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禄山敢发动叛乱?看看天宝年间唐朝损失了多少精兵

发布时间:2025-07-27 00:14  浏览量:1

公元755年,那个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粟特人安禄山举兵南下,掀起了一场持续八年、影响千年的唐朝内战,此乱之后,唐王朝辉煌不再,由盛转衰。那么安禄山何以敢举兵作乱呢?看一下安史之乱前唐王朝损失了多少精兵,或许会有一定的道理在里面。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首杜甫的《兵车行》,描绘的就是唐军出征南诏的场面。自隋朝时期时期云南脱离控制之后,演变成六诏: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诏皮逻阁兼并其它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南诏政权。作为唐朝的小弟,南诏国一直规规矩矩,该称臣称臣,该纳贡纳贡,但这却让唐朝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和云南太守张虔陀得寸进尺,经常欺凌南诏王。依照旧例,南诏王阁罗凤经常与妻子、孩子到谒见都督,但好色的张虔陀竟然趁机奸淫了阁罗凤的妻子与孩子,导致阁罗凤心生怨恨,不再答应张虔陀对南诏的各种索取。傲慢的张虔陀便派人到南诏指着阁罗凤的鼻子一通谩骂。最终忍无可忍的阁罗凤举兵反叛,攻陷云南都督府并杀死了张虔陀。

南诏疆域图 图片来自网络

得知阁罗凤反叛的鲜于仲通,立马召集兵马讨伐阁罗凤,看到唐军大兵压境,阁罗凤便派使者来赔罪,还带上了被俘的云南录事参军姜如芝,打算请求归还所有掳掠的战利品,使者对鲜于仲通说:“吐蕃大军也陈兵边境,如果不允许我们求和,那么我们就归附于吐蕃。云南将不再归属唐朝!”鲜于仲通自认南诏乃蛮夷小国,兵微将寡,怎是大唐铁骑的对手?于是便拒绝了难找的求和,继续发兵进攻。

殊不知南诏虽小,但军队的战斗力却并不孱弱。早些年西北的羌人南下,给云南带来了高大健壮的西北马,使南诏得以组建人马具甲的重装骑兵;南诏还选拔身体强壮的男子组建重步兵——罗苴子,罗苴子戴着红色的头盔,有铠甲与盾牌,能背着铠甲与盾牌走险如飞;南诏属下还有望苴蛮组成的轻骑兵,这些轻骑兵擅长使用矛和剑,用铠甲保护胸腹,头盔上皆插猫牛尾,驰突若神经常被做为前锋冲锋陷阵。当鲜于仲通率领的唐军攻到南诏首都太和城时,被全民皆兵的南诏打了个落花流水,八万大军中战死6万,其余被俘,鲜于仲通仅以身免。——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二》。

此战之后,南诏国倒向吐蕃,吐蕃封阁罗凤为赞普钟(钟者,弟也)。阁罗凤刻碑写道:“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赏,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但唐军失利之后并没有收敛,右相杨国忠为找回面子,开始在两京及河南募兵以图再战。由于民间不愿意应募,杨国忠就派御史去抓捕人,带上枷送到军所,于是就出现了上文中杜甫《兵车行》的场面。

杜甫《兵车行》场面 图片来自网络

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王朝试图屯兵姚州都督府,迅速被南诏吐蕃联军攻破。

753年,唐廷命司空袭礼等再置姚州城,以将军贾瓘为姚州都督。阁罗凤趁唐修葺城池不备,遣将领王兵断绝唐军粮道,又派大军将洪光乘等,与吐蕃神川都知兵马使论绮里徐率兵包围并攻破姚州城,俘虏了贾瓘。

天宝十二年(753年),岭南节度使、左武卫大将军何履光率领岭南的唐军进攻南诏。第二年,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率军7万人进攻南诏。这次唐军何履光部加上李宓部共有10万大军,加上后勤人员共约20万,阁罗凤诱敌深入,当李宓率军到达南诏首都太和城,南诏避其锋芒,坚守城池不与李宓交战。等到唐军粮草耗尽,士兵因为瘴气瘟疫严重减员而退兵之时,南诏与请来的吐蕃援军突然出现,两面联合夹击唐军,唐军因此又一次大败亏输,几乎全军覆没。李宓在逃跑中马失前蹄,被南诏军擒获后沉江,何履光则侥幸逃脱。

这就是安史之乱前唐朝与南诏的几次大战,几年下来,唐军在南诏方向损失约20万精兵,不但没能控制南诏,反而使南诏与吐蕃攻占了云南郡和32个羁縻州,唐王朝对今云南地方由开拓进取转为退缩防守。还让南诏倒向吐蕃了,更为讽刺的是,杨国忠谎报军情,将失败作为大捷向唐玄宗邀功请赏……

这首《哥舒歌》是唐代流传在西北边疆的一首边塞诗,旨在赞美唐朝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在与吐蕃交战时期的赫赫战功。公元7世纪初,吐蕃王朝统一了青藏高原,从松赞干布到朗达玛延续了两百多年。自立国开始,吐蕃与唐时战时和,二者几乎同时走向衰亡。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双方为了争夺青海与西域地区,爆发了多次大规模战争,双方均死伤惨重。

石堡城遗址 图片来自网络

石堡城,位于今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石城山,地处湟水河与青海湖地区的交通要冲,三面绝壁,地势险要,历来就是唐军与吐蕃军争夺的焦点。在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左金吾卫大将军、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李祎与河西、陇右节度使将领商议夺取吐蕃在青海修筑的军事重镇石堡城。李祎到达军镇后,统帅兵众,限期攻占。下属进言:“石堡城地势险要,又是吐蕃重镇,现在我们率军深入,敌必拼死拒守。如不能取胜则会致我方狼狈撤退。不如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李祎听后说到:“人臣之节,岂惮艰险?必期众寡不敌,吾则以死继之。苟利国家,此身何惜?”抱定必死之心的李祎率军加速行军,一鼓作气攻占了石堡城,斩俘甚众,缴获颇丰,之后分兵把守石堡城,遏制了吐蕃北进的道路,为大唐王朝开拓疆域一千多里。但吐蕃也从未放弃,公元741年六月,吐蕃出动40万大军,西入长宁桥,经河源军所(今青海西宁),向安西军发起大规模进攻,但被唐军击败。十二月二十八日,吐蕃重新调集兵马,攻陷了廓州达化县(今青海贵德东),尽杀城内军民,随后转头向石堡城发起进攻。自盖嘉运封为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之后,沉迷声乐,不思防务。石堡城的守军也跟着放松了警惕,结果石堡城轻易地就被吐蕃军攻占,盖嘉运只得退走,唐军失去了这一重要的战略要点。

中唐名将王忠嗣 图片来自网络

此后,天宝元年(742年)、二年(743年)、四载(745年),皇甫惟明带领唐军曾数次向该城发起进攻,终因山道险远,易守难攻,而没能攻占石堡城。天宝五年(746),名将王忠嗣被任命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由于唐军在对吐蕃其他方向的作战中多次大胜,唐玄宗便想让唐军再次攻占石堡城。但王忠嗣认为石堡城险要坚固,而且现在吐蕃是动用了几乎全国的力量来守城,如果强攻的话,唐军定会死数万人,所以王忠嗣计划观察时机再攻取之。

但是唐玄宗却不愿意多等,公元749年,唐玄宗命哥舒翰代替王忠嗣指挥河西军,再加上陇右、朔方等部兵马及突厥阿布思部共6.3万人,强攻石堡城。石堡城三面险绝,只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去。吐蕃在此储存了充足的粮草,准备了檑木、滚石,摩拳擦掌等待唐军来攻。唐军连攻数日,都被挡在了城堡之下。哥舒翰想斩攻城先锋官副将高秀岩、张守瑜来杀一儆百,高秀岩、张守瑜请求以三天为期限,攻不下城池提头来见!随后两人指挥唐军不计伤亡的冒死强攻,最后终于破城,生擒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等400人,而唐军士卒也向王忠嗣说的那样战死数万人。

吐蕃武士画像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747年,高仙芝率唐军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从安西出发,用百余日到达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挥下的唐军作战神勇,仅用半日攻占了该城。吐蕃在娑勒城聚集了十万军队,接着高仙芝在夜里指挥军队渡河,派李嗣业率领唐军进攻吐蕃在娑勒城的守军,打的吐蕃军惨败,十分之八、九的人摔死、溺死。此后高仙芝又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攻占了小勃律,派派军驻守后带着活捉的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返回。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大震,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高仙芝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西边的大食(阿拉伯帝国)也逐渐染指中亚,虽然多次被唐军击败,大食还是不想放弃东进的想法。天宝九载(750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以“无蕃臣礼”屠灭石国,逃脱的石国王子向大食搬来救兵,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

这次出征的唐军约2万多人,其中包括葛逻禄军、拔汉那军。大食国一方最少投入10万人,双方在达罗斯交战5天,不分胜负。但关键时刻葛逻禄部众突然反叛,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高仙芝失败,只剩下数千人返回。此战唐军虽然损失一万余人,但不少是身经百战的精锐。

由以上战事统计下来,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王朝在南诏、吐蕃、安西方向的重大军事行动中损失了大量精锐:南诏方向20万,吐蕃方向数万,安西方向一万多。而与此同时,河北方向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已经坐拥十几万训练有素、战功卓著的骄兵悍将,再加上其收编的同罗、曳落河骑兵八千,再看看那个已经被权臣蒙蔽双眼的唐玄宗,安禄山心里不免呐喊:“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于是乎,“渔阳鼙鼓动起来”,唐王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浩劫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