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见的文言通假字释例
发布时间:2025-09-03 08:22 浏览量:16
常见的文言通假字
1.“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了。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2.“厌”同“餍”,满足。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3.“说”同“悦”,高兴。
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
4.“知”同“智”,明智。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5.“反”同“返”,返回。
今日往而不反者 (《荆轲刺秦王》)
6.“见”同“现”,显现、出现。
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7.“卒”同“猝”,突然。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8.“距”同“拒”,据守;“内”同“纳”,接纳。
距关,毋内诸侯 (司马迁《鸿门宴》)
9.“要”同“邀”,邀请。
张良出,要项伯 (司马迁《鸿门宴》)
10.“倍”同“背”,背弃。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司马迁《鸿门宴》)
11.“蚤”同“早”,早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司马迁《鸿门宴》)
12.“郤”同“隙”,隔阂、嫌怨。
令将军与臣有郤 (司马迁《鸿门宴》)
13.“坐”同“座”,座位。
因击沛公于坐 (司马迁《鸿门宴》)
14.“于”同“吁”,感叹词。
于嗟女兮 (《诗经·氓》)
15.“说”同“脱”,摆脱、脱身。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诗经·氓》)
16.“泮”同“畔”,边、岸。
隰则有泮 (《诗经·氓》)
17.“错”同“措”,举措。
偭规矩而改错 (屈原《离骚》)
18.“圜”同“圆”,圆凿。
何方圜之能周兮 (屈原《离骚》)
19.“离”同“罹”,遭受。
进不入以离尤兮 (屈原《离骚》)
20.“章”同“彰”,显著、明显。
芳菲菲其弥章 (屈原《离骚》)
21.“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箱帘六七十 (《孔雀东南飞并序》)
22.“纫”同“韧”,坚韧。
蒲苇纫如丝 (《孔雀东南飞并序》)
23.“悟”同“晤”,面对。
悟言一室之内 (王羲之《兰亭集序》)
24.“冯”同“凭”,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苏轼《赤壁赋》)
25.“无”同“毋”,不要。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26.“涂”同“途”,道路。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齐桓晋文之事》)
27.“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木直中绳,
以为轮(《劝学》)
28.“有”同“又”。
①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劝学》)
②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29.“受”同“授”,传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30.“不”同“否”,表示否定。
或师焉,或不焉 (韩愈《师说》)
31.“尊”同“樽”,酒杯。
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2.“案”同“按”,审察、察看。
召有司案图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3.“孰”同“熟”,仔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4.“畔”同“叛”,背叛。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班固《苏武传》)
35.“亡”同“无”,没有。
空自苦亡人之地 (班固《苏武传》)
36.“决”同“诀”,辞别、告别。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班固《苏武传》)
37.“以”同“已”,已经。
前以降及物故 (班固《苏武传》)
38.“俨”同“严”,整齐的样子。
俨骖
于上路 (王勃《滕王阁序》)
39.“销”同“消”,消散。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王勃《滕王阁序》)
40.“知”同“智”,智慧。
小知不及大知 (《庄子·逍遥游》)
41.“而”同“耐”,才能。
而征一国者 (《庄子·逍遥游》)
42.“拂”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3.“裁”同“才”,刚刚。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蒲松龄《促织》)
44.“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司马迁《屈原列传》)
45.“趣”同“取”,求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王羲之《兰亭集序》)
46.“得”同“德”,感恩、感激。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47.“道”同“导”,引导。
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
48.“盖”同“盍”,何、怎么。
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49.“曷”同“何”。
①什么。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什么时候。
曷至哉 (《诗经·君子于役》)
50.“惠”同“慧”,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51.“具”同“俱”,全、皆。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范仲淹《岳阳楼记》)
52.“僇”同“戮”,刑罚的意思。
自余为僇人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53.“被”同“披”。
①披散,散开。
被发行吟泽畔 (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司马迁《陈涉世家》)
54.“阙”同“缺”。
①空隙、缺口。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郦道元《三峡》)
②缺失。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诸葛亮《出师表》)
55.“诎”同“屈”。
①理屈。
公输盘诎 (《墨子·公输》)
②弯曲。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魏学洢《核舟记》)
56.“女”同“汝”,你。
诲女知之乎 (《论语·为政》)
57.“信”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陈寿《三国志·隆中对》)
58.“帖”同“贴”,贴上。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59.“熙”同“嬉”,戏弄、开玩笑。
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60.“乡”同“向”,先前、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61.“炎”同“焰”,火焰。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司马光《赤壁之战》)
62.“与”同“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不辱使命》)
63.“翼”同“翌”,次于当天、当年的。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 (蒲松龄《促织》)
64.“已”同“以”,与“来”“前”“后”等合用,表示时间、方位。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陈寿《隆中对》)
65.“属”同“嘱”,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6.“適”同“谪”,被发配,被流放。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司马迁《陈涉世家》)
67.“政”同“征”,赋税,徭役。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勾践灭吴》)
68.“详”同“佯”,假装;“质”同“贽”,见面礼。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司马迁《屈原列传》)
69.“指”同“旨”,主旨。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屈原列传》)
70.“濯”同“浊”,浑浊。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司马迁《屈原列传》)
71.“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