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选汉武帝多有远见?回看数百年汉匈征战史,就懂传承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5-09-12 19:12 浏览量:2
引言:全文6500字左右,涵盖汉武帝时代和后续汉匈征战史,保持耐心一文通晓汉匈征战史!
第一个问题,汉景帝其人如何?
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让汉景帝声名鹊起,成明君典范,被广为传颂。
相较于汉武帝的挥鞭四方,叱咤风云,汉景帝主政时期,算不得扬眉吐气!
内有七国之乱艰难平底,外有匈奴为患和亲维持,时不时还打压勋贵集团,巩固中央集权。
这三层举措并举后,汉景帝可说用自己的一生在给儿子汉武帝铺路!
汉景帝成就了汉武帝的威名赫赫,但汉景帝真就是那个人畜无害的君子吗?
答案是否定的,汉景帝也是个狠人,更是一个致力于打击匈奴的牛人,一个秉性上刻薄寡恩,但对继承人要求非常高的父亲。
这就注定了没有汉武帝,汉景帝依旧会选择另一个汉武帝出来,因为他也心怀理想!
一:刘荣的上位和一场妥协。
汉景帝有一件事,做得让当时不少人诟病,这事就是逼死了废太子刘荣。
不仅逼死废太子刘荣,他还逼死了太子母亲家所有人。
后世谈论这件事时,都以宫廷内斗角度解读,说是汉武帝刘彻妈妈王娡的功劳,殊不知这一切都在汉景帝算计之中,如非刘彻可塑性更强有志击败匈奴,汉景帝将毫不犹豫地废除刘彻的太子之位,也不会有后续的汉武帝了。
刘荣的上位,并非受到汉景帝的喜欢,反而是妥协的结果!
七国之乱前,汉景帝为了拉拢梁王刘武跟自己结成死盟,说自己百年之后,将传位给刘武。
这话一出口,才有七国之乱时梁王刘武对汉景帝的全力支持。
但七国之乱后,当这个话要兑现的时候,汉景帝反悔了。
为了名正言顺杜绝刘武野心和窦太后胡思乱想,汉景帝仓促间在没多少考察情况下就立自己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
刘荣的上位,就是避免朝堂风波,让梁王刘武知难而退的权宜之计。
二:换太子,汉景帝的心思。
可这个刘荣,在当上太子之后的表现,还有性格怯弱,让汉景帝悔不当初。
但汉景帝秉持,自己孩子要考察考察的态度,还是给了刘荣母子机会。
在将刘荣立为太子后,汉景帝没有让刘荣的母亲栗姬当皇后,反而让自己不喜欢的薄皇后继续做皇后。所谓母凭子贵,孩子当了太子,栗姬却没成皇后,栗姬当然满腹怨言?
这怨言,最终坑死了自己娃。
汉景帝在立了太子后,就寻了考察太子心思,结果这太子深受凶悍老妈影响,是个妈宝。既没展露足够的才华,也没表现出击败匈奴的志向,事事听妈的话,弄得汉景帝非常不满。
但终究是自己娃,汉景帝依旧不愿下狠手,指望能继续观察一下!
谁承想,这一观察,就观察出别的问题了,那就是这栗姬太无脑。
有一次汉景帝病都很重,自觉时日无多,就在病榻上叮嘱刘荣妈栗姬说:我死后你要照顾好其他孩子,不让他们受委屈?
谁曾想,这栗姬脑袋空空如也,性格却狠辣歹毒毫无遮掩。
她居然在盛怒下,不仅不答应汉景帝嘱托,还出言不逊。
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於栗姬,曰:“百岁後,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
这下就让汉景帝不满了,你儿是妈宝,你是泼辣娘,这大汉天下要是交给你们俩,那不是抓瞎?本就不喜欢刘荣的汉景帝,坚定了自己换太子的想法!
病好后的他,就开始行动。
在他的授意和怂恿下,才有女人的明争暗斗,才有长公主的结亲之举,才有汉武帝的金屋藏娇,才有刘彻的上位。
一群女人的暗斗,成全了汉景帝的心思,少年聪慧的刘彻成了新太子。
三:自小的期待,埋下击败匈奴的种子。
刘彻被选为太子的时候年仅七岁,还是可塑造的年纪,面对这个自己选的聪慧儿子,汉景帝付出了无尽的心血!
这心血的体现,在汉武帝初登大宝后就展露无疑。
汉武帝登基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击败匈奴的盟友。
为何说这件事意义非凡咧?
答案很简单,那时的汉武帝还没掌握实权,在窦太皇太后坐镇下,汉武帝能做事情不多,还没亲政的他,却用自己手中仅有的权力,安排了亲信出使西域结好盟友,伺机反击匈奴。
这初开始的举措,足见汉武帝是有备而来,而且早已思虑很久了。
除了这举措外,汉武帝当帝王之初最爱做的事就是去上林苑,以狩猎为旗号训练大汉骑兵,自己当骑兵指挥官!
这份亲力亲为,我们有理由相信,17岁的少年天子早在登上帝位之前,就定下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洗去匈奴给予汉朝的耻辱。
为何会如此,当然少不得他爹汉景帝的言传身教啊?而这也有一段过往为证。
公元前167年,匈奴老上单于背信弃义率14万精骑进攻汉朝。
消息传来后汉文帝分外愤怒,怒火中烧后闹着要御驾亲征,收拾这群背信弃义的匈奴人。
朝堂之上,无数大臣看着盛怒的君王,都出言阻止,却没一个人支持文帝,这局面让汉文帝愤恨难平准备一意孤行!
最后这事闹到了汉文帝老妈薄太后哪,薄太后一番劝,终于让汉文帝消停了,不闹了!
但,这大发的牢骚,还有无尽的悔恨,当时已经20多岁的太子刘启看得一清二楚。
征伐匈奴,是汉朝从高祖刘邦开始,祖孙三代人共同心愿,作为后人的汉景帝,又如何会选择一个不进攻匈奴的孩子当继承人?
在汉景帝言传身教下,17岁登基的汉武帝,从小就被灌输了给大汉报仇雪耻的历史使命感。
这份期待,可以上溯到汉武帝的太爷爷刘邦,爷爷刘恒、父亲刘启。
曾经的他们,或有内因,或有外因,都不能解决匈奴问题!
经三代人接力,到了第四代人这里,要是还不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
由此可见,只有心系匈奴问题的太子才是好太子,只有致力于打败匈奴的太子,才有承接汉景帝皇位的可能。
和亲是暂时的妥协,奶奶窦太后是初开始的缰绳,让汉武帝在肆意驰骋前历练一二。
终极目标,就是匈奴,没这个想法的继承人,就要死!
这不是帝王薄情,这是历史使命,于是,刘荣成了牺牲品,刘彻成了汉武帝。
四:汉武挥鞭序幕。
汉武帝在位54年,除前后十年外,有44年都在持续和匈奴战斗,算是很好践行了祖辈心愿。
这里,我将汉匈之战做一个简述,用回顾眼光,看看那曾经的挥鞭时代。
前200年,汉朝首次和匈奴对峙,刘邦30万大军被困白登山无奈和谈,拉开汉朝和亲序幕。
前200年到前133年,汉匈虽和亲不断,但匈奴的骚扰也时刻不断,边境从未安稳过。
前133年,天降猛男汉武帝决定逆转汉匈时局,施行马邑之谋,计划用30万大军打伏击,歼灭匈奴主力。谁曾想出师不利,计策被匈奴识别,导致汉朝和匈奴断交,正式撕破脸。
前129年,汉武帝主持河南之战,兵分四路进攻匈奴,但战果喜忧参半。李广部全军覆没,本人在被俘后逃回,公孙贺部在漠北草原迷路寸功未建,公孙熬部损失7000人狼狈而归,唯有卫青部攻入龙城,斩首俘获敌人七百,这算是汉朝和匈奴之战,第一次正式战斗。
卫青直入龙城,成了汉匈之战变局点,也让卫青名声鹊起。
前128年,匈奴进攻辽阳郡、渔阳郡、雁门郡,杀汉朝辽西太守掳两千余人而去,败渔阳太守和守军千余人,败雁门太守又杀千余人。听闻消息,盛怒的汉武帝派卫青率3万骑兵出雁门,派李息出代郡支援渔阳,两路齐进后,卫青破击败匈奴进攻,斩首数千人出了口恶气。
前127年,汉朝又一次主动出击。
这一次汉武帝意图收复水草丰美,还能勾连长安的河南地(河套平原),派卫青和李息等领军4万出云中,采取“迂回侧击”方式,绕到匈奴大后方,斩敌无数同时,还一口气夺取百万头牲畜,用一场大胜彻底控制了河套地区。
这场大胜,终于改写汉朝和匈奴攻守之势,两方开始陷入战略相持阶段!
五:汉武挥鞭中段,激荡岁月。
前127-125年,匈奴军臣单于死,伊稚斜篡夺单于之位!
新人上任的伊稚斜开始筹谋反击,誓言夺回河南地(河套平原),会同右贤王南下汉朝。
汉武帝一见敌人进攻,立马派卫青出征反击,一场夜袭右贤王后,卫青掳获裨王十余人,俘虏匈奴人1.5万和数十万牲畜!
声望日隆的卫青,成为大汉擎天之柱。
前123年,卫青、霍去病这对帝国双翼开始联袂出战。
在那一年,汉朝十余万大军,兵出定襄直指匈奴漠南大本营,歼敌万人。
霍去病的一支800人小分队更是千里奔袭,绕道匈奴大后方开杀戒,成就了一段传奇。
这一阶段战斗中,匈奴虽败多胜少,但并没伤筋动骨,汉军牺牲也很大,卫青用自己的武勇,让汉匈战场陷入对峙阶段,而霍去病的横空出世,则改写了后续的战争。
下面数年时间,是天才少年霍去病的演出时间。
前121年,汉武帝接连策划了两次河西之战。
同年春:霍去病率一万精骑,六天中转战河西五国,一举越过焉支山,深入敌境一千多里,给予匈奴重创,歼敌近九千不说,还俘获匈奴人祭天用的金人。
同年夏:霍去病又一次率骑兵孤军深入,直抵祁连山斩敌三万多。
在这连续两次的河西之战中,霍去病都成了汉军胜负手,他的孤军深入英勇杀敌,干掉的匈奴人,比之前十多年干掉的还多,不仅如此,在连续战斗后,河西走廊首次被并入了版图只中,西域诸国交通路线也被汉朝打通,从此之后西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接连的胜利让匈奴发生了内讧,内讧的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也随之大大减缓。
- 上一篇:浮世一隅,历久弥新——中国古代书画集萃丨嘉选九月
- 下一篇:山不在高,有文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