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一轮回:王朝绕不开的死局
发布时间:2025-07-23 04:00 浏览量:1
前言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北京的天色灰蒙蒙的。
煤山歪脖子树下,朱由检解下腰间的玉带,看着远处李自成军队的旗帜,突然想起两百多年前,他的老祖宗朱元璋说过的话。
北京煤山
洪武元年那个秋夜,朱元璋刚住进南京皇宫,睡不着,拉着谋士朱升唠嗑:“你说,这天下能坐多久?”
朱升如何回答已不得而知。
但每个王朝的三百年,都走着几乎一样的路:从体恤民心到透支民力,从藏富于民到刮尽民财,最后在一声“反了”的呐喊里,轰然倒塌。
从秦到清,两千多年的历史,就像一盘不断重播的录像带。
咱们今天就拆开这盘带子,连那个只活了三十七年的隋朝也一起算上,看看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王朝,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进同一个死局的。
咸阳
一、秦朝:十五年的狂奔,撞碎在民心的墙上
公元前221年,咸阳城的百姓第一次见到了“皇帝”的仪仗。
黑色的龙旗遮天蔽日,十二辆铜制马车碾过青石板路,嬴政坐在最中间那辆里,嘴角带着笑,他灭了六国,成了天下唯一的主人。
这位始皇帝有个宏伟的计划:修长城、建驰道、凿灵渠,还要把天下的兵器熔了铸十二个金人。
他觉得自己能开创“万世基业”,却忘了问一句:百姓扛不扛得住?
那时候全国总人口才两千多万,光是修长城就征了七十万人,建阿房宫三十万,守岭南五十万,加上修骊山陵墓的七十万,几乎家家户户的男丁都被拉去服役。
有个叫陈涉的雇农,本是河南登封人,被征去渔阳戍边,走到大泽乡遇着暴雨,路断了。
按秦律,误了期限就得砍头。
陈涉蹲在泥地里,看着身边一个个面黄肌瘦的同伴,突然站起来扔掉锄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像一颗火星,点燃了遍地干柴。
短短三年,曾经横扫六国的秦军,被一群拿着锄头镰刀的农民打得节节败退。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开到咸阳城外,秦王子婴穿着白衣服,脖子上系着绳子,捧着传国玉玺跪在路边,那个梦想“万世”的王朝,只活了十五年。
后人总说秦朝亡于暴政,可嬴政修的长城护了中原百年,凿的灵渠至今还在灌溉岭南。
问题不在于“做事”,而在于“太急”:把本该用五十年做完的事,塞进十五年里,就像逼着一个人一天跑百里路,不累死才怪。
民心这东西,就像弹簧,压得太狠,反弹起来能砸碎一切。
西安
二、汉朝:四百年的过山车,从粮仓流油到流民遍地
(1)刘邦的清醒:能共患难,别共富贵
汉高祖五年,刘邦在定陶称帝,第一件事就是把士兵遣散回家:“愿意留关中的,给田给房;想回原籍的,免六年赋税。”
他还规定,奴婢恢复自由,百姓生孩子免两年徭役。
这位从沛县出来的亭长,太懂百姓的苦。
他亲眼见过秦朝怎么把百姓逼反的,所以称帝后故意把皇宫盖得寒酸,连马车都凑不齐四匹同色的马。
萧何想修个像样的宫殿,他指着鼻子骂:“你想让我学秦始皇吗?”
文景两朝,把这政策执行得更彻底。
文帝穿草鞋上朝,皇后穿粗布衣裳,田租降到三十税一,甚至十年不收税。
仓库里的粮食堆到发霉,钱库里的铜钱多得串钱的绳子都烂了,民间更是富得流油,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那时候路上掉了钱都没人捡,家家户户养的马,都是纯色的,拉车的要是用母马,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可太平日子过久了,人心就活泛了。
(2)汉武帝的雄心:军费不够,就抢百姓的盐罐子
元光二年,汉武帝刘彻站在未央宫的高台上,看着匈奴的使者傲慢离去,拍了桌子:“打!”
这一打就是四十四年。
卫青、霍去病追着匈奴跑了几千里,把西域纳入版图,打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势。
可打仗是个烧钱的活儿,文景两朝攒下的家底,没几年就见了底。
刘彻眼珠一转,盯上了两个东西:盐和铁。
以前盐铁都是民间买卖,朝廷只抽点税。
他一声令下:盐铁官营!
官府在盐池边搭棚子,煮出来的盐混着沙子;
在矿山旁架熔炉,打出来的锄头用两天就卷刃。
就这破烂,价格是民间的五倍。
有个叫卜式的牧羊人,家里三百多只羊,原本日子宽裕,可买了半年官盐,再换把新犁,积蓄就去了大半。
他对着盐罐叹气:“这哪是买盐,是给朝廷上供啊!”
据《盐铁论》记载,那时候一个五口之家,每年花在盐上的钱,相当于三亩地的收成。
山东有户农家,为了买盐,把刚断奶的小牛犊卖了,媳妇抱着空牛栏哭了三天,这哪是买盐,是用活命的根基换朝廷的军费。
刘彻看着国库鼓起来,笑得合不拢嘴,可街头巷尾的怨气,已经能点燃了。
(3)东汉的糊涂:外戚宦官轮流坐庄,百姓成了案板肉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这位开国皇帝是个实干家,释放奴婢、清查土地,又把汉朝的国运续了两百年。
可他没算到,自己的子孙会这么不争气。
东汉的皇帝,大多活不过三十岁。
小皇帝即位,太后就拉着娘家人干政(外戚);
小皇帝长大,又靠太监夺权(宦官)。
就这么来回折腾,朝堂成了戏台子,百姓成了被宰的猪。
汉桓帝时,外戚梁冀权倾朝野,抢了三千里土地,家里的金银比国库还多。
桓帝联合五个太监杀了梁冀,转头就把太监封了侯。
有个叫侯览的太监,光庄园就占了一百多座,百姓要是敢挡路,直接活活打死。
到了汉灵帝,更荒唐。
国库没钱,他就公开卖官:三公一千万钱,太守二百万钱,连县令都能花钱买。
有个叫司马直的,被任命为巨鹿太守,按规矩得交三百万钱,他叹着气说:“我哪来的钱?还不是从百姓身上刮?”
最后服毒自尽了。
公元184年,河北巨鹿的张角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几十万流民跟着他揭竿而起。
虽然黄巾起义被镇压了,但汉朝的根基已经烂透了。
四十多年后,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曹丕,四百年的汉朝,终究没能逃过三百年的坎,前半段靠民心撑着,后半段被权力蛀空,最后在一声“反了”里,彻底散了。
大运河
三、隋朝:三十七年的疯狂,挖了坑也铺了路
(1)杨坚的勤俭:捡了个大便宜,却留了个烂摊子
公元581年,杨坚逼着北周静帝禅位,建立隋朝。
这位隋文帝,是个出了名的“抠门皇帝”:吃饭只准上一个肉菜,穿的衣服缝缝补补,连宫殿的柱子都舍不得刷油漆。
可他的运气实在好。
当时北方经过战乱,人口稀少,土地多的是;
南方陈朝皇帝陈叔宝整天抱着妃子喝酒,连奏折都懒得看。
杨坚派儿子杨广带五十万大军过江,没费多大劲就灭了陈朝,589年统一南北,结束了三百年的分裂。
统一后,杨坚干了几件漂亮事:
搞“均田制”,每个男丁分八十亩地;
创“三省六部制”,把权力分清楚;还开始用考试选官(科举制的雏形)。
短短二十多年,隋朝就富得流油,仓库里的粮食够吃五十年,洛阳的含嘉仓里,谷子堆得像小山,连唐朝初年都还在吃隋朝的存粮。
可杨坚也犯了个错:太宠二儿子杨广。
他觉得大儿子杨勇太奢侈,废了太子位,让杨广当了继承人。
他没看透,杨广的“勤俭”全是装的。
(2)杨广的奢华:修运河、打高丽,把百姓逼成贼
公元604年,杨广即位,也就是隋炀帝。
刚上台就暴露了本性:征两百万人修洛阳城,把宫殿盖得比天宫还华丽;
又征一百万人挖大运河,从洛阳到扬州,龙舟在河里排了两百多里,拉船的纤夫就有八万人。
更要命的是打高丽。
公元612年,他派一百一十三万大军出征,光运粮的民夫就有三百万。
可高丽人顽强抵抗,隋军大败,回来的不到十分之一。
杨广不服气,第二年、第三年接着打,结果全国的男丁几乎被拉光,地里的庄稼没人种,到处都是饿死的人。
有个叫王薄的农民,在山东长白山起义,编了首歌:“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意思是:去辽东也是死,跟官军拼了还能活几天!
很快,全国就乱了。
李密的瓦岗军占了洛阳粮仓,开仓放粮,一天就招来几十万人;
窦建德在河北称王,纪律严明,百姓都说“建德来了,日子好过了”。
杨广躲在扬州,看着烽火狼烟,还整天喝着酒说:“贵贱苦乐,都是天命。”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用一条白绫勒死了杨广。
从杨坚称帝到杨广被杀,隋朝只活了三十七年。
可这三十七年没白过:大运河成了南北交通的命脉,科举制成了后来一千多年选官的规矩。
唐朝能有盛世,一半是捡了隋朝的便宜,一半是吸取了隋朝的教训,李世民总说“以隋为鉴”,其实就是怕学杨广瞎折腾。
可李世民没想到,他亲手避开的坑,三百年后会被子孙重新跳进。
西安
四、唐朝:盛世的烟花,灭得比谁都快
(1)李世民的镜子:能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的子孙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在凌烟阁挂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指着魏徵的像说:“以史为镜,能知兴替。”
他说的“史”,主要是隋朝,那个被隋炀帝折腾垮的王朝。
所以李世民称帝后,天天念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搞均田制,每个男丁分一百亩地;
搞租庸调制,交租服劳役,也能交钱代替;
还规定地方官要是治下百姓挨饿,就得丢官。
有个叫戴胄的大臣,跟他争“选官”的事,争得面红耳赤,李世民最后笑着说:“你是对的,咱听你的。”
那时候的唐朝,官员敢说真话,百姓能安心种地,到贞观后期,一斗米才卖五文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可他没料到,均田制自高宗后期开始瓦解,到武则天时期加速崩溃,土地被贵族官僚兼并,府兵渐渐无田可种,只能逃亡。
镜子照久了会蒙尘,他晚年征高句丽,动用了几十万民夫,跟隋炀帝犯了一样的错。
(2)李隆基的过山车:开元盛世到天宝危机
公元712年,李隆基即位,也就是唐玄宗。
他前期是个明君,任用姚崇、宋璟当宰相,整顿吏治,淘汰了一万多冗官。
那时候的长安,有百万人口,波斯的商人、日本的留学生、西域的舞姬随处可见,丝绸之路的骆驼队能从长安排到撒马尔罕,史称“开元盛世”。
可到了天宝年间,李隆基变了。
他整天跟杨贵妃泡在华清池,把朝政交给李林甫、杨国忠。
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的主,为了独揽大权,忽悠李隆基说:“胡人忠诚,让他们当节度使(边疆将领)靠谱。”
李隆基信了。
结果,安禄山(胡人)一个人当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里有十五万军队,比中央军还多。
更糟的是,这时候的均田制早已崩溃,贵族和官僚抢光了土地,府兵跑光了,朝廷只能靠募兵制,而募来的兵,只认自己的节度使,不认朝廷。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洛阳、长安先后失守,李隆基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走到马嵬坡,士兵哗变,逼着他杀了杨贵妃。
这场“安史之乱”打了八年,虽然最后平定了,但唐朝的脊梁骨被打断了。
(3)黄巢的怒火:盐价涨十倍,百姓就敢烧皇宫
安史之乱后,唐朝成了个“半身不遂”的病人。
藩镇割据,太监专权,皇帝成了摆设。
更要命的是,朝廷没钱了,只能往死里盘剥百姓。
有个叫刘晏的大臣,搞了个“盐法改革”:官府低价收盐,高价卖给商人,商人再加价卖给百姓。
结果盐价从十文钱一斗涨到一百一十文,五口之家一年的盐钱,相当于三亩地的收成。
有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本来日子过得不错,可盐价涨得太狠,生意做不下去了。
他看着路边饿死的流民,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诗,拉起一支队伍造反。
黄巢的军队里,大多是吃不饱饭的农民,他们一路杀进长安,把皇宫烧了个干净。
公元907年,朱温(原黄巢部将,后投降唐朝)废掉唐哀帝,建立后梁。
从李渊称帝到灭亡,唐朝正好二百八十九年,离三百年就差一步。
它就像一场盛大的烟花,绽放时照亮了整个东亚,熄灭时却连火星都没剩下,盛世有多耀眼,崩塌就有多狼狈。
开封
五、宋朝:富得流油,却弱得像纸糊的
别被“弱宋”骗了,这个王朝的钱包,比汉唐加起来还鼓。
(1)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防了内乱,防不了外患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黄袍加身”,当了皇帝。
他怕别人学他,搞了个“杯酒释兵权”,让石守信等将领交出兵权,回家养老。
还规定“文官知州,武将不得干政”,把军权牢牢抓在手里。
这招确实防了内乱,可也把军队搞废了。
宋朝的士兵,大多是灾年招募的流民,平时不训练,打仗时跑的比谁都快。
有一次,西夏军队入侵,宋朝士兵看到敌人的骑兵,吓得哭着往后退,将领拿鞭子抽都抽不动。
可宋朝的经济是真强。
汴京(开封)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有六千万贯,是唐朝巅峰时的三倍。
开封府的夜市能开到天亮,卖馄饨的、烤羊肉的、唱小曲的,热闹得能把屋顶掀了。
但钱再多,也经不住瞎花。
宋朝的军费占了财政收入的八成以上(《宋史·食货志》载“养兵之费,十居七八”),却养了一群不会打仗的兵。
为了赚钱,朝廷搞“盐引”“茶引”,让商人交钱买凭证,再去产地领盐茶。
可盐茶就那么多,盐引发得越来越多,最后成了废纸。
有个叫张大户的商人,花一万贯买了盐引,本想大赚一笔,到了盐场却被告知“盐早就被领完了,你排到十年后吧”。
他当场就急得吐血,最后血本无归。
(2)崖山的最后一跃:富而不强,终究是别人的肥肉
到了南宋,情况更糟。
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着跑,从商丘跑到杭州,连皇位都差点保不住。
虽然出了岳飞这样的名将,可朝廷里尽是秦桧这样的奸臣。
岳飞在朱仙镇大破金兵,眼看就要收复开封,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最后冤死在风波亭。
为啥?
因为朝廷怕打仗,打仗要花钱,花钱就要加税,加税百姓就会造反。
可他们忘了,退让换不来和平,只会让敌人更贪婪。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没。
宰相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宋少帝,纵身跳进海里,十万军民跟着殉国。
从赵匡胤称帝到崖山之败,宋朝一共三百一十九年,刚好卡在三百年的坎上。
后人总说宋朝亡于外敌,可它的GDP占当时世界的四分之一,比欧洲各国加起来还多。
问题不在于“穷”,而在于“软”,把钱花在赔款和养闲人上,却舍不得整军经武,就像抱着金元宝走夜路,不被抢才怪。
北京明城墙
六、明朝:朱元璋的算盘,算漏了子孙的贪婪
(1)洪武大帝的“铁腕”:剥皮实草,也挡不住贪腐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第一件事就是查贪腐。
他规定:官员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剥皮实草(把人皮剥下来,填上稻草)。
驸马欧阳伦走私茶叶,被他亲手赐死;
侄子朱文正违法乱纪,被他贬去守坟。
这位从濠州放牛娃熬出来的皇帝,太懂百姓的苦。
他搞“鱼鳞图册”,把全国土地登记造册,防止地主隐瞒;规定“永不加赋”,田租三十税一;
还让百姓直接给皇帝提意见,谁拦着就杀头。
可朱元璋算来算去,没算到自己的子孙会那么能造。
他规定“皇族子孙不用干活,由朝廷供养”,自己有二十六个儿子,到了万历年间,皇族后代已经有两三万人。
这些人拿着高额俸禄,还抢占土地,河南周王府的佃户,一年收的粮食七成要交给王爷,自己只能吃糠咽菜,孩子饿得啃墙皮。
(2)崇祯的无奈:越勤政,越亡国
到了明朝后期,国库早就被皇族吃空了。
万历皇帝想建个宫殿,国库拿不出钱;
辽东打仗需要军饷,户部只能去借。
怎么办?
加税!
万历年间加征“辽饷”,崇祯时期又加“剿饷”“练饷”,百姓的负担一下子重了三倍。
有个叫李自成的驿卒,本来有份稳定的工作,可朝廷为了省钱,裁撤了驿站,他丢了饭碗。
李自成没饭吃,就跟着高迎祥造反,喊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老百姓纷纷响应,军队像滚雪球一样壮大。
崇祯帝朱由检其实挺勤政,上台就杀了魏忠贤,想重振明朝。
可他接手的是个烂摊子: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朝廷里全是只会空谈的东林党。
他每天工作到凌晨,饭都顾不上吃,可越努力,局面越糟。
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军队包围了北京。
朱由检登上煤山,看着城外的烽火,叹了口气。
他把三个儿子送走,砍死了皇后和公主,自己吊死在歪脖子树上。
从朱元璋称帝到崇祯自缢,明朝二百七十六年,还是没迈过三百年。
朱元璋曾以为,铁腕能挡住贪腐,可他忘了,权力是块肥肉,光靠杀是挡不住的。
皇族、官僚、地主像一群饿狼,把百姓的土地和粮食抢光了,最后只能一起掉进亡国的坑。
北京颐和园
七、清朝:最后的盛世,最后的崩塌
(1)康乾盛世:饥饿的繁华
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到承德避暑山庄,看到的清朝像一幅精美的画:良田万顷,村落密布,百姓穿着干净的衣服,皇帝坐在金銮殿上接受万国朝贺。
可他不知道,画的背面藏着饥饿,百姓一年到头见不到肉,一件衣服缝缝补补能穿十年,连官员都在偷偷卖粮食。
乾隆皇帝自封“十全老人”,觉得大清是天朝上国,什么都不缺。
他修《四库全书》,建圆明园,六下江南,花的钱相当于朝廷五年的财政收入。
可他没看到,西方国家正在搞工业革命,蒸汽机已经轰隆隆地转起来了。
马戛尔尼带来了蒸汽机、步枪、地球仪,乾隆却不屑一顾:“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他不知道,这声“无所不有”,会成为四十年后鸦片战争的预言。
当英国的战舰在海上称霸时,清朝的军队还在用弓箭和大刀;
当欧洲的工厂遍地开花时,清朝的农民还在靠天吃饭。
(2)鸦片战争:纸老虎被戳破了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清军的大刀长矛根本挡不住英国的坚船利炮,《南京条约》一签,香港岛没了,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元。
可朝廷没反思,反而觉得“不过是丢了个小岛”,继续关起门来做天朝上国的梦。
到了咸丰年间,洪秀全在广西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这场战争打了十四年,波及十八个省,几千万人死亡。
清朝虽然靠曾国藩、李鸿章的湘军、淮军平定了叛乱,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汉族地主武装成了主角。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跑路,《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全国百姓每人赔一两。
1912年,宣统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以入关后计算,国祚二百六十八年。
当一个王朝失去了自我革新的勇气,就算没有外敌,也会自己烂掉。
结尾
从秦到清,两千多年的历史,就像一场循环往复的接力赛。
秦朝十五年,隋朝三十七年,汉朝四百年(分西东),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宋朝三百一十九年,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清朝二百六十八年,不管撑多久,都逃不过一个规律:
开头的皇帝,大多懂“民心贵过黄金”,所以能开创盛世;
中间的皇帝,渐渐觉得“权力大过一切”,开始透支民力;
最后的皇帝,往往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直到百姓忍无可忍,喊出那句穿越千年的话:“反了!”
三百年的轮回,不是老天爷定的规矩,是百姓用脚投票的结果。
江山这东西,从来不是皇帝的龙椅坐出来的,是百姓的锄头刨出来的;能刨出盛世,也能刨翻王朝。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宋史》
《明史》
《清史稿》
《资治通鉴》
《盐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