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十三州:魏、蜀、吴三国各占据了哪些州郡,又各有多少人口

发布时间:2025-06-08 03:09  浏览量:1

按《后汉书》记载,东汉一共有十三个州、一百零五个郡国,分别是:

1、司隶,下辖七个郡国:河南尹、河内郡、河东郡、弘农郡、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2、豫州,下辖六个郡国:颍川郡、汝南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3、冀州,下辖九个郡国:魏郡、巨鹿郡、常山国、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清河国、赵国、渤海郡;4、兖州,下辖八个郡国:陈留郡、东郡、东平国、任城国、泰山郡、济北国、山阳郡、济阴郡;5、徐州,下辖五个郡国:东海郡、琅琊国、彭城国、广陵郡、下邳国。6、青州,下辖六个郡国:济南国、平原郡、乐安国、北海国、东莱郡、齐国。7、荆州,下辖七个郡国: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8、扬州,下辖六个郡国: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吴郡、豫章郡。9、益州,下辖十二个郡国: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牂牁郡、越雋郡、益州郡、永昌郡、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10、凉州,下辖十二个郡国: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11、并州,下辖九个郡国:上党郡、太原郡、上郡、西河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12、幽州,下辖十一个郡国:涿郡、广阳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辽东属国。13、交州,下辖七个郡国:南海郡、苍梧郡、茂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东汉末年,州刺史、州牧以剿灭黄巾军纷纷募兵,开始尾大不掉、逐步割据。

在曹丕称帝后,天下进入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吴国各占据了哪些州、哪些郡,又有多少人口?

汉承秦制,在刘邦开国之初,也是设置郡县制度。也就是说,汉朝在地方上只有郡县两级,县为基层、其上为郡,而郡则由朝廷直接管理。

秦朝统一天下后,最早设置的是三十六郡,后来征服周边后又再增设至四十个郡。郡太守的级别是二千石,等同朝中九卿,地位很高。

这个时候,郡的数量还行,皇帝和三公、九卿还是能管理的过来。

到了汉朝人口增多,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汉初几年,从高祖到景帝就将地理划分改革,增设了约四十个郡,汉武帝时开疆拓土,征服了闽越、西南等地,增设了几十个郡。这样,增加到一百多个郡,县则有一千多个,这就实在太多了,朝廷直接管理郡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而这就导致了“州”的出现。

汉朝为了高效的管理这一百多个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就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这个就是后来的“州”了,每个州委派一人去调查这个区内郡的工作情况,这个人的职务就是“刺史”。

西汉灭亡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继承这个制度,他将除了京畿之外的地方划分为十二个州,京畿之地则单独列为司隶,属司隶校尉监察。这就是著名的东汉十三州。

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当初设置刺史的时候,级别只是“六百石”,而郡太守的级别是“二千石”,另外,刺史此时对地方的管理权限范围只是皇帝授权中的检查范围,不能干预更多实际地方管理内容。也就是说,刺史只是派下来监督的人员,在地方管理上并无实权。

朝廷对地方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只是部分调查权限的岗位,话语权逐步增大,原来只是一个检查的区域,逐渐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地方行政区。

为了凸显地方最高长官的职责,到了汉成帝绥和元年,第一次将州刺史改为了“州牧”,级别为两千石。不过这个“牧”和“刺史”的名称在后来一直改来改去,最终恢复州牧是在东汉汉灵帝时期。

汉灵帝时期,帝国各地遍地黄巾军,而朝中宦官和大臣矛盾越来越剧烈,东汉朝廷已然摇摇欲坠。侍中董扶私下对刘焉说,从天象看洛阳将发生大乱,新的皇帝将在益州产生。于是,任职太常的刘焉,就请求汉灵帝恢复州牧,并自己请求到益州。

汉灵帝同意了,虽然各个州牧开始全权负责军政,以剿灭黄巾军,但也造成了后来的群雄割据。

这个刘焉到了益州后,就斩杀了汉使,关闭通往中原的道路。

但没想到的是,他和他的儿子刘璋都没能称帝,而最终在益州称帝的是后来蜀汉昭烈帝刘备。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汉纪五十一》:孝灵帝下,当灵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

太常江夏刘焉见王室多故,建议以为:“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焉内欲求交趾牧。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乃更求益州。会益州刺史郤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而耿鄙、张懿皆为盗所杀,朝廷遂从焉议,选列卿、尚书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以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东海刘虞为幽州牧。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三国时期,随着边疆区域的再度扩大,以及战事影响各国新增设的郡国,整体州郡比原东汉十三州有所增加。按《晋书》记载,三国时期到晋武帝平定天下后,相较东汉末年,一共增加了6个州,总计达19个州,分别是:

原13州:司州、兖州、豫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交州。新增6州:平州、雍州、秦州、梁州、宁州、广州。

细说一下新增6州的来历:

平州:治所在辽东襄平,东汉末年,公孙度占据该地,自称平州牧,曹操平定北方后,分出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为平州,5个郡,26个县,18100户。雍州:治所在长安,原来主要属地是凉州、司隶管辖,在汉献帝时设置雍州,管辖三辅到西域的郡国,下辖一共7个郡,39个县,99500户。秦州:治所在天水,将原雍州西部和凉州两个郡合并,下辖7个郡,24个县,32100户。梁州:治所在南郑,刘备在蜀地的时候,将益州的部分郡县分立出,在汉中设立梁州,下辖8个郡,44个县,76300户。宁州:治所在滇池,晋武帝时期认为益州疆土过大,于是分割其中部分州郡,下辖4个郡,45个县,83000户。广州:治所在番禺,是孙权黄武五年从交州部分郡中分出,晋武帝平吴后,将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并入广州,一共下辖10个郡,68个县,43120户。

三国的魏、蜀、吴各占据的州郡资源情况是这样的:

1、曹魏控制13州

三国中,曹操从兖州为根基,打败了吕布、陶谦、袁氏、马腾等军阀,逐渐统一了北方。在曹丕称帝前后,曹魏实际控制了:

司隶、荆州(部分控制)、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凉州、秦州、冀州、幽州、并州、扬州(部分控制)、雍州

从疆域范围来说,魏国实力最大,一共占据了13个州,按《晋书》记载,曹魏控制了原东汉的54个郡,新设置14个郡,一共占据了68个郡,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记载,魏国户总数约443万户。

2、孙吴控制4个州

孙吴历经三代,主要控制长江中下游,一共占据了:

荆州(部分控制)、扬州(部分控制)、交州、广州。

占据原东汉18个郡,加上孙吴新设置,总郡数约三十余个,在孙皓投降时,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记载,吴国户总数约53.3万户。

3、蜀汉控制2个州

刘备入蜀后,不久就失去了荆州,实际只占据了原东汉的益州。但是益州疆土大,管理上,分立出了部分郡县,成立了梁州。蜀汉占据了原东汉11个郡,加上新增,一共22个郡。

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记载,在刘禅投降时,蜀国户总数约28万户。

从实际占据的土地、疆域、人口资源方面看,曹魏都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而蜀汉则属于实力最弱的一方。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诸葛亮是这么分析的: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也就是说,诸葛亮很清楚,天下之大蜀汉仅占据益州一地,而且益州疲弊。可诸葛亮仍不以为防守为主,坚持数次北伐主动出击;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再度说自己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历史大势看,蜀汉无论是否北伐,结局或许都一样。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许这才是英雄所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