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为何要除掉吴广?司马迁的《史记》道出了原因,年轻人要记牢
发布时间:2025-07-20 19:58 浏览量:1
那天早上,陈县的城墙上风特别大。
田臧跪在地上,手里捧着个包裹。
布一掀开,是颗血迹未干的人头。
那人头的眉骨宽阔,面色苍白,眼睛半睁着。
守在陈胜身边的几个将领没敢说话,连吸气都压着声音。
陈胜站着没动,低头看了一眼,只说了三个字:“楚令尹。”
这事儿说出来很怪。
那颗人头,是吴广的。
就是那个和陈胜一起扛起反秦大旗的人。
也是最早追随他、和他一起在大泽乡起誓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
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那年是公元前209年。
秦朝已经风雨飘摇。
暴政、徭役、严刑峻法,压得百姓喘不过气。
大泽乡那场暴雨,把一队征发去渔阳的戍卒困在泥泞里,九百人挤在破庙和树林间,眼看误了军期,按秦律是要杀头的。
也就是在那会儿,陈胜找到了吴广,两个人就在半夜里说了一场话。
“再走也是死,不如试一把。”陈胜说这话的时候,盯着吴广的眼睛。
吴广没急着回话。
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点了点头。
他不是那种冲动的人,但这一刻,他知道,走到这一步已经没得选了。
接下来陈胜搞了个“神迹”。
鱼肚子里藏字、林子里喊口号——“大楚兴,陈胜王”。
这事儿听起来像个把戏,但在迷信盛行的年代,真有用。
那些本来吓得不知所措的农民,开始相信天命,开始追随陈胜。
起义很快成了燎原之势。
他们攻下了蕲县,又夺了陈县。
部队从几百人变成了几万人,战车六百多辆,骑兵上千,连地方的县令都吓得弃城而逃。
可是从那时候开始,问题也慢慢出来了。
陈胜称王了,国号“张楚”。
这是他自己的决定。
没几个人反对,吴广也没说什么。
但他心里怎么想,没人知道。
陈胜封他做“假王”,让他去攻打荥阳。
“假王”这个称号,说实话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在古代,“假”意味着代理、临时,说白了就是不被真正承认的。
吴广当时没发作,只是默默领命走了。
那时候他在军中威望很高。
士兵们喜欢他,说他待人厚道,讲话不带威风,晚上还会跟士兵一起吃饭。
有人说他比陈胜更像个真正的领袖。
这话传到陈胜耳朵里,是个什么滋味?
田臧,那是陈胜手下的将领。
他看出了这一点。
他去见陈胜之前,先干了一件事——杀了吴广。
然后带着人头回来领功。
这不是一时冲动。
他知道陈胜在想什么。
陈胜没动手,但他也没阻止。
结果就是,吴广死了,田臧升官了,军中从此心思不稳。
很多士兵都说不出话来,只是低着头,谁也不敢多问。
吴广的人头摆在那里,像个警告。
张楚政权从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
陈胜虽然还在扩张,但内部已经乱了。
后来被秦军反扑,最终在逃亡中被车夫杀死。
他的起义只撑了一年。
吴广的死,是个转折点。
那之后,张楚再也没出现过像他那样的人。
说起来,吴广这个人其实不复杂。
他谨慎、忠厚,不太争功。
跟陈胜相比,他更像是个守规矩的人。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权力开始分配的时候,他成了不安的元素。
陈胜不是不懂人情,但他更怕失控。
田臧知道这一点。
所以他干了那个决定命运的事。
后来很多史书里都没细写吴广是怎么死的,只说了一句“为田臧所杀”。《史记》里倒是提过:“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说白了,就是人心向着他。
可惜,那个时候,人心有时候比刀还危险。
从那以后,没人再敢称他“假王”。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
班固,《汉书·陈胜吴广传》,中华书局,1962年
蔡东藩,《前汉演义》,中华书局,2011年
朱绍侯,《秦汉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 上一篇:【今日有戏】2025年7月20日演出预告
- 下一篇:乡镇街园区“一把手”周记【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