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盛唐的掘墓人,口蜜腹剑李林甫,一己之力使唐朝由盛转衰!

发布时间:2025-10-10 17:05  浏览量:2

文|青史闲读

编辑|青史闲读

——【前言】——

行走在公元734年的大唐长安街头,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盛世气象”。

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东市西市之内,胡商辐辏云集,琳琅货物相映成趣;大明宫的朱墙之内,丝竹之音袅袅飘出,婉转悠扬。

就在这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盛景中,一位个子不高,言辞温雅的宗室官员,正于无声处步步逼近大唐权力的核心。

而他,正是那位被后世史书盖棺定论,烙下“口有蜜,腹有剑”千古恶名的李林甫

说来也巧,那时的唐玄宗李隆基,正从励精图治的明君,慢慢变成了追求安逸的“太平天子”。

就像我们现在常说的“由俭入奢易”,这位曾经开创开元盛世的皇帝,也开始厌倦了日日操劳的政务生活。

李林甫,正好在这一微妙的时刻,精准地出现在了玄宗的视线之中。

倘若将李林甫的升迁历程比作一物,那就像是一盘精心布局的棋局。

玄宗晚年,就像个疲惫的当家人,不想再听逆耳忠言,只想要个能帮他打理一切的“管家”,李林甫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轻轻一跃,就跳上了这个位置。

这位不走科举正途的官员,反倒对官场的那套潜规则门儿清。

他取代以刚直著称的张九龄后,很快就搭建起一套高效的行政体系。

但我们必须看清,这套看似精密的体系,核心并非为了治国安邦、造福天下,而是全然服务于他个人绝对权力的稳固与垄断。

李林甫深谙“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他的舅父姜皎是玄宗的亲信,他又和宦官集团打得火热,特别是与高力士结成了利益同盟,这些关系就像是一架架梯子,让他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若要论“笑里藏刀”的权术高手,李林甫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人物。

其中有一段轶事,最能鲜活地诠释他的为人:当时同为宰相的李适之性子直爽,李林甫表面和他推心置腹,在一次闲谈中“掏心窝子”地说:“华山发现金矿了,要是开采出来,国库就充裕了,皇上还不知道这事呢

李适之信以为真,赶忙上奏,却不知已落入李林甫精心布下的陷阱。

当玄宗征询李林甫意见时,他轻描淡写地说:“这事我早就知道,可华山是陛下的本命山,王气所在,开采怕是不合适。”

这一招“借刀杀人”使得妙啊!玄宗顿时觉得李适之做事欠考虑,反而认定李林甫是忠心耿耿、值得托付之人。

而他对付太子李亨势力的策略,更显高明:始终不与太子本人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通过构陷太子身边的支持者来达到目的。

这就像砍树先断其根,既达到了目的,又避免了与皇权的正面冲突。

李林甫深谙“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只不过他防的是朝中百官之口。

他公然威胁谏官们说:“如今圣明天子在位,大家顺从都来不及,何必多嘴!你们没见过仪仗队的马吗?吃着三品粮料,但只要嘶叫一声就会被换掉,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这番露骨的警告立竿见影,补阙杜琎不信这个邪,非要上书言事,结果第二天就被贬为下邳令。

自此,朝堂之上鸦雀无声,言官们都变成了不敢嘶鸣的“立仗马”。

从此,玄宗的信息来源被牢牢掌控,入耳之声皆由李林甫一手安排。

这与今日所言的“信息茧房”如出一辙,硬生生将一位君主困在由谎言编织的“太平盛世”幻梦之中。

在堵住言路的同时,李林甫还把法律变成了清除异己的利器,他重用吉温、罗希奭等酷吏,编织了一张令人闻风丧胆的“罗钳吉网”。

这张法网最可怕的一次收网,是针对太子势力的清洗。

李林甫一手策划“韦坚案”与“杜有邻案”,用牵强附会的“谋逆”罪名,把可能与太子结盟的官员一网打尽。

这场官场浩劫的残酷,时隔千年再读,仍让人脊背发凉——它的余波之猛,甚至迫使玄宗在短短一日中,对三个亲生儿子痛下赐死之令。

这场腥风血雨落幕之后,朝中大臣无不噤若寒蝉,自此,朝堂之上再难寻真心忧国忧民之人,满朝文武皆深陷于身家性命的惶恐之中,只求自保,盛唐那种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就这样被恐惧和猜忌所取代。

不过,要是把李林甫简单看作只会玩弄权术的奸臣,那也不全对。

这就好比评价一个人不能非黑即白,不可否认,李林甫有着其独特的过人之处。

在行政领域,他更是尽显卓越才能:他主导的漕运改革,直接为长安的物资供应筑起了一道坚实屏障;

修订律令,完善行政流程,推行《长行旨》,财政审批流程得以精简。

这些亮眼的政绩,恰恰成了他独揽大权的绝佳掩护,让玄宗深信,在李林甫的治理下,朝廷正朝着高效有序的方向运转。

可惜啊,在这架精密的行政机器内部,忠诚与正直早已被恐惧与顺从所取代。

李林甫还主持编纂了《开元新格》,这些成就让他赢得了“贤相”的美誉,但在光鲜亮丽的政绩背后,盛唐的根基正在被慢慢蛀空。

李林甫为官生涯中最具讽刺意味的一笔,莫过于他对节度使制度的改革。

这步看似精妙的布局,既体现了他的长远算计,却也暴露了足以致命的短视,最终成为引燃乱世、颠覆大唐的关键导火索。

当时,边镇节度使战功赫赫,很有可能“入朝为相”,这对李林甫的权位构成了威胁。

于是他向玄宗进言:“文臣为将,总是贪生怕死,不如任用寒门出身的胡人,胡人勇猛善战,寒族在朝中无党无派,用起来更放心。”

这番话表面冠冕堂皇,实则暗藏玄机:胡人将领文化程度低,没资格入主中枢;寒族出身在朝中没有根基,如此一来,既杜绝了边将入朝分权的可能,又能巩固边防。

这套理论很快落地生根,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一批胡人将领被破格提拔,其中安禄山更是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的兵力甚至超过了中央禁军。

这就像是在自己床边养了一只猛虎,看似驯服,实则危险。

李林甫安禄山既利诱又威慑,玩得一手好平衡。

每次安禄山入朝,李林甫总能不经意间点出他的一些私密事,让这个权倾一方的胡将“惶惧异常,即便在寒冬腊月,也能被(李林甫的手段)吓得汗流浃背。”

这般精准到骨子里的心理操控,让安禄山对李林甫既怀深惧,又心存敬畏,终其(李林甫)一生,自始至终不敢越雷池半步。

表面看来,这套制度完美实现了李林甫的初衷——巩固了自己的相位。

边将不再构成竞争威胁,表面上看,中央政权固若金汤,仿佛再无撼动之虞。

但这套被奉为圭臬的权力平衡策略,实则早已悄然埋下两颗足以颠覆全局的定时炸弹:

一,造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边境精兵强将云集,而中央武备日益松弛;

二,切断了边将与中央的情感纽带,将领们的效忠对象已然错位,只知有李林甫这位恩主,不知天下尚有朝廷。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这套制度彻底扭转了大唐权力运行的固有逻辑,个人的权力地位稳固压倒了一切国家利益。

李林甫用“口蜜腹剑”的方式对待同僚时,整个官僚体系都学会了虚伪与自保;

当他用胡将制衡潜在政敌时,军事忠诚已被功利计算所取代。

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在权力的巅峰病逝,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都保持着无可撼动的权相地位,但他精心构建的权力大厦,早已千疮百孔。

李林甫死后不久,他苦心经营的权力体系便土崩瓦解。

继任者杨国忠急于清算,竟怂恿玄宗下令劈开其棺椁,剥夺陪葬品。

这位生前权倾朝野的宰相,死后落得如此下场,正应了那句老话:“树倒猢狲散”。

这与他亲手埋葬的那个盛世何其相似——表面繁华依旧,内里早已腐朽不堪。

更讽刺的是,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而设计的胡人节度使制度,在他死后迅速失控。

失去制衡的安禄山,仅用三年时间就举兵反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了长安城里的霓裳羽衣曲。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不仅摧毁了盛世的繁华,更是开启了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回首这段历史,李林甫的“口蜜腹剑”已不仅是个人的道德标签,更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权力体系如何从内部腐化的全过程。

它告诉我们:当忠诚被猜忌取代,当直言被谄媚淹没,当制衡被专权摧毁,再辉煌的文明也难逃衰落的命运。

李林甫的故事,历经千年依然发人深省,它提醒我们,权力的腐蚀性从来不会因时代而改变,当权术取代正道,当私利压倒公益,再强大的帝国也会在内部腐化中崩塌。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大唐的由盛转衰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畅通的言路、透明的决策、有效的监督。

而这些,正是李林甫专权时期被系统性摧毁的东西,历史的深刻教训,值得每个时代的人深思和记取。

今天,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时,不妨多一些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遇到类似“口蜜腹剑”的人和事?我们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甜言蜜语所迷惑?这些思考,或许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全文完)

——青史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