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有人给隋炀帝翻案?只因他是一个对抗资本巨头的打工人!

发布时间:2025-10-09 08:40  浏览量:2

文/胡铁瓜

说起隋炀帝杨广,他基本上一直被网友给排在网庙十哲前三,不少自以为有文化的“砖家教兽”看到这种情况颇有些气急败坏,痛斥给隋炀帝杨广洗白的网友没有文化,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历史知识都是从地摊上看来的!可是这种歇斯底里的叫嚣却起不到任何作用,网友们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隋炀帝并非史书上所说的暴君,而是一位失败了的打工者!

那一个把隋朝折腾垮的皇帝,凭什么能收获这么多现代网友的同情?答案其实很简单:杨广一生都在做一件事——跟世家门阀死磕。而这种门阀势力,恰恰是中国历史上底层百姓最痛恨的存在。他们垄断资源、操控朝政、压榨民生,就像附在国家身上的吸血虫。杨广的反抗或许操之过急,最终落得国破身亡的下场,但他撞开的那道裂缝,却让后世看到了打破垄断的可能。

要理解隋炀帝的困境,得先明白他面对的是怎样的对手。当时的中国,经过数百年的分裂与战乱,形成了以关陇集团为核心,山东士族、江南士族为两翼的门阀体系。这些家族互相通婚,垄断官职,掌控资源,其势力甚至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面对这些根深蒂固的势力,选择了相对温和的合作方式。他明白,要想稳定统治,就必须取得这些门阀的支持。这种妥协固然换来了暂时的和平,却也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杨广登基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局面:表面上皇权至高无上,实际上却要处处受制于门阀势力。对于一个心高气傲的皇帝来说,这种束缚无疑是不可接受的。

说起隋唐时期的门阀世家,就必须要提到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政治军事集团——关陇集团。这个由陈寅恪先生命名的势力,堪称贯穿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的“权力操盘手”。

关陇集团的底子是北魏的六镇武将,后来吸收了关中和陇山地区的鲜卑贵族与汉族豪强,形成了一个“胡汉杂糅”的军事政治联盟。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是他们的武力基础,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层层把控兵权;而相互联姻则让他们结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关系网——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北周明帝、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的父亲,硬是把三朝皇权都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到了隋朝,关陇集团已经成了“国中之国”。他们的产业盘根错节,手里的财富比国库还多,所谓“富可敌国”说的就是这群人。朝堂上,从尚书到刺史的关键职位几乎被他们垄断;地方上,他们占有大量土地,控制着无数佃农,甚至拥有私兵“部曲”。隋文帝杨坚自己就是靠关陇集团的支持才篡夺北周政权的,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也只能选择妥协——只要你们不造反,朝廷就默认你们的特权。

除了关陇集团,江南士族和山东士族也不是善茬。江南的王、谢等家族从东晋起就掌控地方经济,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姓则垄断了北方的文化话语权。这些门阀相互勾结,形成了一套“阶层固化”的闭环:官位靠世袭,财富靠兼并,普通人再怎么努力也爬不上去。这种场景,是不是让现代人格外熟悉?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把杨广对抗门阀,比作打工人对抗资本巨头。

大业元年,刚刚即位不久的杨广,迫不及待地推出了一项影响中国千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这一招直指门阀的命门。在此之前,做官靠的是家世和推荐,寒门子弟几乎没有出头之日。科举制度的出现,理论上给了所有人公平竞争的机会。

门阀们立刻看穿了这位年轻皇帝的心思。他们表面上配合科举,暗地里却阳奉阴违!他们垄断教育资源,让自家子弟从小饱读诗书,而寒门子弟却连书都买不起,根本没机会应试!就算有寒门子弟考上了,门阀把持的吏部也会找各种理由打压,不让他们真正掌权。结果就是,杨广这第一次对门阀的反击看似热闹,实则却没伤到门阀的根本——科举制成了“面子工程”,朝堂还是门阀的天下。

虽然在与门阀的第一次交锋中杨广并没能占到便宜,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科举制没能撼动门阀,杨广很快就想出了更狠的招数——对外扩张,确切地说,是征伐高句丽。这招表面看是为了开疆拓土,实则是一场针对门阀的“阳谋”。

当时的门阀手里都握着私兵,这些武装既是他们维护特权的底气,也是威胁皇权的隐患。杨广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这些门阀私兵跟着朝廷出征,打赢了能扩大疆域,打输了正好消耗他们的兵力,可谓“一石二鸟”。尤其是高句丽,当时已经是东北的强国,实力不容小觑,要打这样的仗,门阀必须动用真正的家底。

可门阀早就把杨广的心思摸得透透的。他们知道这是杨广在借刀杀人,所以打起仗来故意出工不出力。朝廷的正规军在前线拼命,门阀的私兵却消极避战,甚至故意拖后腿。第一次征伐高句丽时,隋朝出动了一百多万人,结果回来的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损失的都是朝廷直属兵力,门阀私兵却没怎么受损。

结果这场战争也成了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巨额的军费开支压得朝廷喘不过气,战死士兵的家属怨声载道。但杨广没回头,他觉得只要坚持下去,总能消耗掉门阀的实力。为了把粮草、军械更快地运到前线,他又启动了一个更大的工程——修大运河。

提起大运河,人们总会联想到隋炀帝下江南游玩的奢华场面。然而,这条贯穿南北的水道,其战略意义远非供皇帝游玩那么简单。

隋朝定都长安,可是当时华夏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如何将南方的粮食和物资快速运往北方,特别是供应边境军队,成为关系帝国存亡的大事。陆路运输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开辟一条贯通南北的水道势在必行。

这条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全长2700多公里,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可在当时,它却成了压垮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广修大运河的初衷很务实:解决军需运输问题,同时打通南北经济通道,减少对北方门阀控制区的物资依赖。但这个好想法,却被门阀当成了压榨百姓、中饱私囊的工具。

负责修运河的官员几乎全是门阀子弟,他们借着工程名义,疯狂向百姓摊派徭役和赋税。按照规定,修运河的民夫每天能领两升米,可到了实际发放时,被层层克扣后只剩半升,甚至根本没有。民夫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吃不饱穿不暖,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有史料记载,仅修通济渠一段,就征用了百万民夫,最后活下来的还不到三成。

而门阀把所有黑锅都扣在了杨广头上。他们故意夸大工程的“劳民伤财”,却绝口不提自己贪污了多少工程款;他们煽动百姓的不满情绪,却从不说是自己在背后搞鬼。老百姓不懂什么关陇集团,也不懂什么权力斗争,他们只知道:是皇帝要修运河,是皇帝要打仗,是皇帝让他们没了活路。

怨气就这么一点点积累。大业七年,山东率先爆发起义——这里是门阀势力相对薄弱的地方,也是受徭役压榨最严重的地方。孟海公、徐元朗等反王纷纷揭竿而起,很快就形成了“十八路反王”的燎原之势。杨广派军镇压,可军队里的门阀将领还是老样子,出工不出力,甚至暗中资助叛军。

有意思的是,这条耗尽民力的大运河,在唐朝却成了维系帝国命脉的黄金水道。杜甫诗中“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后,唐朝正是依靠运河输送的江南财富,才得以又延续了一百五十年的国祚。

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杨广被缢杀,隋朝灭亡。从表面看,他的反抗彻底失败了,自己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杨广当年撞开的那道裂缝,已经让光照了进来。

唐朝建立后,李渊和李世民也面临着关陇集团的威胁。但他们比杨广幸运,因为杨广已经替他们试过了所有办法,也消耗了门阀的部分实力。李世民聪明地接过了杨广的“遗产”,把科举制发扬光大。他扩大科举录取规模,首创“殿试”,还规定“寒门子弟优先录用”,一步步瓦解了门阀对仕途的垄断。到了武则天时期,更是通过科举大量提拔寒门官员,彻底打垮了关陇集团的残余势力。

大运河的价值也在唐朝彻底显现。江南的粮食通过运河源源不断运到北方,长安、洛阳的粮仓常年充盈——唐玄宗时期,每年经运河运到长安的粮食就有几百万石,这才支撑起了“开元盛世”的繁华。唐朝的商人沿着运河做生意,南北文化借着运河交融,甚至外国使节也通过运河直达长安。皮日休后来写诗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共禹论功不较多”,算是给了杨广一个迟到的公道。

更关键的是,唐朝征伐高句丽时,也受益于杨广当年的铺垫。杨广三征高句丽虽然没打赢,却极大削弱了对方的国力,为后来李治灭亡高句丽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唐朝能成为世界之巅,杨广同样是功不可没。

所以说这个被史书批判的一无是处的所谓暴君只不过一个反抗资本巨头失败了的打工人,他身上有很多非议,也有很多无法洗白的缺陷,但是他需要一个公正的历史评价,因为是他让光照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