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遗址到景区,读懂文明的另一种方式

发布时间:2025-09-19 09:38  浏览量:3

在当今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考古+文旅”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股独具魅力与潜力的新兴力量。考古与文旅的融合,不仅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更让考古成果从专业的学术领域“飞入寻常百姓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考古+文旅”这一独特领域的奥秘。

一、什么是“考古+文旅”

从本质上讲,“考古+文旅”是考古学与文化旅游产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它依托考古发掘所揭示的遗址、文物等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意性的策划与开发,打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与体验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从考古遗址公园的实地游览,到博物馆中文物的沉浸式展示,再到考古主题研学活动的参与等多个维度,旨在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考古工作的魅力,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

这一融合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与优势。首先,它极大地增强了文旅产品的文化深度与独特性。与传统文旅项目相比,“考古+文旅” 项目凭借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够为游客带来更为丰富、独特的文化体验。游客不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欣赏风景,而是能够深入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文明的传承。其次,“考古+文旅”模式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参与性。通过设置考古发掘体验、文物修复模拟等项目,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到考古工作之中,化身为“小小考古学家”,这种互动式的体验能够极大地激发游客的兴趣与好奇心,使他们对历史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此外,“考古+文旅”模式还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考古、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平台,有助于普及考古知识,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培养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二、“考古+文旅”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考古+文旅”模式在国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文旅企业以及社会机构开始关注并积极投身于这一领域的开发与建设。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内陆地区,“考古+文旅”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以一些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为例,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众多闻名遐迩的考古遗址,如兵马俑、大雁塔等。在“考古+文旅”的发展进程中,西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项目。除了传统的遗址观光游览外,还推出了如《复活的军团》等大型实景演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再现了秦朝的历史风貌与军事文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体验。又如北京,依托故宫博物院丰富的文物资源,开展了一系列考古主题的展览与文化活动,如 “何以中国” 特展,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布局与数字化展示手段,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图片来源:复活的军团官方服务号

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国内 “考古+文旅”项目的游客接待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许多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的游客数量屡创新高,部分热门项目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与此同时,“考古+文旅”产业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为例,自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带动了周边地区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图片来源:良渚古城官方公众号

然而,在“考古+文旅”模式快速发展的背后,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一方面,部分地区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的倾向,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考古遗址和文物的保护。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遗址周边盲目建设大量商业设施,对遗址的原生环境造成了破坏,影响了考古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部分“考古+文旅”项目在策划与设计上缺乏创新性与深度,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许多项目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遗址展示与文物陈列层面,缺乏与游客的有效互动,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此外,专业人才的短缺也是制约“考古+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考古+文旅”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旅游学、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既懂考古又懂文旅运营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这类专业人才在市场上较为稀缺,导致一些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管理不善、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三、案例分享

(一)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技赋能,让吴越文明重焕生机

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江苏省唯一正式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承载着吴越文明的千年底蕴。在“考古+文旅”的融合实践中,它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通过两期文物数字化工程,公园对160件珍贵文物进行三维建模,赋予了这些文物数字化的“永生”。走进鸿山遗址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个全息沉浸式的历史空间。在这里,借助AI数字人互动、AR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曾经沉睡在墓葬中的玉飞凤、原始瓷礼器等珍贵文物“开口说话”,生动地向游客讲述着吴越时期的故事。游客不仅能够近距离观赏文物的精美细节,还能通过互动设备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图片来源: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

在吴家浜遗址博物馆的规划建设中,更是将“最小干预、最大阐释”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公园成功复原了东周时期的城池与贵族生活场景。游客在此可以借助虚拟考古工具,亲身体验探方发掘的过程,实现了从单纯“观看历史”到深度“参与历史”的跨越。这种创新的体验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游客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使他们对吴越文明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吴越数字科创谷”项目。这一总投资达150亿元的产城融合体,以“文化基因+数字技术”为核心,构建了数字科技体验区、国际数字科创园区等三大板块。通过“IP创意+沉浸式体验”的联动机制,鸿山遗址的文化符号被巧妙地转化为丰富多样的数字文娱内容,成功推动了考古成果从专业的学术研究领域向大众消费市场的转化。在这里,古老的吴越文明与现代数字科技完美融合,为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旅游体验。

(二)辛村遗址:创新展示,让商周文化“活”起来

位于淇滨区的辛村遗址,承载着三千年的商周文化记忆。近年来,淇滨区文旅局积极探索“考古+文旅”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这座古老的遗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了更好地保护辛村遗址,文旅局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全国一流、全省最大的遗址保护大棚。同时,建立了公安、文物、属地等多部门联动的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完善文物“四有”档案。在技防、人防、物防“三防”协同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在遗址保护范围内安装了120余处高清监控设备和红外线电子护栏,实现了监控全覆盖;常态化开展重点时段巡防工作,确保核心区域24小时专人值守;在汛期等特殊时段,提前增配防汛设备,安装防护栏,做好充足的应急物资储备,全方位筑牢了遗址保护的安全屏障。

在传承展示方面,文旅局在辛村遗址保护大棚内新建了300平方米的数字化展厅。展厅内,通过沉浸式周代卫国历史墙、数字展示大屏、文物(仿制品)展柜等现代化设施,生动展示和讲解了卫国起源及其世系、诗经文化、卫国文明、君子之乡等丰富的考古、文献历史信息。这一数字化展厅的打造,成功将辛村遗址转化为一个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考古发掘示范基地。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的感官体验,深入领略以辛村遗址为核心的卫国文化,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卫国的兴衰变迁。

为了让古老文化更好地走进百姓生活,文旅局还在全市率先打造了 “嬉游记” 研学品牌。通过创新设置文物挖掘、文物修复、非遗课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以卫风古韵为指引,将商卫千年历史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研学体验。孩子们在这里可以亲身体验模拟考古发掘的过程,开启充满惊喜的“文物盲盒”,在游戏与探索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自“嬉游记”研学项目开展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为文旅融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赛道,让辛村遗址的文化价值在传承中得以充分彰显。

(三)长沙博物馆:“五位一体”,讲好汉文化故事

2024年7月23日至2025年2月16日,长沙博物馆精心策划并举办了“她从长安来——汉长沙国渔阳王后和她的时代”特展。此次展览以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渔阳”墓为切入点,结合近年来长沙国出土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运用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化技术以及展品实物陈列等多种展示方式,生动复原了汉代长沙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全面展现了渔阳王后和她所处时代的丰富内涵,成功再现了西汉长沙国的繁荣与辉煌。

图片来源:长沙博物馆官网

在展览策划方面,策展团队别具匠心,强调互动与话题性。展览以“她从长安来” 这一引人入胜的话题为核心,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通过将展览内容分为 “公主出汉廷・渔阳王后”“助力守南疆・汉长沙国”“演绎大汉风・她时代”三个单元,层层递进地解答了“她是谁”“她为什么从长安来”“她来了之后干了什么” 等一系列问题。在展览过程中,不仅展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还通过汉服秀、汉乐演奏、文创产品开发和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聚集话题,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让大众能够更加深入地走进渔阳王后的时代,感受汉代长沙国的独特魅力。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渔阳”墓的独特葬制,策展团队特别制作了数字化项目 ——《解码渔阳》。该项目基于对 “渔阳” 墓考古发掘和研究档案资料的科学严谨分析,充分利用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三维建模、动画制作、多媒体展示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渔阳墓”所处的地理环境、墓葬结构及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呈现。在展览尾厅,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解码渔阳》,深入了解“渔阳”墓的恢宏壮观以及其独特的埋葬制度,仿佛亲身走进了这座神秘的 “地下宫殿”。

此次展览成功打造了“五位一体”的新模式,即将展览、数字化项目、快闪、舞台剧、出版物等多种形式的内容有机融合。通过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示与传播方式,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览期间,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成为了长沙文化旅游的一大热门打卡点,极大地提升了长沙汉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考古+文旅”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考古+文旅”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与精神享受。“考古+文旅”项目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体验方式,正好契合了这一市场需求趋势,有望成为未来文旅产业发展的新热点与增长点。

在未来的发展中,“考古+文旅”模式将不断创新与拓展。一方面,科技的持续进步将为其注入更强大的发展动力。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考古+文旅” 项目将能够为游客打造更加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场景。例如,通过VR技术,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穿越到古代,亲眼目睹考古遗址的原始风貌和古人的生活场景;利用AI技术,实现文物的智能讲解与互动交流,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另一方面,“考古+文旅”将与更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拓展出更加丰富多元的发展业态。例如,与教育领域融合,开发出更多高质量的考古研学课程与产品,培养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与文创产业融合,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的考古主题文创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通过开发考古遗址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为了推动“考古+文旅”模式持续健康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需要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大对考古遗址保护和“考古+文旅”项目开发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文旅企业要强化创新意识,加大在产品研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项目的品质与服务水平,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考古+文旅”品牌。同时,还应加强与考古机构、科研院校的合作,充分发挥各方的专业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考古+文旅”的发展中来,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考古+文旅”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考古+文旅”作为一种创新的文化旅游模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我们穿越时空,探寻历史的奥秘。通过对考古遗址和文物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更让古老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考古+文旅”模式将不断创新、拓展,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与感动,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场穿越时空的探秘之旅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