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四种特殊称谓:年龄、朋友之间·、百姓、职业的称谓
发布时间:2025-09-08 16:35 浏览量:7
(一)古代年龄称谓
(1)襁褓:本意是包裹、背负婴儿用的被子或带子。后以此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史记·鲁周公世家》:“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
(2)孩提:开始会笑、可提抱的两三岁小孩。《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父母)也。”
(3)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愚公移山》:“始龀,跳往助之。”
(4)垂髫(tiá0):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桃花源记》:"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5)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快乐。晏晏,和悦的样子)″
(6)豆蔻(kòu):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唐·杜牧《赠别》诗:“娉娉(pīnɡ)袅袅(niǎo)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7)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盘到头顶上)。《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8)及笄(jī,簪子)、笄年:指女子年满十五岁。古代女子十五岁束发行笄礼,表示成年。行笄礼时女子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可以婚嫁了。《旧唐书·后妃传下》:“(庭芬)生五女,皆聪慧……年未及笄,皆能属(zhú,撰写)文。”
(9)冠(ɡuàn)、加冠、冠者、弱冠、及冠,:指男子年满二十岁。《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取字)。”《孟子·滕文公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亦称加冠),表示成年。《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论语·先进》:“冠者(成年人)五六人。”行冠礼时,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滕王阁序》:“无路请缨(后指投军报国),等(同于)终军之弱冠。”
(10)而立(之年):指人三十岁(立:立身、立志,指能有所成就)。
(11)不惑(之年):指人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
(12)知命(之年):指人五十岁(知命:知天命。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13)花甲(之年):指人六十岁。古以干支纪年,第一年为“甲子”年,每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又从“甲子”开始,故有“六十年一花甲”之说。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之一:祝我賸(shènɡ)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
(14)古稀(之年):指人七十岁。杜甫《曲江》其二:"酒债寻常行处(到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5岁,为有志之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顺从意愿),不逾(越过)规(法度)。’”
(15)耄(mào)耋(dié)(之年):高寿,指八九十岁的老年人。明·文徵明《戊午元旦》:“百岁几人等耄耋,一身五世见曾玄。”宋·刘克庄《被旨趣行和计院兄韵》:耄耋即今同队少,宗盟于我数年加。”
(16)期(qī)颐(yí)(之年)):指百岁老人。《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人生以百年为极,故曰期;百岁之人生活需人养护,故曰颐。
(二)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1)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语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2)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语出《世说新语·方正》)。
(3)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语出《世说新语·贤媛》)。
(4) 贫贱之交: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语出《后汉书·宋弘传》)。
(5)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莫逆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语出《北周史·黎景传》)。
(8) 忘年之交(忘年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语出《南史· 何逊传》)。
(9_)君子之交(君子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语出《庄子·山木》)。
(10)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语出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11)忘形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语出《新唐书·孟郊传》)。
(12)车笠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语出宋代《太平御览》)。
(13)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语出明· 焦竑《玉堂丛语·荐举》)。
(14)生死之交:同生共死、情谊极深的朋友(语出元·郑德辉《绉梅香》)。
(15)神交:心意投合、相知很深的朋友或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语出《三国志诸葛瑾传》)。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1212 页:②彼此没见过面, 但精神相通,互相倾慕:二人神交已久,今日才得相见。
(三)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闾左”“布衣”“黔(qián)首”“黎民”“黎庶”“黎元”“庶民”“生民”“苍生”“氓(ménɡ)”等。
(1)闾左:闾,居民聚居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故用“闾左”来指代贫苦人民。《陈涉世家》:“发闾左適戍渔阳。”
(2)布衣:古时指平民(平民穿布衣)。《出师表》:“臣本布衣。”
(3)黔首:平民、老百姓。《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名民曰黔首。”黔: 黑色。《说文解字》卷十上:“秦谓民黔首,谓黑色也。”
(4)黎民、黎庶、黎元:百姓,民众。
(5)庶民:平民,百姓。
(6)苍生:指老百姓。
(7)氓:泛指平民百姓。
(四)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职业的字眼, 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职业身份。
(1)巫医:以祈祷鬼神为人治病的人。
(2)乐师:古代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3)百工:泛指各种工匠。《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5)师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译文:孔子曾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师襄,春秋时鲁 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群英会蒋干中计》: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辨音能力极强。
(6)优孟:指名叫“孟”的艺人。优:古代指演剧的人。优伶、伶人、徘人: 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的统称。后亦称戏曲演员。《柳敬亭传》:说书虽小技, 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译文:说书虽然只是一种 小技巧,但一定要勾画出(书中人物的)性格,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
- 上一篇:杨贵妃:霓裳羽衣下的权力与情殇
- 下一篇:11人!最新失信被执行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