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东汉王朝的武力支柱——幽州突骑

发布时间:2025-07-20 16:13  浏览量:1

两汉之际,绿林、赤眉军起,王莽覆败。天下纷纭扰攘,幽州突骑异军突起,跟随刘秀诛王郎,平河北,扫灭群雄而统一天下,在东汉政权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突骑”一词最早见于汉初晁错陈“中国对匈奴之长技”,其中一条云“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扰乱也。”颜师古注曰:“突骑,言其骁锐可用冲突敌人也。”李贤注《后汉书》以为:“突骑,言能冲突军阵。”可见突骑为冲锋陷阵时有很强战斗力的骑兵。幽州处边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相接,其所属人民为抵御游牧部族侵扰及受胡风习染,历来尚武,民风剽悍,俗与赵、代相类,盛产骑兵,至西汉末东汉初,上谷、渔阳两郡突骑驰骋疆场,为“天下所闻”。西汉末社会不安,但幽州却相对安定。更始政权对河北的控制也有限。当地的豪强和地方官吏纷纷凭借武力谋求自身利益,时上谷郡功曹寇恂就认为:“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也。”恰在此时,更始政权为扩充势力,派刘秀至河北。

刘秀初到河北,势单力薄,时又有卜者王郎诈称成帝子,在邯郸建立政权,一时“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从风而靡”,势力甚盛。刘秀避地蓟,而故广阳王子刘接又起兵以应郎,刘秀只好“趣驾南辕,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旁”,狼狈至极。而时任上谷太守的耿况因官为莽所授,怀不自安,乃遣其子耿弇诣更始以求自固。然中途其从吏转投王郎,耿弇乃就近归刘秀。刘秀见逼于王郎,有南还意,耿弇乃晓之以“今兵从南来,不可南行”。并说服其父耿况支持刘秀,耿况又派寇恂游说渔阳太守彭宠。

彭宠为南阳宛人,与吴汉为同乡。吴汉因犯法而亡命渔阳,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于是对太守彭宠说:“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君何不合二郡精锐,附刘公击邯郸,此一时之功也。”彭宠最终被说动。

刘秀得此二郡突骑后势力大振,河北局势出现重大变化。耿弇、景丹、寇恂统上谷兵,吴汉、盖延、王梁发渔阳兵,两郡突骑合而向南,所向披靡,斩首三万余级,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间凡二十二县,与刘秀会师广阿,刘秀见耿弇等说:“当与渔阳、上谷士大夫共此大功。”更始亦遣谢躬讨王郎,汉军实力大增,双方战于巨鹿,不及一月而拔其城,并诛王郎。

刘秀得二郡突骑之资助,讨平王郎,势力得到巩固。但河北农民军对刘秀仍有威胁,为彻底拥有河北地,刘秀决定再遣吴汉调发幽州兵参战。而更始见刘秀声威日盛,乃遣使封其为萧王,令罢兵还长安,并派苗曾为幽州牧,韦顺为上谷太守,蔡充为渔阳太守,“并北之部”。光武听耿弇议,命耿弇与吴汉诛苗曾,遂发幽州兵,击铜马于邬,吴汉也亲率突骑前来会师,不久,刘秀又击尤来、大抢、五幡于元氏,双方战于顺水北,汉军因轻敌被尤来军击败,刘秀幸得突骑王丰下身授马才得救,光武扶其肩而上,顾笑谓耿弇曰:“几为虏嗤。”

上谷、渔阳两郡突骑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又有危急时刻王丰的舍身相救,令这支部队渐得刘秀的赏识,故对其将领的选任也格外重视。据《后汉书·马武传》云:“及世祖拔邯郸,请躬及武等置酒高会⋯⋯从容谓武曰:‘吾得上谷、渔阳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 ’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武由是归心。”刘秀凭借突骑之力击溃铜马等农民军,逐更始而拥有河北地,于公元25 年称帝,改元建武,建立东汉王朝。

东汉王朝的政治核心是以刘秀为首的南阳—河北豪强地主集团,它以河北为根本,依幽州突骑为其军事支撑,从而能在新莽末年社会群雄战乱中统一全国,史称“光武中兴”,其对幽州突骑的倚重一直延续到东汉开国之后,黎阳营即是。况秦商鞅首以军功为爵,故能扫灭六国而后帝,因此,在历朝开国之时因军功而得爵者更著,幽州突骑出身之将领亦因军功而使其地位迅速上升,如“云台二十八将”中的吴汉、耿弇、寇恂、景丹、盖延、王梁等人都与突骑有关,足见其地位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