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风扫北平扫的不是北京!被遗忘千年的古郡如何成了帝都的曾用名

发布时间:2025-07-27 03:51  浏览量:1

宁城黑城·来源:转眼已不是少年

北京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提到北平,你是否也下意识地想到充满京味儿的北京城?但在更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北平是个在今天内蒙古、河北、北京之间游走的古地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七月诗人崔融以掌书记的身份随武三思出征,陈子昂写下“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进行送别和劝诫;这里所咏唱的北平并非我们熟知的北京,而是千百年前屹立在北方的一个古郡。

这个历史比北京更悠久的北平究竟在哪里?它为何消失,又是如何与帝都北京结下不解之缘的呢”?作为我国的较早设立的古郡之一,北平郡及其前身右北平郡有着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主要体现在她的地名曾多次出现在古诗词当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她长时间的延续和远距离迁徙的沿革带来的影响。

右北平郡

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打败东胡人夺取了今辽宁省的大片土地;出于巩固北部边防、抵御游牧民族南侵等因素,燕昭王下令修筑长城并正式设立了右北平郡,辖区约为今河北与天津东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赤峰市南部等地,下辖平刚、无终(今河北省玉田县)、俊靡(今兴隆县东南)、徐无(今遵化市以东)、夕阳(今滦州市西南)、昌城(今唐山市丰南区西北)、广城(今献县西南)、土垠(治今唐山市丰润区东北)等县。

此时右北平郡的治所平刚县在近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约60公里处的甸子镇黑城村附近,这里位于黑里河与黄土梁子河交汇的险要之地,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天然军事屏障‌,这在当时成为郡县治所也能是能理解的;也有观点认为是在辽宁省凌源市高祖庙遗址,这其实也与宁城和凌源本就地域相连、以及考古发现等客观因素决定的。

宁城

右北平郡让北平成为我国县级以上区划地名,至今有2325年历史;这个地名是因何而来呢?北指郡地位于燕国极北边疆,突出其边塞重镇的身份,同时寄托平定边境以及对疆域安宁的期许;加上辖区位于燕山山脉北麓东段以及身处燕国北部防线中的东翼位置的方位而加右字以区分;以此来看,右北平这个地名是方位地名与意愿地名的结合体,而北平则是寄托了北部平安的寓意地名。

此后,右北平郡的驻地与其辖县数量都有比较频繁的改变。秦朝确立郡县制时,右北平郡成为当时的36郡之一,此时已将郡治至无终县(今玉田县,另说在天津市蓟州区),这就标志着当时右北平的核心从今天的内蒙古宁城变成了河北玉田或天津蓟州;现存秦代文献均未明确记录右北平郡所属县名与数量‌,比如《汉书·地理志》仅标注“秦置右北平郡”,未列属县‌。

西汉·右北平郡

从《史记·周勃世家》“追至長城,定上谷十二縣,右北平十六縣”的记载来看,西汉初的右北平郡辖16个县,郡治所已再次从无终县迁至平刚县(辽宁凌源西南);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唐山、承德两市大部,秦皇岛北部,天津北部,辽宁省朝阳西部及内蒙古赤峰市中南部等地;《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2年)右北平郡仍领16个县,可见两汉时右北平郡的辖县及境遇都比较稳定。

由于乌桓、鲜卑侵扰等因素,东汉的右北平郡的辖区大为缩减:永和五年(140)之后因鲜卑南侵逐渐废弃,仅存西汉郡域的西南一隅,领土垠县、无终县、徐无县、俊靡县,以土垠县土垠(今丰润区东北)为治所;东汉末年右北平郡已被乌桓势力所控制;这些变与迁都与军事压力和行政调整的影响有关。

遵化

西晋初年右北平郡更名为北平郡,同时迁治于徐无县‌(今遵化市)‌,北平开始成为我国县级以上区划的地名,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兴隆、天津蓟运河下游以东,遵化、丰润及唐山以西”的区域。这次调整让北平郡实现从军事要塞向常规行政区划的转型,为所在区域甚至北京地区后世的行政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北平郡并入渔阳郡,北平作为区划地名暂别于历史舞台上;孝昌年间(525年-528年)析中山郡设立了属于定州的北平郡,领北平县等3县,辖区约为今顺平和唐县等地,郡治北平县(由蒲阴县更名)在今保定市顺平县东北二十里;北平再一次成为郡名,直到北齐时被废除

遵化

同时北魏又从辽西郡析置了属于平洲的北平郡,辖区约为今河北省卢龙、迁安等地;治所新昌县即今卢龙县,领新昌县、朝鲜县(今卢龙东境)、肥如县(今迁安西南)等3县北齐时扩大至今河北省长城以南、滦河流域以东的区域。隋开皇初年废除北平郡,北平再次失去了县级以上区划的身份;后曾多次更名及恢复,唐乾元元年(758)北平郡再次改为平州,之后再未得到复置。

综上;从历史沿革和所辖区域来看,多次出现的北平郡及其前身右北平郡都与今天的北京市没有联系:即北平郡≠北京,那北京后来又是如何沿用了北平这个超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呢?

明朝·北平

明洪武元年(1368)设置北平行中书省,并将大都路更名为北平府作为驻地;在失去县级区划地名身份610之后,消失数百年的千年古地名再次以更高的段位回归,虽然此时北平府治所在北京城,但她与古北平郡地理上仍不重合,北平二字跨越时空的借用,使得这个承载着北方平安厚重期盼的千年古名,最终与未来的帝都结下不解之缘;九年(1376)北平行中书省改设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仍以北平府作为驻地。

永乐元年(1403)朱棣夺得皇位后以北平为北京,取“顺应天意”之意将北平府更名为顺天府(称为行在且常驻于此);十八年(1420)朱棣颁布《迁都诏》改北平为北京,昭告天下迁都北京 ;次年改北京为京师。1914年顺天府改设为京兆地方,范围规格与顺天府大致相同;1928年6月撤销京兆地方,并将北京改设为北平特别市,后改为北平市。

北京·中轴线

1949年9月27日北平更名为北京,自此,北平这个区划地名及其核心在经历“从平刚到无终,从无终到平刚;再从平刚到徐无,从徐无到北平城,从北平城到新昌,再到如今的北京”之前的辗转变化之后最终停留在了北京。

杜审言“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等古诗词曾提到的北平都是曾经的右北平郡而非如今的北京,飞将军李广作为最著名的右北平太守,他镇守塞外、射石没羽的传说就发生在这片风沙漫卷的右北平土地上而非后来的北京。

卢龙

这个过程反映了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对北方边疆控制力量的变化,也充分说明了北平这个地名的历史底蕴;另一方面也见证了这片区域内的地名文化演变与传承:尽管北平再次消失再我国县级以上区划地名的体系里,但2018年6月黑城遗址所在地宁城县甸子镇更名为右北平镇也弥补了这个遗憾,既是种历史文化寻根,也是对这片古老土地作为华夏北疆屏障的深情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