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结束,比分班考更重要的初高衔接怎么做:这3个建议没想到
发布时间:2025-07-06 17:22 浏览量:1
中考结束后,初高衔接怎么做?
阳光、沙滩、海浪……中考结束后,你想象中的惬意和自由,来了吗?
哪有啊!
当你在抱怨的时候,重高的孩子已经早早跨入分班考的行列,提前锁定登上人生大邮轮的船票。
分班考,实际上是继中考之后,看似波澜不大实则暗藏玄机的“大考”。
第一,从考试的目的看,高中学校通过这次考试过滤掉中考的“水分”。
什么意思?
在高中老师的眼里,中考拼的是努力,高考拼的是“天赋+努力”,因此中考成绩还不足以证明你在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质方面的优势。
第二,分班考是要把具备冲刺特控线或者说重点大学能力的同学,在进校前期就筛选出来,重点培养。
可想而知,分班考之后能进“实验班”、“火箭班”的同学,他们的老师配备、学习资料和学习强度的安排,都会与普通班或者说平行班,拉开很大的差距。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重点班的同学能在最大程度上进入好大学。
你看,这是不是“提前锁定登上人生大邮轮的船票”?
这样说,是不是咱们普通班的孩子就完全没机会,然后就可以躺平呢?当然不是。因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自主学习。
什么是自主学习?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有很多网上的博主,会告诉你高中学习全靠自学,没必要参加初高衔接的辅导课程。
咱必须得想清楚一点,自主学习不等于你硬着头皮孤立学习。如果把自主学习理解成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显然是非常狭隘的!
在我看来,自主学习,是你冷静面对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然后根据自己高中三年的学习目标,制定一套帮助自己最大限度提升的计划,并将它落实到行动上,最终取得成果。
这套计划,可以包含你主动选择自己认可的老师或者机构,在他们的帮助下,尽快取得成效。
老师和一切学习资源,是你的“工具”和拐杖。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大众口头所说的“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也是这个意思,在你的高中学习阶段有一位值得信赖的老师,为你指点一二,有时会胜过自己埋头苦干一整年。
我的小学成绩并不理想,经常掉出前三,学习完全靠感觉。
到了初三那年,我的一位伯伯经常跟我提起“学习规律”四个字,当时我虽然一知半解,但它启发我不能只专注知识的积累,要善于总结学习规律。
伯伯的一句话,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因此,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者参加一些机构的学习,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
只要在你的主动选择和支配下就可以,一切都“为我所用”,帮你进步,就对了。
01 初高衔接的重点是语数英
语数英,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浙江娃还得加上技术,看起来都很重要,都得学。
贪多必失,暑假就那么点时间,咱得抓重点。
什么是重点?高考必考,无论你选什么科,无论你喜欢不喜欢,语数外每门150分。
这三门能拿到115以上,意味着你过特控线的基本保障就有了。
退一万步讲,这个暑假,你能把语数外任一门学到有所突破都很值了!
例如,英语3600个单词,你能背下来,就是一件丰功伟绩;
高考议论文的“创见”和多层论证结构能大致搞清楚,写得大差不离,也算是卓有成效。
不要放手不管,也不要贪多求全。这两种极端都要不得。
02 难度上可以直接对接高考,不走弯路
高一高二高三,前两年的学习内容占到高考内容的百分之八九十。因此高一就是高三,在难度上可以直接对接高考,减少走弯路的时间。
这里以高考作文举例,简单说一下什么叫直接对接高考。
暑期带练的同学,直接采用真题。
新高一的同学,刚开始写,可能是这样的:
开头——写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聚焦到核心关键词(比如民族脊梁、家国情怀)
中间——采用并列结构,从古代、现代、当代,或者文人、官员、科学家等不同身份的人群,举例论述什么是家国情怀
结尾——站在青年角度,抒发感情,表明自己愿为家国贡献微薄之力的热枕和态度
很显然,这样的思路和结构,是非常典型的初中议论文写法。一看,就给人感觉观点不够深刻,论述过程也比较平庸,缺乏层次。
上难度!主要有两点:
(1)改变议论文的结构
(2)提出相对有新意的观点
比如,我们可以作出如下修改:
(家国情怀源于地缘关系(肯定)——历史进程,有无弊端?(否定)有(思辨):地方割据;分裂——(转折)但是,仁人志士反对分裂——爱国情怀(民族脊梁)
这家国之魂,首先源于我们与脚下那不可分割的土地之间的血脉脐带。人类学家称民族为“想象的共同体” ,这想象植根于黄河长江奔流的乳汁,中原沃野起伏的稻浪(麦浪)。祖先于此繁衍生息,地缘的纽带逐渐成为了文明的命脉,正如《礼记》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地理即我们的命运,我们由此获得最初的共同身份与归属感,爱国之情与民族脊梁便有扎实的基础,便如草木依恋大地一般疯狂生长。
纵观历史长卷,多少地方豪强凭借地势天险割据,裂土称王?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惊变,藩镇割据的遍地烽烟,乃至近代的军阀混战,都会带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景象,百姓们将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深重苦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族就此分裂,家国就此消亡,恰恰相反:我们的仁人志士,因为共同体的纽带松动,愤然觉醒,奋力疾呼,奋起反抗,爱国情怀高涨,民族脊梁得到锤炼,实乃存续之必须。
两相对比,你会发现:
修改后的文段,援引人类学观点,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给予“家国情怀”以全新的阐释,在多层次的论证过程中展现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认识,从而让阅卷老师有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03 关键在于建构高中学习的思维模式
结合上文内容,你或许已经发现,高中学习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式。
从“老师和家长要求你学,安排你学”,到现在你主动学努力学,只是个表面现象。
深层次的改变是什么?
是你整个思维模式的转变。
以我个人的经验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1)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从单一变成多维
世界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有多个维度、多个层次、多种可能性。
这需要你学会多多切换角度去看待。
就像写议论文,你看待一个问题一种现象,既要正面,又要反面;既要看到优势,又要看到弊端;
既要有因果逻辑,又要有假设逻辑、对比逻辑;既要有“现象-原因”思维,又要有“本质-变化”思维。
总之,世界是复杂的,你的思维也要与之对应。
(2)(2)学科专业思维
为什么有很多同学总是抱怨,“我现代文都能看懂,做阅读理解题也都有自己的答案,可是老扣分,咋回事?”
那是因为咱同学大多数却缺乏学科专业思维。
你用自己的大白话回答问题,阅卷老师用专业眼光,根据采分点的专业术语打分,这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写不清”。
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科学习,你要学会逐步建立起学科专业体系和专属思维。
语文,你要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古诗词鉴赏理论、现当代小说流派知识和理论……地理、历史、物理等学科,都是一样的道理。
一个学科,就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有它独特的话语体系,你不掌握就无法与这个领域的阅卷老师对话。
(3)迭代思维
什么意思?
简单说,就是无论学哪一门学科,你都要学会原有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规律,让自己不断升级。
有的同学,三年原地踏步;有的同学,三年步步高升。
本质差距,就在于你是否拥有迭代思维,让自己在“学习—总结—学习”的循环中,螺旋上升。
具体到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不同方法。比如画思维导图,记课堂笔记,做错题本……每一种方法都可以不断更新升级,而不是三年一个样。
目标是,让自己的学习更高效更有掌控感。
初高衔接,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这三年,将会是你最辛苦也最充实的三年。
愿您带着一身阳光走进高中的校园!
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愿你手捧名校录取通知书走出校园,走向心仪的高等学府!
你是自己命运之舟的掌舵人,劈波斩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