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历史沿革—从古冀州到京畿重地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5-09-22 10:00  浏览量:3

冀州,是汉籍《尚书·禹贡》所描述的汉地九州之一,书中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

古代九州示意图

“河北”的名称则出自唐代“河北道”。河北大地的代称“燕赵”则来自更早的先秦。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区域文化格局:燕赵之于河北(京津冀)、齐鲁之于山东、吴越之于江浙、三晋之于山西、三秦之于陕西、巴蜀之于川渝的对应,都是源于当时的古国名称。

春秋时期,河北是燕赵争雄之地:北方最强的诸侯国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继承,赵国原本的都城在高原盆地中的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后将都城迁到河北平原上的邯郸。赵国鼎盛时期,其疆域远大于今日河北省的行政区划,腹地为河北中部、南部;今河北北部及北京、天津地区为燕国所有。燕赵大地,其实是包括京津在内的大河北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在河北境内陆续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广阳、邯郸、巨鹿、代、恒山八郡。

汉至隋,河北大地分属幽、冀二州:幽州西南与冀州覆盖今河北地区。

唐代设立河北道,构成今河北省的基本版图,也是现在河北省省名的源头。

宋、金时期,河北路继承河北道,后又拆分为河北西路、河北东路。

元、明、清三朝,河北是京畿腹地,华夏首省。元代实行行省制度,位于元朝大都(今北京)附近的今河北大部为“腹里”地区,归中央中书省直辖。明代在元代行省制度基础上设置北直隶省,奠定了今日河北版图的轮廓。清代则将原北直隶省改为直隶省,版图略有变化。

近现代,河北版图变化频繁,但大的格局未变,最终成了今天的模样。

从战国时期燕赵腹地到今天的河北区域,虽然面积常有变化,但核心部分比较稳定,那就是太行山与燕山东南那片广袤的平原。华北平原在河北的部分,一般称为河北平原,因主要在海河流域,也称海河平原。

华北平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和繁衍地之一。宋代之前的经济文化重心地区,河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北以燕山为屏、西以太行为靠,两道大山与平原棱线,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倒“L”或倒“J”—这也是河北省的主体轮廓。

河北平原是中原的组成部分,河北北部山区则是农牧文明交错交融的地带,燕山与太行山两道屏障,是历代王朝倚重的天然长城。它的南部是中原重要腹地的组成部分,与河南、山东连成广袤肥沃的华北平原,一直是北方地区历史文化最灿烂、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京津冀共同的母亲河——海河是一个庞大的水系:它由五大支流组成,即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这五条河在天津市区三岔河口汇入海河。整个海河水系所覆盖的区域,就像一把大扇子。

在天津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的三四千年里,海河中上游早已创造了诸多辉煌。海河流域孕育的安阳、邯郸、大同、张家口,以及石家庄周边的灵寿、正定、定州等都是拥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古城。

河北境内的城市坐落于太行山东麓一线,这里就是海河冲积扇连起来的文明走廊、城市带,就是这一线,“南北大道”也由它们连缀而成。

无论是从长安、洛阳、开封等北方都城向南开拓,还是从杭州、南京等南方都城向北交流,都必须走这条山前大道。今天京广铁路就是这条大道的现代版,中国南北主要的重镇,几乎都在这条大道上。

至少从春秋战国开始,燕地重镇蓟(今北京)与中原古都殷(今安阳)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南北畅通的大道。秦灭六国后实行“车同轨”,开辟的驰道中,其中一条就连接着今北京与安阳地区。从古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公路,现在是京港澳高速的北段,由京石、石安组成;平汉、京广铁路,也穿过这条古老的交通要道。

这条大道上,分布着河北、北京地区的都城:商代邢都(今邢台),春秋战国燕下都(今易县)、中山都(今灵寿、定州)、赵国都城(今邯郸),曹魏后期至北朝的都城邺城(今临漳县西),辽、宋、金、元、明、清古都北京。其中,邯郸南部的邺城经历两朝建都,堪称“小六朝古都”。随着北齐灭亡,旧邺城化为废墟,邺城的文化转向漳河南岸的安阳—安阳,正是这条大道的南部终点。

战国时期至汉代的河北,“战国七雄”的燕、赵双雄的都城都在河北区域,还有一个“二线”诸侯国中山国;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了战国到西汉时期全国有9个经济“都会”,京津冀地区有蓟、邯郸,放到今天就是国家中心城市级别。

魏晋北朝的河北,境内的邺城充当过战乱中六个王朝的都城。当长安洛阳在战乱中变成一片狼藉时,河北南部的邺城是乱世中短暂安宁的北方经济中心。邺城地区的古城及相关文物出土,证明了那曾经是一座经济繁华、文化并包的大都会。

曹操诗中的“铜雀台”,就是邺城著名的标志建筑。

隋唐时期河北没有王朝都城,但依旧是王朝的经济发达地区,并拥有充当了当时“国家走廊”的交通动脉,在既有传统太行山前陆路大道基础上,开辟了一条运河大道。这就是一条从幽州(今北京)到贝州(今清河县)的大运河。

此后河北地区地位发生变化,但依然重要,只是舞台上的主角换成了脱胎于河北地区的北京。很多人谈论河北,总是将北京剥离开来,这是曲解。无论地理还是文化,北京跟河北都是一个整体。

中古之前的河北平原尚未出现今天的生态环境问题,经济潜力尚大,所以在为长安洛阳输血的同时,自己本身也很富裕。除了经济,那时河北所出人才也是多如繁星。北宋的陪都—北京大名府(位于今邯郸大名县)是河北地区都城最后的辉煌,随后,北京(本身也属燕赵文化区域范畴)迎来了君临天下的荣耀: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

宋代之前,河北平原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风云人物人才辈出,经济文化两开花;宋代之后,河北地区主要充当政治和军事重地,成为北京最重要的前沿,曾经辉煌无比的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在经济上只能充当了运输走廊的功能。延续到近代,它的省域版图不知道调整了多少次,直隶与河北名称来回改变,省会在天津、保定、石家庄之间变动。

一路走来,从绚烂到平静再到沉默—燕赵大地慷慨悲歌的传统,一直贯穿在河北大地和河北人民身上。沉淀数千年的慷慨悲歌与浩然之气,依然在每个燕赵儿女的心头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