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菜根谭》三二九、勿待兴尽,适可而止
发布时间:2025-07-06 16:00 浏览量:1
重读《菜根谭》三二九、勿待兴尽,适可而止
01、原文
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02、译文
当歌舞盛宴达到最高潮时,就自行整理衣衫毫不留恋地离开,那些胸怀旷达的人能在这种紧要处猛回头,着实令人羡慕;夜阑人静仍忙着应酬的人,那些目光如豆者已经坠入无边痛苦中而不自觉,说来真是可笑 。
03、注释
笙:簧管乐器,属‘八音’之匏类。其雏形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以瓠(葫芦)为笙斗,内置十三根竹制笙管,每管底端嵌铜簧,呈放射状插于瓠中,通过吹嘴向斗内吹气,激发簧片与管内空气柱共振发声。汉以后,笙斗渐改用木、铜等材质,管数增至十七至十九簧,明清以降更衍生出二十一管等形制。
拂衣长往:拂,振的意思,人欲起行,必先振衣,拂衣长往有毫不留恋的意味。
撒手悬崖:撒手即放手,有毫不顾虑的意味,悬崖指削高的山崖犹如悬挂于空际,形容险境。
更漏已残:古代计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漏是古代用来计时的仪器,更漏已残是形容夜已深沉。
夜行不止:夜行当劳作奔波解,夜行不止是说应酬繁忙。
苦海:据《法华经·寿量品》说:“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
04、评语
常言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方能享受到其中真正乐趣。反之若酒喝到烂醉如泥,非但不是享乐,反而是受罪,故而孔子说“唯酒无量,不及乱”,意即喝酒虽不必有定量,但以不喝醉为原则。白居易《长恨歌》中有“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两句,描写唐明皇在笙歌正浓时,未做到自动起身拂衣而去,才招来“安史之乱”的历史悲剧,使大唐帝国基业险些葬送于胡人之手,因此《长恨歌》后续几句为:“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当年与杨贵妃并坐欣赏狂歌艳舞的唐玄宗,以帝王之尊竟挽救不了爱妃命运,还被愤怒的禁卫军逼至马嵬坡下,白居易接着写道:“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由此可见,人在得意时,最好培养适可而止、急流勇退的自制工夫,否则一旦“沉身苦海”,便噬脐莫及 。
适可而止,本质是对“度”的精准把握,更是一种对人生格局的高阶经营智慧。古往今来,因不懂止而倾覆者数不胜数:春秋时吴王夫差,胜越后沉迷享乐、穷兵黩武,未及时止戈,终被勾践翻盘,身死国灭;秦末项羽,鸿门宴上优柔寡断未除刘邦,霸业巅峰不知收敛锋芒,最后落得乌江自刎。而懂得适时止步者,如张良,助刘邦定天下后,不恋权位,从“帝者师”隐为“尘世客”,得以安享天年,留名青史。这启示我们,人生如行舟。为人满则溢、骄则倾,无论身处顺境逆境,守好“止”的分寸,才能在潮起潮落间,稳住行稳致远的航向,让生命既绽放光芒,又不失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