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丨守住绿水青山的“底色”,蓟州区这样绘就高质量发展的“亮色”

发布时间:2025-09-22 20:10  浏览量:2

9月22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蓟州区专场。蓟州区区长张建宇,蓟州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刘凤林,蓟州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金福鹏,蓟州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建军,蓟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宋伟龙出席,介绍蓟州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答记者问

以三大举措推进 “两山” 转化,赋能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

天津日报: 据我了解,蓟州区是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请问“十四五”时期,蓟州在促进“两山”转化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建宇:绿色是蓟州的底色,也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十四五”期间,我们在守山护水、涵养生态的基础上,提速“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两山”转化实现有力突破。

一是良好生态赋能乡村振兴,现代都市型农业全面提升。我们全面推进农业品种、品牌、品质升级,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迅猛发展。我们持续推进种业振兴,打造了国家级良种繁育试验站和牛种业测定中心,建成规模化集约化蔬菜育种基地,累计选育推广优良品种400个以上。蓟州国家级县域绿色食品示范区建设有力推进,成功打造“蓟州农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出100多种农副产品,带动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发展到25万亩。我们搭建农品产供销一体化体系,建成生猪、肉牛、果品等9条全产业链,农品进京销售额突破13亿元,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蓟州入选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并作为天津唯一代表入选农业强国建设典型案例。

二是山水价值充分释放,文旅产业支柱性地位更加凸显。我们锚定不同细分市场需求,拓宽山水价值实现形式,丰富文旅产品供给。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类景区景点28个,新增文旅项目50个,打造全国精品文旅线路9条。我们强化交通、人居、市场等要素供给,全域旅游环境明显改善。津围北二线入选全国十大最美自驾路,创建中国美丽休闲村庄12个、市级人居环境示范村81个,获评全国气候康养旅游十强城市,被列入全国文旅消费试点城市。我们持续向绿水青山要效益,不断深化农文商体旅融合,不断推进市场化、集约化运行模式,产业效能大幅提升。全区已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20个,民宿、农家院达到2440户,总床位接近6万张,直接从业人员1.2万人,带动农民就业6万人。年接待游客达到26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1亿元。文旅产业的强力带动,有力提升了群众收入水平,更为乡村全面振兴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是生态修复导入业态场景,“两山”转化路径进一步拓宽。在做好于桥水库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同时,实施“以鱼净水”生态治理模式,科学发展有机鱼、有机蟹产业,“于桥水源地”商标获得农业农村部有机农产品认证。在矿山生态修复建设上,引入社会资本,把废弃矿坑打造成了生态科普和研学旅游的基地,注册签约文博、科教、商务等机构60余家。此外,我们坚持与山水相融的要求,科学有序布局新能源产业,统筹做好风电、光伏、新型储能等项目建设,其中投资200多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规划重点实施项目,新能源产业成为蓟州“两山”转化的新经济增长点。

深耕新能源领域,以重大项目牵引、多元发展支撑、关键环节补齐推动绿色转型

香港商报:刚才区长提到“新能源产业成为蓟州‘两山’转化的新经济增长点”,请问一下,“十四五”期间蓟州区在新能源项目建设上,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

刘凤林: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绿色产业,既与蓟州生态涵养功能区定位相符,也与蓟州资源禀赋相适宜。“十四五”期间,我们就制定了新能源专项发展规划,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方向,着力构建以抽水蓄能、风光发电、储能为重点的产业体系,目前,在建、谋划储备项目投资规模已经突破500亿元。

一是以抽水蓄能重大项目为牵引,着力打造新能源“头雁”工程。蓟州区抽水蓄能项目,总投资约220亿元,预计年均发电量32.2亿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约102.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5.8万吨,建成投运后将显著提升京津能源调蓄能力,助力“双城”加快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推动,该项目前期取得突破性进展,已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项目,其中项目一期龙潭沟抽水蓄能电站进入核准阶段,预计今年年内可实现开工建设。

二是以风电光伏项目为支撑,着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多元发展。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在守住不破坏生态底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多点布局建设风、光等新能源项目。目前,全区获批建设项目共22个,总投资约85.19亿元,总装机规模144.25万千瓦。其中,3个项目已并网运行,11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余项目按照时间节点安排有序推进。

三是以新型储能为重点,着力补齐新能源产业“关键一环”。目前,我们已引入落地两个新型储能项目,分别是侯家营镇、东赵各庄镇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总投资分别为5.2亿元、4.9亿元,均有序推进中。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区域新能源供给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新能源应用推广发挥重要作用。

着眼“十五五”,蓟州区还将重点推进投资150亿元的大唐“风光火热储”综合能源基地和投资138.7亿元的国家能源集团蓟州“风光火热汽储蓄”一体化综合能源生态示范基地两大超体量项目规划建设,为京东清洁能源稳定供应和绿色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四轮驱动”推进品牌强农,打造京津冀优质农产品品牌高地

中国食品报:都说“蓟州好山好水好农品”,我想请问一下,“十四五”期间,蓟州的农产品在品牌建设方面都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又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金福鹏:“十四五”以来,蓟州区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通过“建体系、提品质、增效益、拓市场”四轮驱动,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品牌体系日趋完善。我们构建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级协同的品牌培育体系。成功打造并推广“蓟州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对全区优质农产品的整体赋能,该品牌已于去年入围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榜单;培育了“蓟牧润兴”“独一粉儿”等7个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打造了“乡野人家”“燕都甘栗仁”等15个特色鲜明的产品品牌。此外,“桑梓西瓜”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全区累计培育绿色、有机认证产品39个,建成国家“一村一品”示范镇村1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形成了结构完善、辨识度高、竞争力强的品牌集群。

二是品牌质量全面提升。我们始终将质量安全作为品牌建设的核心,实行更高更严的生产标准,不断擦亮全国首家县域绿色食品示范区金字招牌,建成25万亩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基地、6大万亩特色优质农品生产基地。创新推行“合格证+追溯码”双证管理,主体接入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主要农产品全程可追溯,质量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2023年成功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称号,品牌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显著提升。

三是品牌效益显著增强。通过品牌赋能建设,蓟州农产品平均溢价率提升15%—40%,特别是乡野人家麻酱鸡蛋和红香酥烤梨等明星产品溢价率可达200%以上;开发深加工栗子、山楂、食用菌等休闲产品100余种,部分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至5倍。2025年品牌农业综合产值预计达3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实施品牌提升、质量升级、融合发展三大工程,加快推动由“多品牌”向“强品牌”转变,全力打造京津冀优质农产品品牌高地,为蓟州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绘就大美蓟州生态新图景

香港文汇大公报:刚才区长提到“蓟州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域”,请问,蓟州区“十四五”期间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上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张建军:蓟州区是京津冀生态涵养发展区,拥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国字招牌”。依托良好的生态底色,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强有力的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保卫蓝天,让白云常在。坚持以PM2.5控制为主线,深化“五源同治”,强化“三个减排”,协同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深度治理。6家企业完成绩效升级改造,48家涉VOCs治理设施低效企业完成综合治理。检测柴油货车52000余辆、非道路移动机械3000余台,新增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48台。五年来,蓟州区PM2.5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77.9%,较“十三五”末均有较大改善。2022年至今,我区环境空气综合质量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类功能区标准。

二是守护碧水,让河流常清。坚持“四措治水”,强化“三水”共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全面完成州河、下营环秀湖2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恢复滨岸植被带28.31公顷,建成生物多样性和水质监测点22处,生态自然驳岸26.4公顷,增加湿地面积36.85万平方米,州河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区8个考核断面水质年均值均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

三是治理土壤,让大地常净。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强化农用地污染风险防控。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全面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完成23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90%以上,全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在全国810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考核与评价中,连续9年被评为“变好”等次,累计获得国家生态转移资金6.2亿元。

展望“十五五”,我们将在巩固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平蓟兴美丽中国示范区建设,以高水平生态环境,推动“两山”高质量转化,奋力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典范城市。

三个 “新” 破题文化传承,擦亮“千年古县”文化名片

中国发展改革报:我们了解,蓟州区是联合国命名的中国“千年古县”、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十四五”期间,蓟州区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具体取得了哪些成果?

宋伟龙:蓟州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系统梳理和全新表达蓟州历史文化脉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十四五”以来蓟州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可以用三个“新”来概括。

一是文化遗产保护实现“新突破”。我们始终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完成了全区72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数字化建档工作。高标准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5处,其中,官善遗址和三八水库纪念碑作为重要新发现,已由天津市文物局推荐至国家文物局。独乐寺观音阁等重点文物修缮工程获国家专项支持,稳步推进。

二是文化创新表达形成“新范式”。我们致力于“让文物走出库房”,特别挑选12件具有代表性的蓟州馆藏文物制作成邮票纪念册,对外发行。还编制了蓟州文物宣传图册,从一万年前说起,梳理了蓟州历史脉络,展示了不同时期典型文物,让文物走进大众视野,从文物考古发掘中感知历史。联合北京天坛公园大“IP”举办蓟州历史文化主题展览,129件文物及展品系统呈现史前以来蓟州的文化盛景和社会风貌,吸引500余万中外游客驻足观看。同时,新挖掘市、区级非遗项目33个,认定市、区级非遗体验基地12个和非遗工坊5家,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近百场,剪纸、木作营造技艺等58项区级以上非遗项目得到活态传承。

三是文化赋能旅游取得“新成效”。深度挖掘千年古刹独乐寺的历史与古建价值,成立蓟州建筑学社,六大类400余种文创产品、多样化的研学课程和学术展览让历史文化“看得见、带得走、传得开”,独乐寺景区单日客流更是突破1万人次。借助新城古城联动更新项目,引入建筑学社、独乐主题邮局等新业态,连续三年举办“盛世渔阳·独乐霓裳”系列文旅活动,全面激发街区活力,渔阳古街成功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此外,我们还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对黄崖关长城综合博物馆进行展陈升级,打造沉浸式观展空间,让观众在虚实交融中感受长城文化的厚重和独特魅力。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持续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推出一批具有鲜明蓟州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旅消费新空间,把蓟州区打造成全市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节点和特色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