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宝荣散文/少陵原巅的公园

发布时间:2025-07-24 20:51  浏览量:1

少陵原是西安的后花园,现在是,过去也是。唐代少陵原就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徜徉、吟咏之地。

诗圣杜甫就曾在少陵原结庐为舍,踏青,赏月,观雪,望山,思考盛唐的繁华和暗藏的隐患。我常思忖,杜甫为啥不住在唐长安城,享受舒适与富饶,而选择荒凉偏僻、狼虫虎豹出没的原野呢?

翻阅历史资料发现,彼时的杜甫太穷了,根本没钱在长安城居住,房屋他是租不起的,囊中羞涩啊!正所谓“长安米贵,白居不易”,那时的穷文人,又有几人能在长安城立足呢?最省钱的办法,就是登少陵原结茅为屋,自耕自食,聊以度日。这大概也是一种另类的隐居,因为此地离京兆之地不远,没事了写写诗,说不定哪首佳作一炮走红,引起了哪个王爷、公主或大臣的青睐,弄上个一官半职也未可知。

唐代有个很时髦的名词叫“干谒”,意思是,文人拿着自己的佳作,散文或诗歌,拜访当权者,期盼取得他们的重视和引荐,入朝为官,借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无不例外,都干过这种事。如果“干谒”失败,求官或乞食无果,那就只好去乡下择一地下榻,等待时机了。

少陵原是块儿风水宝地,在长安城东南突兀而终,戛然而止,形成悬崖峭壁之势,鸟瞰城区,为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如今削崖成坡,天堑变通途,原与城连为一体,楼房鳞次栉比,如海市蜃楼般的壮观和梦幻。

过去,汉唐贵族常去少陵原围猎,那会儿的原野,虎啸狼嚎,兔蹿鹿奔,是野兽和森林的世界。据史料记载:大唐天宝年间,我国的人口大约为5200万一8000万。可谓人烟稀少,出京城长安不远,就能打猎,少陵原就是天然的围猎之地。杜甫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独自闯入荒原生存,也是需要勇气和果敢的。物质生活的简陋和危机可想而知,但他的思想是自由的,灵魂是清澈的。他的诗歌和华章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抹耀眼的彩虹,如果没有杜甫的诗,大唐的天空将会黯然失色。常言道:自古文学憎命达,江山不幸文学幸。多舛的命运成就了杜甫诗歌的辉煌和卓越,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说了这么多,似乎和主题少陵原巅的公园不沾边儿。其实,少陵原本身就是一个大公园,她上面的“中湖公园”,可谓是园中之园了。

山水、奇石、翠竹、芳草、花木是“中湖公园”的基本元素,这是静态的景观。动的是湖水中的涟漪,还有林木中的鸟叫,看着养眼,听着舒心。阴森森的林荫道,曲径通幽,空气散发着凉意。坐在游廊木椅上闭目养神,与清风和幽篁共处,享受寂静和闲适。

突发奇想,也许脚下的土地留有杜牧和李商隐的足迹;也许唐太宗、唐玄宗等在此策马舞剑,击杀惊恐的兽类。侧耳细听,那天际飘过的微风,仿佛在弹奏着似有似无的霓裳羽衣之曲。天空疾驰而过的浮云,如万马奔腾,耳畔不觉响起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颤栗……

在湖边的大石上坐下,盯着碧水发呆,任凭思绪穿越古今,纵横驰骋。突然感悟,物质的贫乏,不影响思想的丰盈,大唐的诗仙、诗圣、诗佛们,居茅庐而心系天下,留佳作而滋养后人,这是何等的心胸和情怀啊!反观区区吾辈,耿耿于一得一失,锱铢于一物一粟,焉能不累乎?

如果说少陵原是历史的浓缩,那么“中湖公园”就是古今的碰撞。今人在此踩着古人的足迹,倾听他们低吟浅唱,这是释放,更是升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灵性的,常来,获益匪浅。在此能获静,静能生慧,能得幽,幽能通神,能养性,性达则心畅,心畅则气爽,如此,则达天人合一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