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一首24字小诗,空灵悠远,韵致无穷,唯美了整个秋天
发布时间:2025-09-23 18:11 浏览量:3
秋天,是一个诗意翩翩的季节。
它不像春天那般喧闹,也没有夏天的酣畅,更没有冬天的肃杀。
有时就好比一位高冷的诗人,执一支清瘦的笔,蘸着寒露与霜色,在天地间一笔一笔写下疏朗与深邃。
于是,就有了那些妙不可言的诗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来鹄《偶题二首》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宋·苏舜钦《沧浪亭怀贯之》
“红叶窗中无俗事,白云乡里有温柔。”——明末清初·韩纯玉《浣溪沙》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就是千年前的唐朝,新雨初歇的一个秋日傍晚,夕阳洒落山林一片金色的光辉,一位诗人踏着湿润的石阶步入山寺之中。
于是,一首宁静悠远的《山寺秋霁》诞生了,它空灵清新,意境悠远,如同一滴秋露,从时间的叶片上滑落,晕开了整个盛唐的秋意。
“水落溪流浅浅”,一条清浅的小溪在山中潺潺而流,秋雨点点在水面荡开层层涟漪。
开篇以秋水起笔,以浅浅两个字形容,仿佛让人看到水中露出莹润的鹅卵石。这样清浅的一弯水流,映照出整个天空的澄澈,蓝天和白云尽在水中。
只此一句,就把山寺秋日的空明、宁静、疏朗、灵动,不着痕迹的弥漫于纸上。
“寺秋山霭苍苍”。前一句写近景,这一句写远景。抬头远望,秋日的寺院被山中的云气环绕,朦胧的雾霭之中,山寺更显得清幽。
寺秋:点明时间和地点。
山霭苍苍:描绘出宏大的视觉空间,暮霭重重,苍茫一片,寺庙与远山完美融合。
“树色尤含残雨”,一路走来,草木上还残留着晶莹的雨珠,这一句是视觉上的湿润感,树木经过秋雨的洗涤,更显得青翠欲滴,叶片上还摇曳着水光。
透过这一句,读者似乎还能看到更多的画面,山路两旁铺满的苍翠青苔,也在雨水的滋润下泛着碧绿的幽光。
还有山中不知名的野花,花瓣凝露,好似幽谷中的佳人,孤芳自赏,楚楚可怜。
“钟声远带斜阳”。这一句写法尤为独特,诗人耳畔传来一声山寺的钟响,它悠悠荡荡,仿佛带着天边那抹金色的斜阳,一同飘向了远方。
这是一场听觉与视觉的奇妙转换——钟声原本无形,诗人却让它“带”着斜阳的光辉飘向远方,使声音也有了温度和色彩。
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让整首诗的诗意更显空灵流动,透着说不出的韵味,只能靠读者细细地去品味。
整首诗,寥寥24个字,是一首不多见的六言绝句。全诗色彩清新,摹画出一幅秋日山寺的宁静景致,淡而有味,意境悠远,一读就再难忘记。
附上全诗如下:
水落溪流浅浅,寺秋山霭苍苍。
树色尤含残雨,钟声远带斜阳。
唐:张仲素《山寺秋霁》
张仲素,字绘之。河间(今属河北)人。他最擅长写乐府诗,描写思妇的心情。
名句有: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
图片原创,请勿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