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瑞:读图时代新收获 (“新时代 新阅读”征文选登)

发布时间:2025-05-27 10:26  浏览量:7

读图时代新收获

图像也能细读。《清明上河图》全景式地描绘了宋朝社会,仔细观看,细节生动,若用文字记录,写上一部书也没有那么细致形象。

图像有其特殊的优势。记得以前做副刊编辑,为了美化版面,除去变化字体,还要加上版花、放上插图,那时常说,黑压压的全是文字不好看。此后结合文章内容,配上相应的图像,图文并茂。再后感到文字说不清的事,图像一目了然,出现了文配图。再以后我索性直接开了个艺术图像的栏目,受到领导的赞赏。海湾战争突发,偶然看到外国的纸媒,整张战争场面的图像放在头版,既简明又丰富,冲击力十足,震撼力巨大。

20世界90年代后,电视迅速普及,有声有影,受众面剧增,比纸媒的宣传效果好很多。电视台记者的地位升高,扛摄像机的忒牛。开大型会议,摄像机总是占据好位置,偶尔有个别的不按规矩,也会引起众多纸媒的不服,都是扛长枪短炮的谁让谁。而说到底,图像就是有牛的资本。

进入新时代,图像更为立体化,不仅进入寻常百姓家,还出现在人流聚集的公共场所,无论是否留意,屏幕图像总会出现在眼前:坐公交车或是逛街,就会看到屏幕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或生活中的百科知识,在买百货就要具备百种知识的当下,不经意间就轻松学到了;广场不仅能看升旗,还有超大屏幕,可以看到一幅幅祖国的大好河山,那美景用多少个形容词也写不出心中那份感受;去开会哪怕是去旅游胜地,主持人总是先让你看一段图像,时间不长,却把一地的概况展现清楚了;去博物馆等处参观,展馆里满目图片,还伴有实物、场景、视频,对于了解一个地域的文化历史有了形象的认识。

观看图像是一种新的阅读,于我也起过重要作用。前些年准备写一篇关于水稻种植的文字。京西稻十分出名。北京大兴也曾是出产水稻的地方,历史上称南海子,水资源丰富。上中学时到那里劳动,干的活是挠稻秧,就是给水稻除草。稻田连成片,赤脚弯腰䠀在泥水里,半个小时也到不了头。水稻何时开始在北京种植?资料中显示,汉代就开始了。那时京城北部的渔阳郡来了一位太守,姓张名堪。辖区内的狐奴山一带泉水异常多,山周围片片沼泽,芦苇茂密,野泉无度,泛滥成灾,土地荒芜,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张堪开始试种水稻:围水、分流、排涝,挖河道、修沟渠、筑堤坝,又为农民传授种植技能,整地、点种、插秧、抓秧、施肥、浇灌、管理、收割、亮晒等技术。在张堪的带领推动下,狐奴山周围开垦出稻田8000余倾,百姓吃上了大米,人民生活殷实富裕,流传下了千古歌谣: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公为政,乐不可支。狐奴山可能陌生,而紧临的牛栏山人们熟知。那里酿出的好酒,足以证明水好。

北方农民历来都是旱地耕作,张堪如何会想起在天寒地冻之地试种水稻?再查资料,原来张堪生长在南方,熟悉水稻,又是东汉大科学家张衡的孙子,对科学实验有着传承。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又来了,南方人为什么熟悉水稻,南方的水稻又从何而来,这在历史典籍中并无记录,困惑了很长时间。

不经意间看到了视频上的考古新发现,南方多个省份出土了稻米,图像中看到了黑黑的炭化米粒,还有耕种过的稻田。埋藏了上万年的图像露出地面,浙江上山遗址便是之一,看到了许多石球、石磨盘,且在夹炭陶片中还有大量稻作遗存。经考古专家断定,上山人当年已经开始了种植水稻。多地的实物证明,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养育了中华民族。张堪便是在这片土壤上长大,从小吃着米饭,熟悉水稻的生产与收获。这也解开了心中的存疑,为我书写水稻的生产提供了完整的信息链条。

水稻不仅涵养了北京,也影响了世界。野生稻万年以后出现了新品种。袁隆平研究了天然杂交稻,找到了合适的野生雄性不育株,从而研发出了杂交水稻技术,把水稻产量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使中国人民端牢了自己的饭碗。湖南长沙建造了隆平水稻博物馆。博物馆里能看到实物、图片,以及环幕影院、幻影成景、360°全息投影、DID 拼接屏等。这些全新的现代图像,阐释了杂交水稻的各项技术和成就,对于解读中华民族悠久的稻作文化及水稻科技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袁隆平还把杂交水稻技术传播到海外,惠及多个国家,因而有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雕塑家为他塑像,简洁的形象前面总要加上稻穗,这是他对世界的贡献。

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阅读的方式。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使阅读时时发生、处处发生。出门能看到屏幕,居家有电脑、电视,手机随身,图像阅读包围在我们身边,内容有如斑斓世界,包罗万象、千差万别。阅读什么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读图时代迅速及时,提供了最新的视觉资料,更新着已有的认知,而与历史典籍对照补充,也会带来新的收获。

作者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等。出版著作有散文、随笔、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10余部。文学作品获冰心散文奖等奖项40余次。专著获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项目支持,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本人直播著作30多次。北京电视台为专著做了专题片。多次为佳宾做客中央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