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铲除了祸害我国千年的“毒瘤”,是误打误撞还是早有预谋?

发布时间:2025-09-07 08:51  浏览量:3

九月的风才刚刚拂过原野,城里的菊花就开得泼天灿烂。你能想象吗?那时候的长安,满城黄金甲,香气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唐末年间,就是传说里那个“风雨欲来”的天下,有个名字格外夺目——黄巢。有人爱他诗里的豪情——“我花开后百花杀”,觉得他是天生该做大事的人物;可也有人翻着旧书,徒增嗟叹,说这人暴烈得很。这位后来成了“黄天荡荡”的草莽英雄,留给世人的谜,可还真不少。

咱们历朝历代,起义造反的事不少见。别管史书上怎么写,老百姓真到举旗反抗那一刻,十有八九被逼得实在没路可走。说到底,中国人骨子里最讲“能忍则忍”,能安稳过日子谁愿意把命往刀口上送?可惜,老天爷有时候专门喜欢往穷人碗里加苦药。干旱、倭贼、蝗虫、官府抽大烟——这些搅在一块儿,连最稳当的庄稼汉都能逼急了。其实哪怕只剩点糠粑粑填肚子,大家照样能咬牙挺下去,可一旦眼看孩子都熬不过这个冬,谁还管什么“忠君爱国”?这时候,只要有个头儿一呼百应,举个旗——天下就乱了。

有人只知道黄巢挥军南北,鲜有人问他缘何会沦落到此。其实说句实话,黄巢家底还算殷实——祖上传下来的盐生意,让他小时候也穿过新衣裳。他小有名气,却非科举出身。这个时代,谁家不想冒头?“士农工商”把商人踩在脚下。黄巢想搞点名堂,试过考功名,可惜年年铩羽而归。从前有个叫刘禹锡的人,咱都知道他写过“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他也是官场浮沉里翻了跟头的。黄巢不是文才不够,而是这股子“门阀垄断”的污水深得很——朝堂坐着的,终究还是那些老牌士族的孩子。

黄巢考不上的背后,当然也有个人性格那点子急躁。他想借功名改换门庭,结果碰壁太多回,索性回家接手生意。想来他心里是憋了一团火,既看不起官老爷,也闲不住自个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才不逢时,满腔抱负全成了郁结。

真正让这口大锅炸了的,是一连串天灾和人祸。有一年,那是公元876年,南方的粟米本该丰收,谁成想一场虫灾煤炭似的把庄稼啃了个干净。湖南柳州那儿的农夫,一年到头只有苦水喝,去问县衙讨条活路,硬是被差役打回家。想过自杀,舍不得娃;想逃荒,也没人接济。官府依旧开丝竹宴,县官的女儿还要出嫁,谁管百姓死活?这时候,北方已经开始暗流涌动,山东的林冲、河北的王小虎,这些名字你在正史里未必见得着,但在乡谈里却成了饿殍翻身的经典。

黄巢和王仙芝,一个是盐帮少东家,一个也不是抱着锄头讨生活的正经农民。起义这事儿,咱不该只当他们跟农民一条心。积年累月跟官府打游击,他们哪有那么多“舍生取义”的想法?说白了,闹事是为了好日子,也是一步险棋。不如说两人看懂了乱局,想着敢冲一把,说不定天命就在自个身上。

这起义的大水,一泄不可收拾。有意思的是,和后头的太平天国差不多,队伍里头真正穷得打光脚的农民其实只是主力。你说他们想改变天下?倒不如说,更多人是逼不得已,混口饭吃罢了。只要手上还有那么一点活路,谁也不想上这条不归路。

后来的事,风云突变。王仙芝在一次渔阳一带的拉锯里顶不住,转头投降,没几日就被洪武元帅给剁了。兵败如山倒,浮云转瞬散。黄巢这下成了“大旗头”——他号称“冲天大将军”,挥军南征北伐,那一波动荡比流民还要混乱。

论黄巢的实力,也不该一笔带过。当年四川出了个叫张献忠的,他一路西征,打得官军头痛不已,但跟黄巢这种“拉帮结伙、打带跑”的打法比,还是略逊一筹。黄巢没有沙窝据点,完全靠流动作战。打到江西时,他没像李自成那样学会屯田扎寨,还是昨夜攻城、今晨撤兵,仿佛赶场子。有好有坏——兵力灵活,可粮草接济不上就得饿肚皮,时间一久,跟在他身后的,越来越不安心。

一路打到长安,黄巢这人却似乎真的错把天下当成自家草料场。成王败寇不说,他的统治跟“暴风走过”的结果差不多,京畿附近,百姓能逃的都逃了。偶有人说,他大清早进了城,还带着老家的风味腊肠——可谁有心思吃?屠城传闻越传越烈,便是那最胆大的市井小偷,也没留下一句话。

其实,咱如果换个角度看,黄巢不是没机会。他只要懂得收拾人心,比如学学刘邦、再不济学点朱元璋的套路,留条活路让人安家,哪怕军纪森严、给点恩惠,也许能熬过去。可惜他既没军师也无奇谋,靠的是糊里糊涂带出来的一腔狠劲。部下分赃不均,起义军最终四分五裂。他虽攻下长安,却守不住江山,外有官军围攻,内有离心离德——那结局,也就可想而知。

那时候的底层人,命贱如草芥,所以起义队伍里什么人都有。之前有人说,黄巢残忍暴戾,杀亲无数;可哪个“天命所归”的暴君不是这样?历史没少记载类似的“残暴趣闻”。比如说同个唐朝末年的王重荣,那也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枭雄。他在潼关一役打垮对手,竟然下令把战败者埋进泥里,活活吓死一片百姓。归根结底,这些草莽出身的乱世将领,能耐有限,心狠手辣,却极少有移风易俗的本事。也难怪黄巢守不住城池,只能带着寥寥残部逃遁,最终写下自刎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黄巢的刀下,除了普通百姓,还有那些压榨了中国几百年的世家门阀。他不仅仅是冲着“富人”这块肉去的。仔细瞧,唐末的世族,早就腐烂到骨子里。你看,那些出身“清河张”、“太原王”的后代,就算考不上功名,也有无数门路混个一官半职。对比下,即使是才如杜甫,家境不济,读再多书未必有出头之日。

当然,黄巢灭门阀士族可不是“想革新社会”,更多是因为仇富仇官,哪里有势力就砸哪里。可阴差阳错,他倒真成了门阀体制的掘墓人。后面的五代十国,许多皇帝本就是出身寒微,权力再也不是“祖上阔、儿孙旺”的专利。这么看,你说是历史的铁律,还是无心插柳?

咱不是慨叹变革必然血腥,不过细想想,草莽起义,其实只是“化蛹成蝶”那句诗的苦难篇。那种烧杀抢掠,和庄稼汉平日的温和完全两样,乃是极度压抑的反噬。李闯王、张献忠,人人皆谈变法,只有乱世的风才带得起新芽。你方唱罢我登场,百姓却总是苦。

事到如今,许多人说起黄巢,都只记固定的故事,却少了些同情和体会。你说,要是他当时有点肚量,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能再多留点善意,也许局面能改?但老天爷的算盘谁说得定?历史不是棋盘,走偏一步就难再回头。

至于那句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有点像黄巢自个的预言。花开极艳人皆仰,刹那芳华都为刃。可人若只图眼前豪迈,终归成了彼时百姓换了新主人。多年以后,长安复归荒芜,野草丛生,哪些英名还有人与说?

换做今天,我们仍要问一句:世道变好,是谁流了多少血?又有谁还记得,当年那些让人心惊的腥风血雨,其实说到底,都是平头百姓的命与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