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不止有荔枝
发布时间:2025-07-27 18:19 浏览量:1
《长安的荔枝》,把镜头对准八百里加急的荔枝快递,观众的心,跟着荔枝一路颠簸,去完成那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小小荔枝,彻底改变了九品小吏李善德的命运,也勾勒出唐朝由盛转衰的下滑曲线。
荔枝,在唐朝是极为珍贵的果品。那么,它是从哪儿运到杨贵妃手中的?《长安的荔枝》的设定是在岭南,《唐国史补》、杜甫《病橘》等记载,确实提供了佐证;而在北宋之后,人们更倾向于荔枝来自巴蜀的说法。
荔枝甜美的滋味,如同唐朝盛世中的一抹亮色,让人回味无穷;然而,真正的唐朝,如同一幅巨型画卷,可供后人回味再三的,远不止荔枝而已。
01 长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READING」
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更是文化、艺术的交汇之地,引得无数文人墨客、能工巧匠汇聚,还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定居于此,学习唐朝文化。
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杜牧,在《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中如此描绘长安的盛景:“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
长安城呈棋盘状,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分为宫城(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皇城(中央官署机关所在地)和外郭城(居民区、商业区、寺观)。城内共有108个坊,商业区集中在东市和西市,其中西市尤为繁华,胡商云集,贸易兴盛。
长安也是唐诗的摇篮,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曾在此生活,留下无数名篇。
02 科举: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READING」
科举制度起自隋代,而取得极大发展,则是在唐代。科举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唐人进身升阶之关键。在中国古代,没有哪种官吏铨选制度延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能和科举制度相比。科举取士,自隋至清,沿用一千三百多年,即使中途经历战乱、社会动荡,科举考试也几乎没有中止。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前者有固定要求,按时举行;后者则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不定期非常规举行。其中最难考的,就是进士科,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一举考中进士之时,还不到三十岁,他为此兴奋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进士及第后,雁塔题名、曲江赐宴,可以说是唐朝士子毕生难忘的荣耀。
03 武则天: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READING」
殿试,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考试方式,是由皇帝亲自在殿廷策问贡举人的考试。这一制度,始于武则天时期。
武则天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原本是唐太宗的才人,后来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她聪明睿智,善于权谋,在唐高宗去世后,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公元690年,武则天废唐改周,自立为皇帝。武则天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她的传奇一生,虽然充满争议,但她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从这首诗中,已可窥见其帝王气魄: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是武则天于称帝次年所作,她以人间帝王之尊命令春神,要求百花违背自然规律,在寒冬腊月盛开。这种“逆天改命”的狂妄,彰显了她凌驾于万物之上的权威。
04 唐诗: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READING」
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
——《沧浪诗话·诗评》
科举以诗赋取士,直接影响了有唐一代的社会风气,行卷要写诗,宴饮要作诗,乃至送别、题壁,均需赋诗,甚至歌妓传唱、童谣俚语也多用诗体。唐诗,更是炽烈情感的见证:白居易以“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以诗记诗,表达对友人元稹的思念与命运波折的复杂感受。
前年大火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一句“诗在,长安就在”,道出了唐诗与唐朝的不解之缘。
据《全唐诗》,唐朝流传下来的诗歌,有近五万首,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民疾苦,也表达了诗人们的爱国情怀、人生理想。
作者队伍里,既有家喻户晓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者,也有帝王后妃、文臣武将、僧道隐者,乃至外邦友人……
“诗国无界”,无数诗句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文学的天空。
05 茶: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READING」
唐朝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并首次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使饮茶从物质层面升华到精神层面。
《封氏闻见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在唐朝,饮茶是一种时尚潮流,更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体现了唐朝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06 胡汉交融: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READING」
丝绸之路这个横跨亚欧的贸易网络,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繁荣,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文明大动脉。
唐朝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长安城中的胡姬酒肆,就是唐代胡汉文化交流的生动缩影。
李白笔下“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场景,展现了一个开放包容的盛世图景:
西域胡乐与中原雅乐交织回响,身着胡服的女子与宽袍大袖的文人擦肩而过,空气中交融了葡萄酒与胡饼的香气,胡旋舞疾转如风,武艺高强的昆仑奴在唐传奇中成为侠客形象的典型……
唐代以博大的文化自信将外来文明充分消化吸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新风貌,其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兼收并蓄的智慧,凸显出伟大文明的生命力。
07 边塞: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READING」
唐朝疆域辽阔,边塞地区经常发生战争。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盛唐气象的重要体现,以雄浑豪放、悲壮苍凉的风格,展现了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与塞外风物。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边塞诗大多描写大漠孤烟、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绝雪景,也饱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慨;
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勇,也有“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绪,更升华出“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永恒哲思,成为重要的民族精神符号。
08 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READING」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天宝十四载(755),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史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攻下洛阳,称帝,国号燕,改元圣武。又派军攻占长安,唐玄宗逃奔西蜀。这场叛乱持续了八年之久,不仅导致了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破坏了唐朝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基础,使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节度使初设,本是应对边疆危机的临时措施;开元盛世中,这一制度被系统化推广。李林甫为巩固相位,力主以胡人将领充任节度使,认为他们“不知书”而更易控制,这就埋下了权力失衡的祸根,安禄山一人兼任三镇节度使,掌控帝国最精锐的军队,中央与地方的军事平衡已被打破,强大的防御力量一旦摇身变成最具威胁的叛乱源头,朝廷相形之下,不堪一击……
唐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时代,值得记住的,远不止荔枝而已。
除了本文所说,它还有无数关键词,如同无数画笔,绘制出大唐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