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服北方草原部落,唐玄宗有多难?从西北到东北,处处都是硬骨头
发布时间:2025-09-09 15:16 浏览量:6
唐玄宗时期,唐朝与北方草原部落的较量堪称一部惊心动魄的史诗。从东突厥的崛起与覆灭,到回纥的兴衰,再到契丹、奚的反复无常,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鲜血与权谋。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博弈,考验着帝国的军事智慧、外交手腕与战略定力。
一、东突厥的兴衰:从默啜崛起至毗伽覆灭
东突厥在默啜可汗(691-716年在位)时期强势复兴。这位野心勃勃的可汗不仅继承了兄长骨咄禄的基业,更以“拥兵四十万”的实力横扫漠北,迫使李渊曾俯首称臣的耻辱再度浮现。默啜的战术灵活多变,他一面与唐朝和亲示好,一面暗中策划领土扩张,尤其对北庭地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东)觊觎已久。开元年间,玄宗以“严惩来犯、和亲羁縻、分化属部”三策应对,却未能遏制默啜的野心。直到716年,默啜在征讨拔曳固部后因轻敌被散卒颉质略刺死,首级悬于长安街市,东突厥才陷入内乱。
毗伽可汗(716-734年在位)继位后,启用弟弟阙特勤掌军、老臣暾欲谷为谋主,推行“仁政”以收揽人心。他深知唐朝实力犹存,转而采取“以战促和”策略:一方面在河曲策动降户叛乱,另一方面通过间谍瓦解唐军攻势。开元九年(721年),唐将王晙在受降城设伏诛杀叛首勺磨,暂时稳定西北局势。但毗伽凭借暾欲谷的智谋,在稽落河战役中以逸待劳击败拔悉蜜部,甚至乘胜劫掠凉州牧场,迫使唐朝转入战略相持。
开元十二年(722年),吐蕃崛起的威胁使毗伽不得不调整策略。他遣使请为玄宗养子,试图以“父子之国”名分换取和平。尽管和亲请求因礼法冲突被拒,毗伽仍通过揭露吐蕃联兵计划、开放西受降城互市等举动,逐步赢得唐朝信任。这种“外示恭顺、内修战备”的策略,使东突厥在开元中后期维持了相对稳定。然而,732年的宫廷政变终结了这一切——毗伽被权臣梅录啜毒杀,其子伊然可汗无力掌控局势,东突厥最终在745年被回纥攻灭。
二、回纥的崛起:从铁勒部落到草原新主
回纥(后改称回鹘)原属东突厥铁勒诸部,贞观年间被唐朝置为羁縻府。开元初期,回纥在骨力裴罗领导下统一九姓部落,趁东突厥内乱之机崛起。但唐朝边将王君㚟因私怨激化矛盾,导致回纥首领承宗被流放致死,引发护输率众伏击,王君㚟命丧黄泉。这场血案使回纥与唐朝公开对抗,一度联合吐蕃阻断西域通道。
玄宗调整策略,转而扶持回纥对抗东突厥。744年,骨力裴罗联合拔悉蜜、葛逻禄灭东突厥,被册封为怀仁可汗。回纥汗国建立后,采取“联唐制蕃”政策,在安史之乱中三次出兵助唐平叛,换取绢马贸易特权。这种利益捆绑使回纥成为唐朝重要盟友,但也埋下隐患——代宗时期,回纥曾因不满赏赐劫掠长安,暴露了游牧民族的贪婪本性。
三、契丹与奚:东北边疆的反复无常
契丹与奚并称“两蕃”,在唐初被设为松漠、饶乐都督府。玄宗即位之初,两蕃在东突厥唆使下进犯渔阳,唐军6万大军因暑热疲惫遭伏击惨败,薛讷仅以身免。但东突厥内乱使两蕃失去靠山,首领李失活、李大酺被迫赴长安请罪,玄宗以永安公主、固安公主和亲,暂时安抚边疆。
真正的挑战来自契丹权臣可突于。此人野心勃勃,通过废立首领掌控实权,甚至在开元十八年(730年)裹挟两蕃投向东突厥。幽州长史赵含章、李祎先后出击,却因奚军临阵倒戈失利。直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名将张守珪以“离间计”诱使契丹内乱,才将可突于首级献于洛阳。天宝年间,安禄山为邀战功四次诱杀两蕃酋长,引发契丹反击,10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最终以“既往不咎”草草收场。
四、战略智慧:军事威慑与政治怀柔的平衡
唐玄宗的草原政策呈现鲜明的“刚柔并济”特征:
1. 军事威慑:在西北,朔方军长期屯驻河曲,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形成防御体系;在东北,幽州、平卢节度使重兵布防,遏制契丹南下。
2. 政治分化:通过册封、和亲瓦解部落联盟。例如,对回纥的怀仁可汗册封,对契丹的“赐姓李氏”,均以宗法关系强化臣属意识。
3. 经济羁縻:开放西受降城、营州互市,以丝绸、茶叶换取战马,既满足草原需求,又削弱其劫掠动机。
4. 文化渗透:将降户迁入内地,推行汉化政策。王晙曾建议“二十年后必为劲兵”,虽未完全实现,却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草原民族的认同。
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博弈,最终以唐朝确立宗主权告终。但胜利的代价极其沉重:东北边疆因安禄山的穷兵黩武元气大伤,西北则因回纥坐大埋下隐患。唐玄宗的草原经略,既是帝国鼎盛时期的辉煌篇章,也为安史之乱后的衰落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