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历朝所设、所属行政区划

发布时间:2025-07-08 22:25  浏览量:1

秦朝时期:

置蓟县,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隅。

置渔阳县,治所在今密云区十里铺镇。

蓟县属上谷郡;渔阳县,属渔阳郡。

今北京市主要分属:

广阳郡蓟县;上谷郡沮阳县;渔阳郡渔阳县。

西汉时期:

置成侯国,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部或河北省中部。

置狐奴县,治所在今顺义区呼奴山麓。

置安乐县,治所在今顺义区西北。

置平谷县,治所在今平谷区平谷镇。

置犷平县,治所在今密云区石匣一带。

置厗奚县,治所在今密云区古北口镇内潮河西岸。

置广阳县,治所在今房山区北广阳城村。

置良乡侯国,治所在今房山区窦店镇,后改县。

置西乡侯国,治所在今房山区长沟镇。

置昌平县,治所在今昌平区东南。

置军都县,治所在今昌平区土城村。

置上兰县,治所在今延庆区张山营镇东门营村。

置居庸县,治所在今延庆区东。

置夷舆县,治所在今延庆区古城。

置利乡侯国,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部。

置阴乡县,治所在今丰台区境。

成侯国、良乡县、利乡侯国、西乡侯国属幽州涿郡;军都县、居庸县、夷舆县、昌平县、上兰县属幽州上谷郡;渔阳县、狐奴县、平谷县、安乐县、厗奚县、犷平县属幽州渔阳郡;蓟县、广阳县、阴乡县属幽州广阳国。

今北京市主要分属:

幽州广阳国蓟县、广阳县、阴乡县;幽州涿郡良乡县、利乡侯国、西乡侯国、成侯国;幽州上谷郡军都县、居庸县、夷舆县、昌平县、上兰县、沮阳县;幽州渔阳郡渔阳县、狐奴县、平谷县、安乐县、厗奚县、犷平县、路县。

新朝时期:

改涿郡为垣翰郡。

改上谷郡为朔调郡。

改渔阳郡为通路郡。

改广阳国为广有郡。

改成侯国为宜家县。

改良乡县为广阳县。

改利乡侯国为章符县。

改西乡侯国为移风县。

改夷舆县为朔调亭县。

改昌平县为长昌县。

改渔阳县为得渔县。

改狐奴县为举符县。

改厗奚县为敦德县。

改犷平县为平犷县。

改蓟县为伐戎县。

改阴乡县为阴顺县。

今北京市主要分属:

幽州广有郡伐戎县、广阳县、阴顺县;幽州垣翰郡广阳县、章符县、移风县、宜家县;幽州朔调郡军都县、居庸县、朔调亭县、长昌县、上兰县、沮阴县;幽州通路郡得渔县、举符县、平谷县、安乐县、敦德县、平犷县、通路亭县。

东汉时期:

废宜家县、章符县、移风县、朔调亭县、上兰县、阴顺县。

改敦德县为傂奚县。

其余郡县皆复旧名。

良乡县属幽州涿郡;蓟县、广阳县、昌平县、军都县属幽州广阳郡;居庸县属幽州上谷郡;渔阳县、狐奴县、平谷县、安乐县、傂奚县、犷平县属幽州渔阳郡。

今北京市主要分属:

幽州广阳郡蓟县、广阳县、昌平县、军都县;幽州涿郡良乡县;幽州上谷郡居庸县、沮阳县;幽州渔阳郡渔阳县、狐奴县、平谷县、安乐县、傂奚县、犷平县、潞县。

三国魏时期:

魏景初二年(238年):

废狐奴县。

今北京市主要分属:

魏国:

幽州燕国蓟县、广阳县、昌平县、军都县、潞县;幽州范阳郡良乡县;幽州上谷郡居庸县、沮阳县;幽州渔阳郡渔阳县、平谷县、安乐县、傂奚县、犷平县。

西晋时期:

废犷平县、傂奚县、渔阳县、平谷县。

复置狐奴县。

良乡县属幽州范阳国;蓟县、昌平县、军都县、广阳县、安乐县、狐奴县属幽州燕国;居庸县属幽州上谷郡。

今北京市主要分属:

幽州燕国蓟县、昌平县、军都县、广阳县、安乐县、狐奴县、潞县;幽州范阳郡良乡县;幽州上谷郡居庸县、沮阳县。

西晋后:

复置渔阳县、平谷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

今北京市先后分属:

后赵:

幽州燕郡蓟县、昌平县、军都县、广阳县、安乐县、狐奴县、潞县;幽州范阳郡良乡县;幽州上谷郡居庸县、沮阳县。

前燕:

前秦:

后燕:

北魏时期:

废狐奴县、昌平县。

置要阳县,治所在今密云区上镇村。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

废安乐县、平谷县。

北魏孝昌中:

废居庸县。

蓟县、广阳县、良乡县、军都县属幽州燕郡;渔阳县属幽州渔阳郡;要阳县属安州密云郡。

今北京市主要分属:

幽州燕郡蓟县、广阳县、良乡县、军都县;幽州渔阳郡渔阳县、潞县;安州密云郡要阳县。

东魏时期:

东魏元象元年(538年):

密云县侨治今密云区。

元象中:

白檀县徙治今密云区东北。

安市县寄治今密云区东北。

土垠县寄治今密云区东北。

燕乐县徙治今密云区东北。

广兴县寄治今密云区境内。

方城县寄治今密云区境内。

东魏天平中:

复置昌平县,治所在今昌平区土城村。

复置居庸县。

军都县徙治今昌平区北。

侨置平舒县,治所在今昌平区境。

蓟县、广阳县、良乡县、军都县属幽州燕郡;渔阳县属幽州渔阳郡;密云县、要阳县、白檀县属安州密云郡;广兴县、燕乐县、方城县属安州广阳郡;土垠县、安市县属安州安乐郡;昌平县属东燕州平昌郡;居庸县、平舒县属东燕州上谷郡。

今北京市主要分属:

幽州燕郡蓟县、广阳县、良乡县、军都县;幽州渔阳郡渔阳县、潞县;安州密云郡密云县、要阳县、白檀县;安州广阳郡广兴县、燕乐县、方城县;安州安乐郡土垠县、安市县;东燕州平昌郡昌平县;东燕州上谷郡居庸县、平舒县。

北齐时期:

废广阳县入蓟县。

废渔阳县入密云县。

废军都县、要阳县、白檀县、土垠县、广兴县、方城县、居庸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

废良乡县入蓟县。

北齐武平六年(575年):

复置良乡县。

今北京市主要分属:

幽州燕郡蓟县、良乡县;幽州渔阳郡潞县;安州安乐郡密云县、燕乐县、安市县;东燕州平昌郡昌平县;东燕州上谷郡平舒县;北燕州长宁郡怀戎县。

北周时期:

废安市县入密云县。

废平舒县。

今北京市主要分属:

幽州燕郡蓟县、良乡县;幽州渔阳郡潞县;玄州安乐郡密云县、燕乐县;燕州平昌郡昌平县;燕州长宁郡怀戎县。

隋朝时期: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

置檀州,治所在燕乐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

改檀州为安东郡。

蓟县、良乡县、昌平县属涿郡;燕乐县、密云县属安乐郡。

今北京市主要分属:

涿郡(幽州)蓟县、良乡县、昌平县、潞县;安乐郡(檀州)燕乐县、密云县。

唐朝时期:

潞县徙治今通州区古城村。

羁縻顺州徙治今北京城西南,属河北道幽州都督府。

置宾义县,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为顺州治,后废。

羁縻沃州治所在今大兴区东南三十里回城,属河北道幽州都督府。

置滨海县,治所在今大兴区东南三十里回城,为沃州治,后废。

置羁縻夷宾州,治所在今房山区广阳城村,属河北道幽州都督府,后废。

置来苏县,治所在今房山区广阳城村,为夷宾州治,后废。

唐武德元年(618年):

复改安东郡为檀州,徙治密云县。

武德六年(623年):

辽西县寄治今北京城西南。

唐贞观元年(627年):

改辽州置羁縻威州,治所在今房山区西北六十里,属河北道幽州都督府,后废。

置威化县,治所在今房山区西北六十里,为威州治。

武周长寿二年(693年):

燕乐县徙治今密云区燕落村。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

改良乡县为固节县。

武周神龙元年(705年):

复改固节县为良乡县。

神龙初:

羁縻瑞州寄治今房山区良乡镇广阳城村,属河北道幽州都督府,后废。

来远县寄治良乡县故广阳城,为瑞州治,后废。

羁縻师州寄治今房山区境,属河北道幽州都督府,后废。

阳师县寄治良乡县故东闾城,为师州治,后废。

羁縻带州寄治今昌平区西境,属河北道幽州都督府,后废。

孤竹县寄治昌平县清水店,为带州治,后废。

羁縻慎州寄治今房山区长沟镇东侧土城,属河北道幽州都督府,后废。

逢龙县寄治良乡县故都乡城,属慎州,后废。

羁縻黎州寄治今房山区长沟镇东侧土城,属河北道幽州都督府,后废。

新黎县寄治良乡县故都乡城,为黎州治,后废。

唐开元四年(716年):

置羁縻归顺州,治所在今顺义区,后废。

置怀柔县,治所在今顺义区,为归顺州治。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辽西县徙治今顺义区西北。

唐天宝元年(742年):

改檀州为密云郡。

改顺州为顺义郡。

析蓟县置广平县,治所在今北京市西。

天宝中:

置妫川县,治所在今延庆区,后废。

天宝三年(744年):

废广平县。

唐乾元元年(758年):

复改密云郡为檀州。

复改顺义郡为顺州。

唐至德后:

复置广平县。

唐建中二年(781年):

析蓟县置幽都县,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隅。

建中二年后:

废辽西县。

唐末:

置缙山县,治所在今延庆区。

蓟县、幽都县、潞县、良乡县、昌平县、广平县属河北道幽州;密云县、燕乐县属河北道檀州;缙山县属河北道儒州;怀柔县属河北道幽州都督府羁縻归顺州。

五代十国时期:

废广平县、燕乐县。

析蓟县置玉河县,治所在今门头沟区城子村。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

刘守光称帝,国号“大燕”,定都幽州。

后唐时期:

潞县徙治今通州区。

昌平县徙治今昌平区旧县村。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

良乡县徙治今房山区良乡镇。

今北京市先后属:

燕国、后唐、后晋。

北宋时期:

北宋初:

宋、辽战于高梁河,宋军大败,燕云十六州属辽。

辽国时期:

顺州徙治怀柔县。

改蓟县为蓟北县。

置漷阴县,治所在今通州区漷县镇。

置行唐县,治所在今密云区东北。

辽开泰元年(1012年):

改幽都县为宛平县。

改蓟北县为析津县。

析津县、宛平县、昌平县、良乡县、潞县、玉河县、漷阴县属南京道析津府;怀柔县属南京道析津府顺州;密云县、行唐县属南京道析津府檀州;缙山县属西京道奉圣州儒州。

辽末:

废玉河县。

金国时期:

废行唐县。

废檀州,后复置。

金天德三年(1151年):

置通州,治所在潞县。

金贞元元年(1153年):

迁都于析津府,建号中都,改析津府为大兴府。

贞元二年(1154年):

改析津县为大兴县。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

置平峪县,治所在今平谷区。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

置万宁县,治所在今房山区城关街道。

金明昌二年(1191年):

改万宁县为奉先县。

明昌六年(1195年):

改怀柔县为温阳县。

大兴县、宛平县、漷阴县、昌平县、良乡县属中都路大兴府;奉先县属中都路涿州;潞县属中都路通州;平峪县属中都路蓟州;温阳县、密云县属中都路顺州;缙山县属西京路德兴府。

元朝时期:

废温阳县入顺州。

废密云县入檀州。

大兴县、宛平县徙治大都城内。

元至元二年(1268年):

废平峪县。

至元三年(1266年):

废缙山县。

至元五年(1268年):

复置缙山县。

至元十三年(1276年):

升漷阴县置漷州。

复置平峪县,更名为平谷县。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改奉先县为房山县。

元延祐三年(1316年):

升缙山县置龙庆州。

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昌平县、漷州、顺州、檀州、龙庆州属中书省大都路;房山县属中书省大都路涿州;潞县属中书省大都路通州;平谷县属中书省大都路蓟州。

明朝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

改顺州置顺义县,治所在今顺义区。

改檀州置密云县,治所在今密云区。

废潞县入通州。

析昌平县、密云县复置怀柔县。

洪武三年(1370年):

废龙庆州。

洪武十年(1377年):

废平谷县。

洪武十三年(1380年):

复置平谷县。

洪武十四年(1381年):

降漷州置漷县,治所在今通州区漷县镇。

明永乐元年(1403年):

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建号北京,是为“行在”。

永乐十二年(1414年):

复置龙庆州,更名为隆庆州。

置永宁县,治所在今延庆区永宁镇。

永乐十九年(1421年):

迁都北京,改北京为京师。

明仁宗、明英宗的部分时期:

降顺天府为行在,复应天府为京师,后仍以顺天府为京师。

明景泰三年(1452年):

昌平县徙治今昌平区。

明正德元年(1506年):

升昌平县置昌平州,寻复为昌平县。

正德八年(1513年):

复升昌平县置昌平州。

明隆庆元年(1567年):

改隆庆州为延庆州。

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属京师顺天府;漷县属京师顺天府通州;房山县属京师顺天府涿州;顺义县、怀柔县、密云县属京师顺天府昌平州;平谷县属京师顺天府蓟州;永宁县属京师延庆州。

清朝时期: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废漷县入通州。

废永宁县。

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顺义县、密云县、怀柔县、房山县、平谷县、通州、昌平州属直隶省顺天府;延庆州属直隶省宣化府。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

中华民国定都南京,旋迁都北京。

民国二年(1913年):

宛平县徙治芦沟桥。

改通州置通县。

改延庆州置延庆县。

改昌平州置昌平县。

大兴县、宛平县、通县、顺义县、良乡县、房山县、昌平县、平谷县、密云县、怀柔县属直隶省顺天府;延庆县属直隶省口北道。

民国三年(1914年):

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隶北洋政府。

延庆县改属京兆地方。

宛平县还治北京城。

民国十七年(1928年):

北伐战争后,迁都南京,撤京兆地方,设北平特别市,属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

宛平县徙治芦沟桥东宛平城。

大兴县徙治今大兴区。

大兴县、宛平县、通县、顺义县、良乡县、房山县、昌平县、平谷县、密云县、怀柔县属河北省;延庆县属察哈尔省。

民国十九年(1930年):

降北平特别市为河北省辖北平市,寻复升为院辖北平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北平市为北京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抗战胜利,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市,更名为北平市。

新中国时期:

1949年:

北平市和平解放,在原国民党时期20个区的基础上临时划定为32个区,寻又将32个区合并为26个区,后又调整为20个区。

9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定都北平市,改北平市为北京市,为中央直辖市。

大兴县、通县、宛平县、顺义县、良乡县、房山县、昌平县、平谷县、密云县、怀柔县属河北省通县专区;延庆县属察哈尔省察南专区。

1950年:

北京市20个区调整为16个区。

1952年:

延庆县改属河北省张家口专区;宛平县改属北京市;改第一区为东单区;改第二区为西单区;改第三区为东四区;改第四区为西四区;改第六区为前门区;改第七区为崇文区;改第八区为宣武区;改第十区为东郊区;改第十一区为南苑区;改第十二区为丰台区;改第十三区为海淀区;改第十五区为石景山区;改第十六区为门头沟区;第五区并入东单区、西单区、东四区、西四区;第九区并入崇文区、宣武区;第十四区并入西四区、东郊区、海淀区;析宛平县、石景山区、房山县、良乡县部分地区并入门头沟区,改设京西矿区;宛平县并入海淀区。

1953年:

改通县通州镇置通州市,属河北省通县专区。

1956年:

昌平县改属北京市,改设昌平区。

1958年:

大兴县、顺义县、通县、良乡县、房山县、平谷县、密云县、怀柔县、延庆县、通州市改属北京市;平谷县改属河北省唐山专区;密云县、怀柔县改属河北省承德专区;改大兴县为大兴区;改顺义县为顺义区;通县、通州市合并为通州区;良乡县、房山县合并为周口店区;改东郊区为朝阳区;改京西矿区为门头沟区;西单区、西四区合并为西城区;东单区、东四区合并为东城区;前门区并入崇文区、宣武区;南苑区并入朝阳区、丰台区、大兴区;石景山区并入丰台区、海淀区、门头沟区;平谷县、密云县、怀柔县改属北京市。

1960年:

改昌平区为昌平县;改通州区为通县;改顺义区为顺义县;改大兴区为大兴县;改周口店区为房山县。

1963年:

析丰台区、海淀区、门头沟区设石景山办事处。

1967年:

改石景山办事处设石景山区。

1981年:

设燕山区。

1987年:

燕山区并入房山区。

1997年:

改通县为通州区。

房山区徙治今房山区。

1998年:

改顺义县为顺义区。

1999年:

改昌平县为昌平区。

2001年:

改大兴县为大兴区。

2002年:

改怀柔县为怀柔区。

改平谷县为平谷区。

2010年:

崇文区并入东城区。

宣武区并入西城区。

2015年:

改密云县为密云区。

改延庆县为延庆区。

北京市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顺义区、通州区、大兴区、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

北京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改北平为北京,喻示新的开始。

北京之名始于明朝,明初,定都南京。

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建号北京。

东城区:

1958年6月,东单区、东四区合并为东城区,因位于内城东部而得名。

西城区:

1958年5月,西单区、西四区合并为西城区,因位于内城西部而得名。

朝阳区:

1958年5月,东郊区更名为朝阳区,因位于朝阳门外而得名。

丰台区:

1952年,撤销宛平县,设丰台区,因政府驻地丰台镇而得名。

石景山区:

1952年8月27日,改第十五区为石景山区,因境内石景山而得名。

海淀区:

1952年8月27日,改第十三区为海淀区,因政府驻地海淀镇而得名。

顺义区:

1998年12月,改顺义县为顺义区。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顺州置顺义县。

唐建中年间,置顺州,取归顺之义。

通州区:

1997年4月,改通县为通州区。

民国二年(1913年),改通州置通县。

金天德三年(1151年),置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

大兴区:

2001年1月9日,改大兴县为大兴区。

金贞元二年(1154年),改析津县置大兴县。

房山区:

1987年,燕山区、房山县合并为房山区。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奉先县置房山县,因境内大房山而得名。

门头沟区:

1958年5月,改京西矿区为门头沟区,因圈门前之沟谷得名。

昌平区:

1999年9月16日,改昌平县为昌平区。

西汉时期,始置昌平县。

平谷区:

2002年4月,改平谷县为平谷区。

西汉时期,始置平谷县,因四周皆山,中则平地而得名。

密云区:

2015年11月,改密云县为密云区。

北魏时期,始置密云县,因境内密云山而得名。

怀柔区:

2002年4月16日,改怀柔县为怀柔区。

明洪武元年(1368年),析密云县、昌平县置怀柔县,取招抚之义。

延庆区:

2015年11月,改延庆县为延庆区。

民国二年(1913年),改延庆州为延庆县。

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避隆庆年号,改隆庆州置延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