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影寒光里,武将诗人的灵魂诗章

发布时间:2025-09-14 05:46  浏览量:1

偶然读到一幅书法小诗: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首题为《山亭夏日》的七绝,妍丽清雅,丝毫不似武人作品。

《山亭夏日》▲

诗作者是高骈(821年-887年),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

他出身将门世家,即山东名门渤海高氏,祖父是南平郡王高崇文。高骈自幼研读兵书,武艺超凡,曾一箭贯穿两雕,被称为“落雕侍御”。他镇压过西北党项族叛乱,打退过吐蕃犯边并收复河、渭二州。诗人不愧被誉为“雅有奇藻”的文学家。

古代写诗不是骚人墨客的专利。比如,开篇有名的《山亭夏日》,这恬淡旖旎的笔触,竟出自杀人如麻的悍将之手。作者高骈,久经沙场,后来成为拥兵自重的军阀。

被称为“落雕侍御”高骈▲

高骈戎马一生,但绝少鼓吹武功,其塞上、边城诸诗,不乏悲叹沉痛之句。

譬如,“席箕风起雁声秋,陇水边沙满目愁,三会五更欲吹尽,不知凡白几人头”,“心坚胆壮箭头亲,十载沙场受苦辛,力尽路傍行不得,广张红旆是何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反思,相当直接,用一个现代的概念来说,颇有点反战意识。

高骈戎马一生▲

想来,充满豪情的边塞诗,多出自文人之手。武将作诗,反而更多的是沧桑沉郁。

除非是嗜血者,否则没有人会喜欢奔突于血火弥漫的战场。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就很精确地表达了心迹。他留存的多数诗篇,字里行间都落满了叹息:“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惟有空庭一片月,漫移花影护征袍”“空馀庾岭关前月,犹照渔阳塞外秋”。即便偶得清静,而战场上的鼓角之声,仍时时萦绕耳畔;即便功成名就,亦难掩疲累焦虑交织的怆然。

战场上的鼓角之声▲

诗词,不仅是文人的专属,武将所写的诗词,读来更为气势磅礴。

清代学者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说,古来能写诗的武将只有11个人:宋沈庆之,梁曹景宗,北齐斛律金、高敖曹,唐王智兴,宋曹翰、岳飞,明郭定襄(登)、汤绩、戚继光,凡十一人。但实际上,笔者认为能写诗、善写诗的武将,远不止这些。

王士祯《池北偶谈》▲

下面分享几位能文能武、诗文流传千古的武将。

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今河南汤阴人。

从20岁起,岳飞先后四次从军,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这首《小重山》知名度略低,且低徊含蓄、风格大异: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绍兴六年至七年,岳飞准备北上灭金,收复中原。但宋高宗赵构及朝内主和派大加干涉和阻挠,多人被罢免和杀害。大好的复国形势,却即将付诸东流,岳飞郁愤于心,写下了这首词。虽然含蓄蕴藉、低回婉转,没有慷慨激昂之语,却同样表达了隐忧时事、悲愤难言的爱国情怀。

深秋寒夜,秋虫凄切,山河飘摇,夙夜忧患,愁怀难遣,难以成眠,诗人隐忧时事,发曲折委婉之声,泄悲凉悱恻之思。

南宋最杰出的统帅——岳飞▲

唐末·两镇剑南: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今陕西华阴人。

严武曾两次出任剑南节度使,抵御吐蕃,以军功得封郑国公。他与诗圣杜甫是好友,存世诗仅6首,其中3首是写给杜甫的。

这首《军城早秋》,写于第二次同吐蕃交战之时: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严武镇守剑南,率兵西征,击破吐蕃军七万多,收复失地,安定蜀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秋高马肥,自古就是少数民族在边境进犯之时,边关的凝重清寒,正暗喻着局势的紧张。然而诗人身为镇边将领,斗志昂扬,酣畅淋漓的诗意中,蕴藏着一往无前的领袖魄力。

严武抵御吐蕃,以军功得封郑国公▲

南宋·战功赫赫:韩世忠(1090年-1151年),字良臣,自号清凉居士,今陕西榆林市绥德县人,中兴四将之一。

他十八岁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金朝和平定叛乱等战争中,屡次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封爵咸安郡王。他为人耿直,反对议和,不肯依附权臣秦桧,一度被收回兵权。但因救驾有功,得以善终。谥号“忠武”,死后还被追封蕲王。

这首《临江山》词写于晚年悠游西湖之时:冬看山林萧疏净,春来地润花浓。少年衰老与山同。世间争名利,富贵与贫穷。荣贵非干长生药,清闲是不死门风。劝君识取主人公。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岳飞被害后,大好的抗金形势白白丢失,韩世忠兵权被收,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告老请辞。晚年的韩世忠,杜门谢客,口不谈兵,唯好佛道。

赵焕亭在《奇侠精忠全传》开篇中曾引用这首词,并感慨道:乍看来不过寻常叹世之语,山林枯槁之士,尽能作得出,那游方觅食之辈,敲起渔鼓简板,走到人丛闹市,唱得来且是起劲,也都没人理会。岂知作这词的人,却是个绝世英雄,铁骨铜筋,身经百战。及至功成名就,却看着个寒透心冷透骨的榜样,所以把盖世雄心,化作达观顺物,表面上大彻大悟,那知正是一肚皮牢骚,两眼眶热泪。大抵写透了韩世忠作词时的心境。

韩世忠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

南宋·尽心死命:宗泽(1060年-1128年),字汝霖,今浙江义乌人。

他虽然是进士出身,却刚直豪爽,沉毅知兵,曾任磁州兼义军都总管,大败金兵。赵构即位后,宗泽留守开封,曾多次上书力主北伐,朝廷却不予理会。因壮志难酬,他忧愤成疾,临终三呼“过河”而卒。

这首《早发》,平平淡淡却尽显军威:繖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诗中写的是一个行军的清晨,自然宁静,远山长,流水悠,队伍肃静,只能听到马蹄沙沙。军队纪律严明,主将成竹在胸,没有一个豪迈文字,却写出了为将风度。

进士出身的武将▲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孟诸,今山东蓬莱人。

他是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转战于闽、浙、粤之间,抗击倭寇十余年,基本扫平沿海倭患。他也是风流倜傥,爱好读书的儒将。

他的《望阙台》,便是代表作: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首诗写于戚继光担任福建总督期间,概括了自己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战的生涯。诗人登上望阙台,极目远望,千峰万壑,枫叶流丹,如霞似火。那满目的鲜红色彩,正如赤诚情怀,激荡着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

洒向千峰秋叶丹▲

明朝·边关牺牲:汤允绩(?-1467年),字公让,今安徽滁州凤阳县人,开国大将汤和之曾孙。

明宪宗成化三年,鞑靼一支几千兵的队伍入侵孤山,孤山堡是延绥东路第一雄关,鞑靼兵久攻不下,掠走孤山川众多居民。参将汤允绩明知不敌,但为救回民众,带领一百多军士,奋不顾身追击敌军,在长城边与敌接战。战至天明,鞑靼退去,百姓救回,汤允绩殉难。民众涕泪俱下,捐棺将牺牲的全部将士装殓。他擅长写诗,被称为景泰十才子之一。

这首《浣溪沙》词,清淡雅致:燕垒雏空日正长,一川残雨映斜阳。鸬鹚晒翅满鱼梁。榴叶拥花当北户,竹根抽笋出东墙。小庭孤坐懒衣裳。

诗人懒洋洋地坐在庭院中,天气和暖,黄昏时分也不需要再添衣服。借景抒怀,清雅别致,颇有林下之风。

汤允绩被称为景泰十才子之一▲

明朝·边防长城:郭登(?-1472年),字元登,今安徽滁州凤阳人,武定侯郭英之孙。

郭登出身武将世家,自幼喜谈军事,智勇双全,治军严明,战功赫赫。郭登诗才咨肆,擅草书,能绘画,晓音乐。其诗或沉雄浑厚,或委婉生动,语言平易而含义隽永,被称为明代武将能诗之冠。

这首《经旧战场》气势恢宏:一夜西风卷汉旌,连营兵甲散如星。孤臣独抱终天痛,诸将难逃误国刑。自恨中原无猛士,谁知高庙有神灵。黄河白骨斜阳里,衰草连天战血腥。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挟持至大同城边,贪生怕死,叩关叫门。守将郭登拒不开门,反而设计诱敌,力挽狂澜稳住局势。明英宗复辟后,以此为罪,将郭登下狱论斩,在朝中大臣竭力反对下,才改为流放,贬往甘肃。明宪宗即位后,恢复郭登爵位,任命他为甘肃总兵官。后回归京城,累迁至中军都督府事,并提督神机营、十二团营等。他病逝后,明宪宗为其辍朝一日,追封定襄侯,谥号忠武,并赐祭葬。

郭登出身武将世家▲

宋朝·开国名将:曹翰,宋初名将,今河北大名县人,原为后周世宗帐下,后转仕北宋。

曹翰好谋善战,轻财好施,赵光义称他“智勇无双”。他战功卓著,征伐西蜀,平定剑南、金陵等地,攻克太原。据史书记载,他为人阴险狡诈又多智谋,喜欢夸诞、贪污货财,饮酒几斗能不醉。

这首《内宴奉诏作》,写于宋太祖宫宴之上: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诗中写出了一名老将空怀武艺韬略,却投闲置散、无法建功立业的苦闷心情。颔联是传诵一时的名句,被写入《宋史》。不仅对仗精妙,更形象地概括了两个时期。国难当头之际,顶盔贯甲、驰骋沙场,为救国家危难而悍不畏死;国泰民安之时,位低身闲、家中贫寒,却不愿卖掉曾杀敌立功的宝刀。

宋代重文轻武,据《青箱杂记》载,曹翰随宋太祖平定江南有功,但不得重用,数年没有升迁。一日,太宗在宫内设宴,曹翰身为武官无法参与,于是他对太宗说,“臣少亦学诗,亦乞应诏”。太宗命他以“刀”字为韵,曹翰顷刻间便写出此诗。太宗读后为之恻然,将他升迁数级。

曹翰好谋善战,轻财好施▲

元朝·镇国将军:张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畴,人称张元帅,今河北保定市定兴县人。

张弘范是元朝初期的重要将领,名将张柔之子,参与襄阳之战,破襄樊、下郢汉、收福建、平岒南,曾击败文天祥与张世杰,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是历史上有争议的武将。

他著有《淮阳集》传世,雅韵清,词雍容,《古今词话》称其“风调不减晏小山”。

这首《鹧鸪天·围襄阳》词,写于襄阳之战:铁甲珊珊渡汉江,南蛮犹自不归降。东西势列千层厚,南北军屯百万长。弓扣月,剑磨霜,征鞍遥日下襄阳。玉门今日功劳了,好去临江醉一场。

张弘范的父亲张柔,生于1190年,当时宋王朝南渡已63年。他自幼生长在金人的统治下,家族世代务农。1213年,蒙古军南下,河北大乱,张柔聚集乡邻亲族千余人,建立地方武装以自保。后被金人招安,封其为定兴令。1218年,张柔率军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兵败被俘,归顺蒙古。

张弘范出生时,张柔已经升为万户,是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而金朝已经灭亡四年了。他自幼读书,是文武全才。不仅擅于骑射,而且以善马槊知名于时。在南征襄阳时,他被封万户,为丞相伯颜提了困襄阳、断粮道、筑建一字城等计策,取得赫赫战功。这首词就写于此时,“玉门今日功劳了,好去临江醉一场”,据鞍纵横,横槊酾酒,叱咤风生,何等意气风发。

元朝·镇国将军:张弘范▲

上面详细介绍了几位历史上武将写的诗词。下面几首诗词是家喻户晓大众熟知的,不再详细解读。

南宋·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岳飞《满江红》▲

唐朝·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朝.黄巢《不第后赋菊》▲

唐朝·李嗣业《无题诗》

西北望,黄沙漫卷苍茫。狼烟急,虏骑猖,人臣安可坐消亡?东南望,山河万里雄壮。天欲倾,国有殇,断头相见又何妨?

唐朝.李嗣业《无题诗》▲

当代·陈毅元帅《梅岭三章》

其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其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其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当代·陈毅元帅▲

文人素手研墨,武将以剑为笔,往往有文人不可及之处。

所以唐代将军王智兴曾言:“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霜独我知。”烽火狼烟,唯身处其境者,才能道出真意。清末北洋元老张锡銮的“幽花开白骨,红照陌头人”“春草绿封新鬼墓,野云红烧夕阳天”,充满久经血战之后的冷静回望,亲历杀伐后的沉痛凝视。战争不再是荣耀与胜利,而是死亡与荒凉。所以他寄语:“年来一副看花眼,独向天南望洗兵。”壮士暮年,而能以诗清洗战甲血渍,不失一种英雄本色。

汉朝.刘邦《大风歌》书法作品▲

《满江红·铁血忠魂》——作者

烽火边关,刀光闪、胡尘漫卷。

望塞北、铁骑嘶鸣,硝烟弥漫。

万里山河凭守护,千年华夏由君捍。

忆往昔、猛将战犹酣,豪情满。

杨家将,心赤胆。岳武穆,情无限。

叹忠肝义胆,壮怀难断。

马踏匈奴惊宿敌,剑驱蛮寇安邦甸。

看如今、浩气映苍穹,千秋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