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北伐,为什么只出动了2、3万人?真以为天下这么好打吗?

发布时间:2025-07-29 01:19  浏览量:1

当年清廷青花旗人、团练大军摆在那儿,号称百万之众,太平军怎么就一丁点儿兵力就冲上来了?难道洪秀全他们真以为天下好打?

1851年金田起义后,洪秀全在广西站稳脚跟,随后就往北和西两个方向试探性推进。

可在湖南、湖北一带,走到哪里都碰得头破血流——
地形复杂。 清军设防严密。地方势力不买账。

安史之乱后,湖广一带的民间武装此起彼伏,乡勇、团练各自占山为王,既不听朝廷调遣,也不信太平天国的“大同世界”,洪秀全的农民军虽然立了点小功,却始终难以打开局面。

眼见北上受阻,洪秀全心里犯嘀咕:这条线路能硬上吗?浪费人力,还不如撤回来。

正当队伍一时间不知道往哪儿投时,杨秀清站了出来。
“东进江南,不如西征…”他一边指着地图一边说,一字一句:“江南水网密布,适合咱们水军,农民善打水仗;这里地理浓荫,清军难布重兵;更关键的是,南京六朝古都,拿下后不仅能保有物资补给,还能在政治上搞个声势!”

洪秀全闻言,眼珠一转:“江南?确实是个薄弱环节,先下手为强。”于是,他们把战略重心一挪:先拿下南京,再想下一步。

“你看,拿下金陵后,周边的百姓纷纷投诚,一夜之间,兵源从万人飙升到五十万。”
但真有五十万吗?

“表面上,太平军有五十万大军,可真正能拿在手里的,也就那支由早期广西子弟、广东客家兵组成的精锐,两三万人而已。其他多是渔阳马桶、江南织户,来得快、走得也快,单打独斗和长期围城根本扛不住。

这就解释了,后来洪秀全一再强调:“在重要的战役里,只能用咱最信得过的老兵。”于是,林凤祥、陈玉成、石达开麾下的那两三万精锐,就成了北伐的中坚。

1853年,太平军拿下南京,改元天京,三军主力在此驻扎。看似大本营稳固,可城外的压力却不减。

咸丰朝原本打算直取天京,周围布了三十万旗营、团练,外加湘军、淮军虎视眈眈。要是一鼓作气,捣个天翻地覆也不是不可能。

“怎么办?守还是出击?

洪秀全苦着脸,一桌群臣你看我、我看你。最终他决定:固守天京为主,长江防线必须牢不可破;与此同时,让林凤祥率二三万精锐北上,搞一次“围点打援”。

只要把清廷的注意力吸引到北方,湖广那边的湘军、淮军就没空追击我们,咱天京也能喘口气。

这招棋下得够妙: 出发前夜,鼓角齐鸣。
林凤祥分兵三路,夺桥、破险、拿粮道。
太平军一路北伐,招兵买马,“天京号”战鼓震天。

他们先夺取芜湖、蚌埠要地,再横渡淮河,切断清军南北补给线,一旦淮河以南的清军腹背受敌,天京就能稳固更多时间。

可是,真正战火点燃之后,情况没那么简单。清廷反应迅速,咸丰帝一声令下,调集湘军精锐、捻军分子直扑淮北;同时,孟辰金、彭玉麟、曾国藩各路湘军早已埋伏在淮河要冲。

更有蒙古八旗骑兵、满洲重骑布下层层防线。太平军远征的补给线拉得过长,粮草器械运不到前线,一到关键时刻就饿肚子。

“兵困马乏,一路打到陈州,才发现口粮已尽,骑兵没马,战士只好嚼草根度日。”这一幕,让林凤祥焦头烂额。

但撤退又不容易:背水一战的清军紧追不舍,黄淮平原上飞沙转石,林凤祥带着两万老兵,死死卡住清军,硬是打出了点退路。

1855年初,北伐军打到天津城下,咬得僧格林沁气急败坏。他带着八旗骑兵层层设伏,把北伐军一举歼灭在蓟县附近。

镇木城之战,林凤祥壮烈牺牲,他身前咬破手指写下遗言:“为天国气节,死亦何憾。”这下,北伐军彻底溃了,三万人兵力只剩一千不成军。

为什么北伐只出动2、3万人?因为太平天国无法在天京和前线之间调动更多精锐,也怕大规模出兵后,天京背后遭到湘军、淮军、团练合围;
为什么要打这场仗?

因为在那个乱世,咸丰元老摸不清太平军底细,林凤祥的部队一动,迫使清廷分兵北上,达到了“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略效果;
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后勤跟不上、情报不灵、对北方地形和民情缺乏了解,同时清廷的湘军、八旗骑兵久经沙场,补给和战术都比太平军更胜一筹。

太平天国的领导层在理想化的热情中,的确低估了北方寒冷的气候和地形复杂度,也忽略了北方士绅对清廷的根深蒂固,武装起义虽然能吸引一些劳苦大众,却难以广泛动员整个地区。在战略规划上,他们更看重如何打击清庭中枢,未能同步做好稳固根据地、修筑补给线、争取地方势力的工作。

数年后,湘军围剿再起时,曾国藩、李鸿章都要先巩固江南水师,才敢全面南下。

信息来源:
[1] 《太平天国史话》,王永志著;
[2] 《清史稿·太平天国传》;
[3]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部分章节;
[4] 吴晗《中国近代史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