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籍贯东三省的15位草莽英雄:1阳球,2公孙度,3慕容恪

发布时间:2025-07-19 06:07  浏览量:1

籍贯:渔阳郡泉州县,今辽宁绥中附近/天津武清争议,但主要活动在幽州北部辽西走廊

边郡豪族,以暴制暴的“狠角色”: 阳球,东汉末年人。虽说籍贯有点争议(渔阳泉州可能在津辽交界),但他绝对是辽西走廊(连接东北与中原的要道)一带的豪强大族子弟,史书记载他“家世大姓”,这就意味着在当地根基深厚,家族里能纠集武装的那种。这位老兄年轻时可不是啥善茬,练了一身好武艺,弓马娴熟,精通剑术,性格极其刚猛暴烈! 他有个爱好:读《申子》(讲权术)、《韩非子》(讲法治严刑)这类“法家狠书”。当时辽西地方治安很乱,土匪横行,官吏腐败。阳球看不过去,直接召集自家门客和同郡的侠义少年(有点类似地方民兵),自己当“队长”,专门收拾那些为非作歹的官吏和豪强,抓住就直接砍头,把人头挂他家大门外! 这狠劲,比官府都猛,一时间名声大噪,当地地痞流氓和枉法官吏都怕他。

以武入仕,铁血鹰犬: 这么猛的人,自然被朝廷注意到了。靠着地方威望和家世(举孝廉),他步入仕途。汉灵帝时期(178年),他被任命为司隶校尉(管京城及周边治安司法,权力极大)。这可是个得罪人的位置,阳球那股子狠劲又上来了。他痛恨宦官专权(王甫、曹节等)和为虎作伥的酷吏(像前任司隶校尉段颎的部下)。一上任,立刻掀起大狱,把作恶多端的大宦官王甫及其养子(太尉)段熲(注意:此段熲是名将但依附宦官) 等人抓了起来,酷刑拷打(鞭扑捶笞),王甫父子都被活活打死在杖下,段熲自杀。他还把王甫的尸体剁成几块,挂在城门示众!这雷霆手段让京城权贵一时胆寒,老百姓拍手称快,称他为“屠伯”(杀伐果断的意思)。

刚过易折的政治祭品: 阳球手段太酷烈,动了太多人(特别是宦官集团)的奶酪。大宦官曹节等人联合起来在灵帝面前进谗言。结局:仅仅风光了几个月,179年,汉灵帝在宦官压力下突然变脸,下诏罢免阳球,并立刻将他逮捕入狱。不久后,阳球和他的妻子、儿子一起,被处以极刑——全部被砍头杀害! 这位以暴制暴的辽西豪侠、铁血鹰犬,终究没能斗过阴险的宫廷政治,全家覆灭,成了东汉末年黑暗政治的牺牲品。

籍贯: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

​寒门县令的逆袭:​​ 公孙度,地地道道的辽东辽阳人。家里可没啥背景,起点很低,年轻时任本郡的“小吏”。这人生在东汉末年黄巾大乱、董卓进京那会儿,真是“时势造英雄”。咱东北天高皇帝远,朝廷都乱成一锅粥了,谁还顾得上辽东?公孙度抓住机会,凭借在地方上的威望和能力,被同乡徐荣推荐给了董卓手下的权臣,直接任命为辽东太守。这一下子,成了老家的“土皇上”了!

​​雄踞关东十八载:​​ 到了辽东,公孙度立刻展示出乱世枭雄的手段。​​狠!​​ 把当地那些不听话的旧家族(像田韶之类)杀得人头滚滚,一举立威。​​敢干!​​ 当时中原群雄都盯着皇帝(汉献帝)呢,他公孙度在关东,干脆自称“辽东侯”,升他爹的官,立他爹的庙,出行仪仗跟皇帝差不多,把襄平(辽阳)建成个独立王国。对外也不怂,揍不服气的夫余(吉林中北部),打不听话的高句丽(主要在吉林、辽宁东部),把手伸进山东半岛弄个“营州”遥领,连南方的孙权都派人跟他结盟搞海上贸易。在他手里,辽东成了三国乱世里一片难得的避风港(相对安定),也成了咱东北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地方割据政权。

​​安稳“善终”的诸侯:​​ 公孙度这关东王当得挺滋润,稳稳坐了18年。​​结局:204年,在任上病死了​​。在汉末群雄里,他这个结局算善终了。死后儿子公孙康接班,继续割据一方好些年。咱这位辽阳老乡,硬是靠着自己的手段,把家乡打造成独立王国,在那乱世里给父老乡亲(特别是上层)提供了几十年相对安稳的日子,算得上是东北本土豪杰的早期代表。

籍贯: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

​​幼年失母的龙城贵胄:​​ 慕容恪,“草莽”味儿不那么浓?但他爹是东北王慕容皝,叔叔是建立前燕的慕容皝。他是正经的慕容鲜卑王子,生在辽宁义县(棘城),长在辽宁朝阳(龙城)。他亲妈不受宠,自己小时候长得也不起眼,老爹慕容皝不大待见他。但金子总会发光。​​十五岁起,他就展现出惊人的沉稳和军事天赋。​​ 慕容皝让他带兵去打仗,担心他年纪小,派老将辅佐。结果慕容恪打仗比他爹想的还狠、还稳!用兵“沉毅多谋”,深得将士拥戴。

​​马踏中原的“常胜王”:​​ 慕容恪真正崛起是在他弟弟慕容儁(前燕第二任皇帝)和他执政时期(他官至大司马,总摄朝政)。这人是十六国时期顶级名将,一生几乎没打过败仗!率军灭掉强大的夫余国(吉林中北部),奠定了前燕东北后方的安稳。接着作为南征主帅,​​横扫中原,把不可一世的后赵帝国(石氏)残余势力打得稀里哗啦。​​ 最经典的是369年对付东晋第一猛将桓温的北伐。当时桓温五万精锐打到前燕家门口(河南枋头),吓得前燕皇帝慕容暐想跑回东北老家。全赖慕容恪临危受命,以绝对劣势兵力,运筹帷幄,断了晋军粮道,在襄邑(河南睢县)设伏,​​把桓温打得全军覆没,仓皇南逃。​​ 这一仗彻底稳住了前燕在关东的统治。他在政治上也极有手腕,治国宽仁,是前燕鼎盛时期的真正支柱。

​​擎天柱折,强燕速崩:​​ ​​结局:367年四月,在征讨占据洛阳意图反叛的将领吴王慕容垂(他弟弟)前夕,于行军路上突然病逝。​​ 慕容恪死得不算惨烈,​​但是死得实在太不是时候了!​​ 就在前一年他才刚刚大败桓温。他的死,对前燕是毁灭性的打击。他临终前竭力推荐弟弟慕容垂(才能最高),但皇帝猜忌不用。不到两年(370年),他死后无人能制衡的局面下,前燕迅速被前秦苻坚灭国。这位生于东北长于东北、一生为前燕开疆拓土征战沙场的“常胜王”,他的病逝,直接导致了前燕这个东北走出的强权的崩塌。

籍贯: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

​​胡汉混居的“游侠”首领:​​ 慕容廆,辽东鲜卑慕容部的首领。别看他顶着部落首领的头衔,他起家那会儿(西晋初年),慕容部在辽西、辽东(主要活动在今辽宁义县一带)还是个小角色,夹在各种胡人大部落和西晋边军之间,处境挺像后来的“草头王”。他年少时就带人在家乡一带活动,史书说他“姿貌魁伟,身长八尺,雄杰有大度”,是个能服众的“大哥”形象。早年在辽河流域干过劫掠的勾当,被西晋名将王浚打趴下过,后来学乖了,认“晋朝老大”,给西晋当打手,慢慢积累力量。

​​乱世割据辽东的奠基者:​​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中原彻底崩盘,黄河以北成了活地狱。慕容廆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打出“尊奉晋朝”的旗号(甭管真假),凭借在辽西、辽东的人望和兵力,拼命招揽北边逃过来的汉人士族和流民。他这人挺有头脑,​​重用汉人谋士(像裴嶷、鲁昌这些人)​​,学习汉人制度,开办学堂,把老家棘城建成了当时北方少有的“避风港”和人才中心。地盘主要在辽河以西到大凌河流域(辽宁西部)。他这辽东王当得挺像样,为后来他儿子慕容皝建立前燕(东北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打下了老厚实的底子。

​​一代雄主平稳落幕:​​ 慕容廆在老家辽东经营了三十多年,把当初那个小部落经营成了威震东北亚的强大割据势力。​​结局:333年,在任上病逝于龙城(今辽宁朝阳)。​​ 享年65岁。这结局对他个人和他初创的基业而言,算是善终了。他死后由儿子慕容皝继位,几年后慕容皝就称王建国了。咱这位辽宁“老帅”,可以说是东北历史上极其关键的一位豪杰,连接着草莽部落时代和正式建国时代。

5、隋唐 渤海国“创业二当家”——大门艺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唐武周、玄宗朝)

籍贯:震国/渤海国旧都东牟山地区,今吉林延边敦化

​​长白山下“海东”王子:​​ 大门艺,是东北古老民族靺鞨(mòhé)粟末部首领大祚荣的儿子(弟弟)。大祚荣的家族在武则天时代(698年),因为老家吉林中部的粟末靺鞨遭契丹人叛乱牵连,首领大祚荣率族人一路向东逃到吉林东部延边敦化一带的长白山下(旧国东牟山),建立了震国(后来称渤海国)。大门艺作为大祚荣的至亲(史料或记为其子或重要宗室),是跟随父亲创业的核心成员。在那白山黑水之间的密林里披荆斩棘、联合其它靺鞨部落、抵抗契丹追兵、站稳脚跟,这份创业艰辛,绝对的草莽底色。

​​“质子”长安,心向故国:​​ 后来,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震国改称渤海郡国(713年)。为了表示效忠,大门艺作为王族代表被派到唐朝都城长安当“人质”(宿卫),接受唐朝文化熏陶。他人很开明,深受唐文化影响。这段经历让他的眼界远超普通部落首领。

​​拒伐黑水,流亡半生:​​ 大门艺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在719年大祚荣死后。他哥哥大武艺继位。大武艺很有野心,想扩张地盘。那时北边黑龙江流域有黑水靺鞨(唐称为黑水都督府,在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中下游一带),比较亲近唐朝。大武艺认为黑水靺鞨勾结唐朝是想谋害渤海,决定派弟弟大门艺带兵去讨伐!大门艺深知黑水靺鞨地理位置重要,唐朝在东北的权威也不容挑战。​​他坚决反对!​​ 在长安待过的他知道唐朝实力,打黑水等于公开叛唐,后果不堪设想!但大武艺不听,强令大门艺出兵。大门艺带兵到边境,越想越不对,半路​​扔下军队,只身逃到唐朝去了!​​ (弃军投唐)。

大武艺暴怒,派人追杀,要求唐朝遣返大门艺。唐玄宗保护了大门艺,拒绝遣返,并将他安排在都城生活(可能封了官职)。从此大门艺再也没能回到故乡白山黑水之间。​​结局: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大门艺最终结局,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唐朝都城长安(或附近)度过了余生,直至终老。​​ 他成了政治斗争的流亡者,结局虽平稳,但远离故土,其心可悯。他的选择,客观上避免了一场可能毁灭新生渤海国的战争。

6. 隋唐 高句丽名将的尴尬归宿——高惠真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唐朝初年)

籍贯:高句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

​​亡国君的倔强战将:​​ 高惠真,高句丽国内城(吉林集安)人。唐朝初年,高句丽是盘踞在咱东北(尤其是辽宁东部、吉林大部)的强大地方政权。高惠真是高句丽末期权臣渊盖苏文手下的王牌大将之一。当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讨伐高句丽时,高惠真被派去驻守坚城新城(今辽宁抚顺高尔山城)。这哥们儿是真猛,带着手下在高句丽战场硬顶唐军的攻城。史书记载他“善用兵”,深得渊盖苏文信任,称得上是高句丽王国最后的“顶梁柱”级战将。

​​兵败被俘后的意外“翻身”:​​ 唐军当时太强了,名将李绩、牛进达打前锋。新城再坚固也挡不住大唐铁骑啊。城破后,高惠真和另一个大将高延寿(这俩都姓高,但不是一家的,都是地方实力派)带着残兵往东跑,结果在著名的驻跸山大战中,被唐军包了饺子,全军覆没。高惠真和渊盖苏文的儿子等一干大将走投无路,​​投降了​​。本以为性命难保,没想到唐太宗李世民是个“爱才”的皇帝。一看高惠真确实是将才,就没杀他,反而挺重用。后来跟着唐军一块儿去打百济(朝鲜半岛西南)。

​​“晚节不保”被祭旗:​​ 百济打下来之后,唐朝大军撤回。可高惠真被留在百济当地当个镇守的将军。唐朝刚把百济的地盘弄过来,还没捂热乎呢,人家百济本地人就起来反唐复国了(扶余丰造反)。高惠真当时应该是带兵在百济驻守。结果他带的这支部队(有不少是归降的百济旧部)很不稳定。​​结局:据《新唐书》记载,在百济的这次大叛乱中,高惠真和他弟弟意外地被自己阵营里哗变的叛军杀掉了。​​ 这位昔日的高句丽名将、降唐后的高级俘虏将领,最终也没能在远离故土的半岛善终,死在了乱军之中,结局有点憋屈。算是东北猛将在乱世浮沉的一个悲情例子。

籍贯:卢龙,今河北北部,但其崛起称王割据之地在今辽宁义县、朝阳一带)

幽州宿将,乱世浮萍: 赵思温,五代初期北方军阀刘仁恭的部将,幽州卢龙(河北北部)人。虽籍贯在河北,但他的发迹和割据地盘主要在辽西(辽宁义县、朝阳一带),属东北范畴。他骁勇善战,在幽州军中是条猛汉。“幽州割据”被后梁朱温讨伐打散后,赵思温被契丹人俘虏,带到草原上当了奴隶。在契丹,他凭勇武渐渐得到阿保机赏识,被任命为汉军将军。

割据营平,认两个爹: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平定渤海(灭掉渤海国)后(926年),需要有人管理辽东新占区域。他把渤海国西边的两个军事重镇——平州(河北卢龙)、营州(辽宁朝阳)——设为属国,称“东丹国”(契丹之东),封太子耶律倍为王。赵思温因为熟悉汉地和辽西情况,被阿保机任命为营州、平州等地的节度使。他掌握兵权,实际上控制了辽西走廊(辽宁义县、朝阳到冀东北一带)一大片地方。他名义上归东丹王耶律倍(后投奔后唐),但耶律倍走后(930年),他就成了事实上的独立军阀,同时向后唐和辽国(契丹)称臣纳贡,玩两手抓,在两大强权间求生存,当了个不大不小的“骑墙王”。

首鼠两端,终陷漩涡: 赵思温夹在两大国之间,日子看似滋润,实则危险万分。后唐、辽都在拉拢他,但也都在提防他。特别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后,加强对辽东的控制。赵思温晚年主要效力于辽国(契丹)。结局:939年(辽天显十三年),病逝于辽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或任所(辽西)。死因病死,算是善终。但他死后不久,其家族势力和经营多年的辽西独立地位,很快就被崛起的辽国势力彻底控制吞并,割据一方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籍贯:契丹国舅帐拔里氏,世居辽河上游,活动于辽宁西北部、内蒙东部

​​后族悍将威震边关:​​ 萧挞凛,辽国顶级外戚家族(萧氏后族)出身,家世显赫。但咱为啥说他算“草莽英雄”?因为契丹早期,贵族子弟也得靠实打实的战功上位!萧挞凛年轻时就在皇帝(辽景宗、圣宗)跟前当近卫军官,后来被派到北边、西边去打仗,是辽国中期最硬核的战将之一。996年那会儿,辽国西北边境不太平,一群乌合之众叛辽,就是他把反叛首领阿剌怛脑袋砍了送朝廷,一举成名。接着镇压东北渤海人燕颇的叛乱(在吉林、黑龙江一带),追着敌人一直打到黑龙江口(乌苏里江下游),那叫一个能打!后来又去西边打北宋名将杨延昭(杨六爷)他爹杨业,也立了功。

​​澶渊之箭定乾坤(也定其命):​​ 最著名的一仗,也是他最后一仗,是1004年辽国倾国之力南征宋朝,史称“澶渊之役”。萧挞凛是辽军前敌总指挥、铁林军都统(最精锐的部队),率精锐骑兵作为先锋,一路势如破箭,直打到黄河边上的澶州城(今河南濮阳)。北宋皇帝宋真宗吓得不轻。结果呢?萧挞凛太过勇猛(也可能太过自信),亲自带少量骑兵跑到澶州城下勘察地形。城头宋军守将张环(也有说是宋将周文质或床子弩发威)瞅准机会,​​用威力巨大的床子弩一箭把他射下马来,当场就死了!​​ 这一箭太关键了,直接打没了辽军主帅。

​​折戟澶州留悲名:​​ ​​结局:1004年11月24日,在澶州城下,被宋军床子弩射杀,死于军前。​​ 他这一死,直接把辽国皇帝(萧太后和辽圣宗)吓坏了,赶紧找宋朝议和。最终签下了著名的“澶渊之盟”。某种意义上说,是萧挞凛的血,为宋辽两国换来了百年的相对和平。这位活动于东北(辽上京、中京均在辽宁西北、内蒙东部)的契丹虎将,勇猛一生,却也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战场上没有“永远的第一猛将”。

籍贯:镇州,今河北正定,但其父赵德钧长期割据幽州辽西,其活动核心在辽西营州

义儿宿将,逐鹿失足: 赵延寿,本是五代后唐悍将赵德钧的养子。老赵家是后唐幽州(北京)、平州(卢龙)、营州(朝阳)一带的军事强藩,根基就在辽西走廊(辽宁西部)。赵延寿少年成名,勇武有谋略,跟随养父在辽西经营多年。后唐明宗李嗣源欣赏他,把女儿嫁给他。后来石敬瑭引契丹叛后唐,攻洛阳。赵德钧、赵延寿父子想坐收渔翁之利,也投降契丹(辽太宗耶律德光),条件是让德钧当“儿皇帝”石敬瑭之上的“中国皇帝”。结果辽太宗更看重石敬瑭的无耻“诚意”(割让燕云十六州),耍了赵家父子,反将赵德钧父子扣押,带回契丹本土,幽禁起来。赵德钧郁郁而终(937年)。

寄人篱下,辽朝“名相”: 赵延寿在父亲死后,为了生存,死心塌地为辽国效力。他熟悉中原情况,又有能力,颇得辽太宗信任。947年辽太宗灭了后晋,打进开封城,任命赵延寿为大丞相兼枢密使、中京(后为辽都城)留守,地位显赫一时。他是辽国汉臣中少数真正位极人臣的人。辽太宗曾在酒后承诺让他做中原皇帝(“我入中原,得尔一人足矣!”有类似表示),这成了赵延寿后半生的念想。

皇帝梦碎,身死名裂: 辽太宗在开封没待住,中原反抗太激烈,几个月后决定撤军北返。临走前,辽太宗再没提让赵延寿当中原皇帝的事儿。赵延寿大失所望,但身家性命在辽国手里,又不敢表现。结局:辽太宗在撤退途中病死于栾城(河北栾城)。赵延寿此时是南京(今北京)留守。新上台的辽世宗耶律阮(兀欲)对前朝重臣特别是赵延寿这种想当皇帝的不放心。不久后(948年),找借口将赵延寿逮捕下狱,很快他就死在狱中**。这位从辽西走出、曾位极辽廷的军阀之子,最终在辽国的权力洗牌中,成了牺牲品,他的“中原皇帝梦”成了埋葬他的大坑。

籍贯:丰州,辽金时期属北京路,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白塔古城。但其家族为东北女真猛安谋克户,世居东北,属金国核心区域。

​​名将之后,蒙难边关:​​ 陈和尚本名彝,字良佐,女真人。为啥叫“和尚”?小时候在寺庙上学得来的外号。他家是金朝高级军事贵族(猛安谋克户),祖籍东北,是根正苗红的金国核心子弟兵。他哥完颜斜烈是金朝大将。20岁时跟着老哥在关中(陕西)当军官。结果被蒙古人打破城,抓了俘虏。他死硬不降,在蒙古人眼皮子底下熬了快两年,愣是找了个机会带着老娘逃回了金国汴京(开封)。就凭这份骨气和胆识,金朝皇帝立刻重用,任忠孝军提控。

​​乱世“孤忠”,连挫蒙古:​​ 那时候金朝已经快被蒙古人打垮了,半壁江山都丢了。陈和尚成了金朝能打的最后几张王牌之一。他带的“忠孝军”是个杂牌(收拢各民族敢死之士),但他愣是靠着自己不怕死的劲儿和过人的胆识,把这群“亡命徒”训得嗷嗷叫。1228年,在大昌原(甘肃庆阳),带着400忠孝军铁骑,把8000蒙古骑兵揍得大败!这是金蒙开战以来金军第一次野战大胜,太提气了!接着在卫州(河南卫辉)、倒回谷(陕西蓝田)又连赢了两场。

​​三峰山血战悲歌:​​ 可金朝大势已去,陈和尚再猛也挡不住蒙古铁骑的洪流。1232年正月,钧州三峰山战役(河南禹州),金军主力被蒙古大军团团围住,下着大雪,天寒地冻。经过惨烈厮杀,全军覆没。陈和尚藏到隐蔽地方,一看败局已定,​​没有逃走,而是整理好衣服,骑着马从容地走进蒙古军营,报上自己的名号:“我金国大将,欲见大帅。”蒙古兵见他是个大官,都想让他在投降书上签名以表尊敬,他坚决不从。蒙古统帅想招降他,他断然拒绝。最终,蒙古人将他砍断双脚,割开嘴巴一直豁到耳朵,他至死喷血怒骂,壮烈殉国!​​

1232年三峰山战役兵败后,被蒙古人俘获,宁死不屈,被凌迟杀害于钧州(河南禹州)。​​ 金哀宗后来说,“我当初用人失当,误了国家大事,但至死无愧者,唯有陈和尚!”这位东北血脉滋养的年轻悍将,把女真最后的悍勇发挥到了极致,至死不降,可歌可泣。

籍贯:不详,但其核心势力范围在辽西利州、义州,今辽宁喀左、义县一带

乱世枭雄,十万之众: 梁大千,金朝末年蒙古大军南下、金帝国濒临崩溃时,在辽西走廊(特别是辽宁西部的喀左、义县、朝阳北部山区)崛起的一股特大土匪武装的首领。史料记载他自称“九头将军”(听这名就够草莽),纠集的部下号称有“十万之众”!这数字肯定有水分,但足以说明其声势浩大。当时金国在东北的统治土崩瓦解,地方官员或死或逃,各地“义军”(官方认定就是土匪)蜂起。梁大千就是其中实力最强、占地最广的一股。他手下鱼龙混杂,有活不下去的农民、溃散的官兵、亡命徒等等。

夹缝求生,反复无常: 梁大千的据点主要在辽西山区(如利州城,辽宁喀左大城子镇)。蒙古大军如潮水般席卷华北,但也暂时没完全控制辽西山区。金朝更是无力剿匪。梁大千的策略是“流窜作战,打不过就跑”。今天蒙古军来了,他可能诈降或跑进深山;明天金军残部来了,他可能打一仗抢点东西就跑。他有时接受金朝给的空头官衔(例如封为“辽东宣抚使”),有时又跟蒙古人眉来眼去,甚至可能也抢过高丽边民。主打一个“有奶便是娘”,核心目标就是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实力。

恶贯满盈,终被剿灭: 梁大千及其武装在辽西横行霸道,严重扰民,甚至干屠城之类的事,属于典型的破坏性极强的乱世毒瘤。1215年秋冬或1216年初,当时作为金朝地方实力派、后来降蒙的大军阀张鲸(先为金行北京路元帅府事,后降蒙为北京七路兵马都元帅,驻守辽西)决心铲除这个地头蛇。张鲸集合重兵,进剿梁大千老巢。梁大千这次没能跑掉。结局:张鲸攻破梁大千的核心堡垒(可能在利州附近某要塞),生擒梁大千本人。随后,“九头将军”梁大千被张鲸下令处死(斩首示众的可能性很大)。 他的庞大乌合之众随之瓦解。一代辽西巨匪,在制造了无数混乱与杀戮之后,终于覆灭。

籍贯:辽阳路,今辽宁辽阳

​​乱世崛起保一方:​​ 高家奴,辽阳人。元朝末年,黄河以南、江淮以北都乱成一锅粥了,红巾军、朱元璋、陈友谅…大家伙都盯着中原呢。远在东北的辽东(元辽阳行省)就成了“三不管”地带。朝廷那会儿也管不到了。高家奴,名字听着就接地气,就是当时的地方实力派。他原本官职并不大,但在元朝在辽东的统治崩溃后,他凭着自己的本事(有兵、有人、有地盘)控制了老家辽阳城及其周边一大片地方,自封太尉(官不小),成了名副其实的“辽阳王”。

​​夹缝求生难抉择:​​ 老高的日子也不好过。北边有北元朝廷(元朝退到蒙古后的残余)想控制辽东,派了高丽人哈剌不花、也先不花(后称丞相)在辽阳城附近(具体在鞍山市区的老鹰山)弄了个山寨,像根钉子一样看着他。东边是名义上归顺元朝的小弟朝鲜国(高丽),但朝鲜也开始疏远元朝了。西边隔着大海,是正在崛起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派人劝降,给的条件不错(会宁卫都指挥使)。老高也动心过,但一看明朝隔着海,北元离得近,加上朝鲜对明的态度不明朗…他犹豫了。再加上他跟盘踞在开原(辽宁开原)的另一股元朝余孽(后来投降明朝的)纳哈出一直不对付。北元那边看他不老实,把他赶出了辽阳城!

​​浮海远遁终失位:​​ 老高丢了辽阳老窝,真急眼了!带兵去跟纳哈出火拼,结果大败而归。1369年,朱元璋派大将马云、叶旺攻占辽东,占了金州、复州(大连附近),建了个辽东都指挥使司。老高一看实在没辙了,只好带着残部跑去投奔盘踞在开原的北元残余大佬​​纳哈出(也是东北人,下面会讲)​​。老高的“小朝廷”基本算完了。​​结局:​​ 1388年,高家奴跟着纳哈出一起,在明将冯胜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在开原向明朝投降了​​。史书上没记载他降后具体的死活,考虑到朱元璋对纳哈出封了侯,高家奴作为重要的附从,至少应该也得到了安排,算是得以善终(乱世中活下来了),但他在东北割据一方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籍贯:辽阳,今辽宁辽阳

盐贩奋起,聚众抗元: 田家奴,元朝末年辽东红巾军北路军的著名首领。他原籍辽阳(辽宁辽阳),干的营生很有特色——贩卖私盐!这在元朝是重罪,干这行的都是胆大包天的亡命徒。1357年,关先生(关铎)、破头潘(潘诚)率领的北伐红巾军主力攻陷元上都(内蒙古蓝旗)后,分兵向东打进辽东(辽宁)。关先生率部攻陷辽阳行省治所辽阳城(1357年底)。田家奴作为辽东本地遭受压迫的底层代表(盐贩子本身就受官府严打),一看红巾军来了,立刻带着他的江湖兄弟和大量不满元朝的民众起兵响应,加入了关先生领导的北路红巾军,并成为核心将领之一。

纵横海陆,“天子”奇闻: 1358年初,北路红巾军在关先生、破头潘、田家奴等率领下,声势如虹。他们以辽阳为基地,主力向西进攻元上都、高丽方向;同时,田家奴似乎主要负责向东、南的海上攻势。他最奇特的事迹是:率军乘船沿着辽东半岛东海岸向东南进发,一直攻打到了鸭绿江口及朝鲜半岛北部! 一些朝鲜史书记载,他手下的人甚至推戴他做了“海东天子”(当然是自封的)。这可能是红巾军内部为了壮大声势、吸引更多反元力量而搞出的名号。他们在高丽边境肆虐数月,令元朝和高丽王室大为惊恐。

兵败鸭绿,枭雄陨落: 北征的红巾军犯了“流寇主义”,缺乏稳固根据地。1358年夏天左右,当元朝和高丽联军组织反扑时,田家奴部(或他本人所在的部队)在鸭绿江一带遭遇元将也先普花、高丽名将李成桂(后来的朝鲜太祖)等人的凶猛打击。结局:在关键的战役(可能在鸭绿江入海口附近的义州或江界一带)中,北路红巾军大败。田家奴(按《高丽史》记载)力战不敌,最终兵败身亡(或被杀)。 他这“海东天子”只做了短短几个月(甚至可能只是名号),就随着北路红巾军在辽东、高丽的彻底溃散而烟消云散。一代盐枭豪杰,成也草莽,败也孤立无援。

籍贯:辽东宽甸堡等地,今辽宁丹东宽甸一带

矿工首脑,自保拒奴: 韩朝宣,绰号韩朝宣或者韩朝祖(可能同一人),明末辽东土著武装头目。他不是朝廷命官,而是矿徒的首领。当时明朝在辽东宽甸堡(今辽宁丹东宽甸)、靉阳堡(今辽宁凤城市靉阳)等地开设矿场,集聚了大量矿工和家属(史称“矿徒”)。这些人比较彪悍,抱团求生。1618年努尔哈赤公开反明,辽东大乱,后金军多次进攻宽甸、靉阳一带。明军主力败多胜少,无力保护边堡。韩朝宣作为矿徒领袖,为了保护同乡和生计,自发组织矿徒武装,联合堡内残存的明军和当地百姓,据守靉阳堡等据点,顽强抵抗后金军,成了事实上的地方自保军首领。他们得到一些辽东官员(如监军道牛维曜)的支持和犒赏。

坚守孤堡,浴血奋战: 1621年3月后金军发起沈阳-辽阳总攻前,曾分兵肃清后方(宽甸六堡)。韩朝宣率领他的矿徒兵和堡内军民,在靉阳堡(一说是新甸堡)与后金军队展开惨烈的攻防战。他率领的这帮草根武装战斗力相当可观,凭借城堡工事和敢死精神,顽强守住了靉阳堡,甚至可能打死打伤了负责攻城的后金重要将领(可能是费英东或何和礼级别的重臣)! 这在萨尔浒惨败后辽东一片颓势中是难得的亮光。

壮烈殉难,身后悬疑: 尽管靉阳堡守住了这波攻势,但辽东整体局面已然崩溃(同年3-5月沈阳辽阳沦陷)。在强大的后金军围困下,韩朝宣最终没能坚持下去。结局: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说法(《明熹宗实录》《山中闻见录》等)是1621年春夏间,靉阳堡最终被后金军攻破,韩朝宣和他率领的矿徒兵及军民,与入城后金军展开惨烈的巷战,最终全军覆没,韩朝宣壮烈战死。 他组织的抵抗虽然失败,但展现了辽东普通民众在国破家亡时的血性与勇气,可歌可泣。

籍贯:建州左卫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新宾县

​​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 说东北草莽英雄,绕不开这位开山祖师爷!努尔哈赤,建州左卫人(辽宁抚顺新宾县),正儿八经的东北深山老林里长出的“野猪皮”(他的名字满语有野猪皮之意)。二十五岁之前,他就是辽东女真部落里一个普通青年,爹爷爷都被明朝边将杀了。大仇未报,万历年间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又错杀了他的外祖父和亲爹(其实是明军讨伐王杲,努尔哈赤的爹塔克世被误杀)。明朝政府后来给他赔了点钱,还让他接了老爹的职位。但努尔哈赤内心燃着复仇的烈火!1583年,靠祖、父留下的“十三副遗甲”(十三套盔甲),联合几个盟友,起兵攻打第一个仇人尼堪外兰(引导明军杀他爹的人)。这起点,够草莽,够悲壮!

​​统一女真建国“后金”:​​ 接下来的三十多年,努尔哈赤简直开了挂!他靠着过人的军事天赋、政治手腕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东北的黑山白水间南征北战。玩“联姻”收小弟,玩“征讨”灭强敌,把原本一盘散沙的女真各部——建州、海西、东海女真——一个个打服、收编!像乌拉部(吉林)、叶赫部(吉林梨树)、辉发部(吉林桦甸)都被他灭掉或降服了。1616年,在老家赫图阿拉(新宾老城),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建立了“大金”(史称后金),一个以咱东北为核心的新生政权横空出世!​​创制了满文,搞了八旗制度,​​ 把部落武装整编成强悍的军团。

​​宁远折戟含恨而终:​​ 建国后,努尔哈赤把眼光瞄向了关内的大明。1618年以“七大恨”告天伐明,正式和大明开撕!萨尔浒之战(今辽宁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少胜多,把四路明军揍得满地找牙!接着席卷辽东(沈阳、辽阳相继被攻占),把明朝在东北的统治根基彻底挖断。1626年,率领铁骑猛攻宁远城(今辽宁兴城),本以为手到擒来。没想到碰到了硬骨头袁崇焕!明军靠坚固城防和威力巨大的西洋火炮(红夷大炮),把后金军炸得血肉横飞。努尔哈赤本人很可能就在城下被炮火打中(或者被炮火震慑,怒火攻心)受了重伤。

兵败宁远退回沈阳后不久,约半年后,1626年8月(阴历七月),因创伤或痈疽发作,在离沈阳不远的叆鸡堡(今沈阳市西南)去世,终年68岁。​​ 他亲手缔造了改变东北乃至中国历史的强大政权,却倒在了一统天下的门槛之前,壮志未酬。但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他儿子皇太极(改国号“清”)、孙子顺治(入主中原)最终完成霸业。#历史冷知识##历史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