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东汉能够解决匈奴问题,却在羌人问题栽了大跟头?

发布时间:2025-07-26 06:12  浏览量:1

汉羌战争,和黄巾军起义一道,耗尽了东汉的最后一滴血。

有人可能不理解:汉羌战争只是局部战争而已,至于影响国运吗?

倘若我们深入了解这场战争,会发现它的确消耗巨大:

在近百年里,耗费东汉数百亿钱;

二十多万大军长年驻扎在边境,产生了人财物上的大量消耗;

长期战乱造成凉州一带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甚至关中、洛阳等核心腹地也深受影响。

更为致命的是,这场持续百年的战争,直接促成了凉州军事集团的崛起。

董卓、李傕、贾诩等人,接力成为东汉王朝的掘墓人。

......

如此看来说汉羌战争终结了东汉国运,一点都不夸张。

这样比起来,汉匈战争似乎要顺利得多。东汉建国之初,班超便力劝经营西域,驱逐匈奴势力。随后到了汉章帝时期,窦宪更是大破北匈奴,燕然勒功,一举消除了匈奴的威胁。

可与匈奴相比,羌人的影响力、战斗力都要差许多。那么为什么东汉能够解决匈奴问题,却在羌人问题栽了大跟头,最终被其拖垮呢?

汉羌百年战争

对于匈奴,人们大多十分熟悉。他们是活跃于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在赵武灵王时就开始崛起,和赵国名将李牧多次交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抵抗匈奴的进攻,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筑万里长城,并令蒙恬率30万长城军团进行驻守。

秦朝末年混战,匈奴趁机发展了一把,不断向南进犯,并在白登山差点将刘邦给围歼。

可匈奴并没能由此起飞。汉武帝时期,经过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匈奴人直接被打得由盛转衰,后来又被强大的汉军逐出了西域,断了重要的贸易渠道,其发展便受到了限制,实力再难回巅峰。

多次遭受打击的匈奴开始出现了分裂和内乱,后来匈奴为了站稳脚跟,不得不和西汉联盟,双方保持了三十多年的和平局面。

王莽篡汉后,为了树威便拿匈奴开刀。于是匈奴再度与中原朝廷成为敌对关系。

到了东汉建国之后,匈奴再度出现分裂。后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称为南匈奴,安置在汉朝的河套地区。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趁着东汉局势不稳,北匈奴开始夺回生存空间,从65年至72年不断袭扰劫掠东汉渔阳至河西走廊北部边塞地区,并通过进攻和恐吓逐步控制了部分西域国家。

北匈奴和东汉的博弈由此开始。

当然此时的北匈奴实力已经大不如前,班超经过一番经营之后就将北匈奴势力彻底赶出了西域,西域处在丝绸之路上,北匈奴通过西域通道可获得大量的钱财、粮草及铁器,这些都是匈奴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

失去了西域,匈奴只好乖乖在草原上放牧,再无发展机会。

所以之后窦宪能够大破北匈奴,也相当于是痛打落水狗了,其实际的战争强度已经远不如西汉的汉匈战争。

汉匈战争

在西边,除了匈奴之外,东汉的另一劲敌羌人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古羌族最早是分布在河西走廊之南,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岷县)西边的地带。后来羌族发展起来之后,不断向中原地带迁徙。

羌人和游牧民族匈奴还不一样,他们并不是纯粹以放牧为生。在不断向内地迁徙的过程中,他们开始向中原国家学习农耕技术。

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

可见羌人能够依靠农耕来补给粮食,但因为土地实在是太过于贫瘠,就还是保留了部分游牧的习惯。

这让羌人缺乏匈奴的那种强大攻击性:匈奴热衷于劫掠钱粮等物,而羌人更希望得到一块好地。

于是羌人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其势力范围遍布凉州,辐射并州,一度进入关中平原,对长安形成潜在威胁。

思路不同,并不影响匈奴和羌人愉快地达成合作。在秦末汉初,羌人配合匈奴不断发起对中原的进攻。

有了羌人的支持与帮助,让匈奴的侵略活动干出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汉文帝时期,匈奴的进攻达到了巅峰。公元前166年,匈奴骑兵突破了河套防线,锐意直扑北地郡萧关。萧关距离长安仅有三百多公里,也就是说,匈奴骑兵只要再跑个三天就能兵临长安了。

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

羌人开始引起西汉朝廷的重视。所以汉武帝即位后,在公元前121年命令霍去病发起河西之战,就是想切断匈奴和羌人之间的联系,为集中兵力反击匈奴做准备。

公元前112年,羌人配合匈奴进攻中原,双方竟然对关中平原展开了钳形攻势:

匈奴重新走老路,试图通过进攻河套地区,从北边往长安方向挺进;

羌人则由令居(陇右金城郡境内)进攻到了安故(陇右陇西郡境内),接下来如果进展顺利,羌人就能够通过关陇大道攻入关中平原。

这次联合进攻的力度相当大。先零羌、封养、牢姐诸羌集结起了10万人。

此前匈奴一方就曾经接近长安,这次强强联合,或许兵临长安城下都不成问题。

只可惜羌人的攻击力实在是太弱,并没能突入关中平原,这次极有可能获得重大进展的攻势草草结束。

为了消除羌人的威胁,汉武帝派遣李息、徐自率10万大军经过六年作战,占据了河湟地区,将羌人势力挤出陇右,为关中竖起了屏障。

东汉初年局势图(北边为匈奴,西南为羌人)

汉宣帝时期,对于羌人的政策开始由简单地打压转变为“以羌制羌”之策。这是对羌策略上的一个转折点。

公元前61年,汉宣帝征集了六万军队,准备平定西羌。酒泉太守辛武贤建议全力进攻,一劳永逸击垮诸羌。

但老将赵充国不以为然。他意识到,此时的羌人在凉州已经颇具势力。如果简单地剿灭,那么就会导致诸羌一起抱团反对大汉。凉州远离长安,可以说是汉军进攻的极限,硬碰硬汉军不见得能赢,反倒会陷入旷日持久的对峙之中。汉朝在汉匈战争中早已接近油尽灯枯,如果再来场汉羌战争,恐怕天下就要生变了。

所以赵充国建议,集中力量打击挑头的先零羌,而对其他诸羌则采取安抚策略。这样一打一拉,让羌人自己内部就出现分裂,从而依靠亲汉羌人攻击反汉羌人,这样汉军就能以最小的代价分化瓦解,直至征服羌人。

应该说赵充国“以羌制羌”的政策极为成功。过了不到一年,大部分羌人部落已归顺了西汉。

于是汉军一步步撤出凉州,由大规模进攻,转为在要地屯兵驻守,最后连屯兵也撤去。西羌之乱由此平定。

赵充国的对羌政策,应该是两汉时期最为成功的策略。

其成功之处,在于意识到凉州地区的特殊性:当地情况复杂,地处偏远,贸然用兵会带来极高的成本。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攻心。堵疏结合,对羌人既团结又斗争。这样打压少数反汉羌人,争取多数亲汉羌人,从而在有力维持汉军在凉州权威的同时,也能让羌人实现自我管理,亲汉的一方在汉军支持下最终占据绝对优势。

老将赵充国

但在东汉之后,羌人的迁徙更为频繁,规模也更大,并由此产生了东羌和西羌两个族群。

西羌仍是原来意义上居甘肃陇右地区、青海湟水河谷、河西走廊之南、洮岷二州之西广大地区的羌人;

而东羌则指内迁到安定(今陕北榆林)、上郡(今宁夏固原)、北地(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带的羌人。

大量羌人内迁,就打破了赵充国所建立的框架,汉羌势力大致均衡的态势不复存在。

相对而言,东汉的国力本就大不如西汉,但凉州的羌人规模与数量又远超过西汉时期。那么此时东汉控制凉州的难度是不是呈几何倍数增长?

一、羌人的实力更强

两汉交接之时的窗口期,让羌人的势力失去了约束,在凉州快速发展起来。

1、他们的军事势力大为增强,能够对凉州的汉人军队造成巨大威胁。

河西的窦融曾经就靠抵抗羌人起家。足可见当时羌人威胁之大。

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辄自将与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辄破之。

2、他们的经济实力也大幅增强。

凉州的官吏,靠当地为数不多的汉人已经征不到多少税,对于汉人豪强更是无计可施,所以估计连官府和驻军的开销都对付不过去。

那怎么办呢?官吏只好对大量的羌人下手了。他们开始欺压羌族的豪强酋长以及羌民,侵夺其耕地和牧场,滥杀羌人以吞没其财产。

剥夺羌人财产,俨然成为了官吏维持当地官府体系正常运转的唯一有效手段。

可问题是,羌人有兵有钱,为何还要受官府欺压呢?

于是羌人之乱频发。

公元77年到公元214年,羌人起义多达五十多次,其中大规模起义有五次。

羌人军队

二、羌人占据地利

1、匈奴的草原地形容易一边倒

匈奴的草原疆域大致包括今天的蒙古高原、南西伯利亚、内蒙古高原及中亚北部,这种平坦的草原地形十分适合骑兵作战,所以匈奴人来去如风。

但“寇可往我亦可往”,当汉军具备足够的优势时,草原地形同样也极适合征讨匈奴,这样就形成了一边倒的态势,汉军越打越强,匈奴越打越弱。

2、羌人所处地形非常适合不对称作战

凉州是东汉时期羌族活动的核心区域,地势复杂,山高谷深,河流纵横,这就让当地易守难攻,造就了天然的防御体系。

这与清朝时期的大小金川之战极为相似。当地土司也是充分利用复杂地形,在群山间的险要处修筑石寨、隘口、暗堡,形成立体防御网,让清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反在平定准噶尔之战时,清军骑兵利用当地沙漠、草原地形突袭,分进合击,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三、东汉国力大不如前

西汉时期,朝廷对豪强进行了强力的打压和抑制,所以朝廷能够从广大农民身上得到丰厚的税收。有了这些财富的积累,才让汉武帝发起并取得汉匈战争成为了可能。

但东汉时期就不同了。刘秀本就是依靠南阳豪强起家的,所以他所能采用的办法只能是分化豪强,拉一派打一派,终究无法将豪强全面打压下去。

刘秀旨在整顿赋税、抑制豪强兼并的“度田”政策因此并未取得成功。这样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量的豪强地主不用缴纳赋税,而可以缴税的自耕农却越来越少,这导致东汉的财税日渐减少。

国库越来越空虚,那么便导致东汉朝廷无法组织起规模足够大的进攻。

......

随着敌我对比、地形地势等因素产生了巨大变化,赵充国的策略就不再适用:

汉军已经无法对羌人形成降维打击。你既然集中优势兵力都占不到多大便宜,羌人凭什么服你?又凭什么要接受你的安抚?

但凉州关乎长安的安危,不容有失。于是汉军只能硬着头皮在凉州干耗着。

汉羌战争便最终被拉伸到了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