. 拥雍州之地 ⑤. 云青青兮欲雨 ⑥. 水澹澹兮生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溘、崤、雍、澹、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