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李善德结局“悲惨”?NO!
发布时间:2025-08-14 12:00 浏览量:1
在马伯庸笔下的《长安的荔枝》里,李善德本是个小小会计九品小吏,莫名其妙被派去干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送荔枝讨贵妃开心” 。
要知道,从当属交通闭塞的岭南把新鲜荔枝运到上千公里外的长安。没飞机高铁,荔枝摘下来很快就会坏掉,光赶路就得几十天,想让贵妃吃到新鲜的,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这么个倒霉蛋,却在阴差阳错之下,接下了博贵妃一笑的 “不可能任务”。
我想作者肯定是看过不少历史书,其实唐朝当时有不少与李善德命运相似的原型人物。
像唐代有位叫袁滋的官员,他在唐德宗李适贞元年间曾负责过物资转运相关事务。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渐衰,藩镇割据问题突出,朝廷对物资转运的需求尤为迫切,以此维系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及国家运转。
尤其对南方物资的需求较大,袁滋临危受命,协调各地运力,排除万难,以保障物资能包括岭南等地按时送达京师。这和李善德负责荔枝转运,要解决运输中的各种难题有相似之处。
过程中,他也面临着路途遥远、气候多变等挑战,还得应对沿途官员的推诿扯皮,这与李善德在运送荔枝时遭遇的层层阻碍颇为相像。
而且,历史上袁滋为人正直,在工作中坚守原则,不愿为了迎合权贵而损害百姓利益,这一点和李善德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品性相契合。
还有中唐时期的阳城,他曾任谏议大夫,为人刚正不阿。当时朝廷中权贵当道,阳城却敢于直言进谏,揭露权贵的不法行为,结果得罪了不少人,最终被外放为官。
虽然阳城的具体事务与荔枝转运不同,但他因坚守正义而遭到权贵打压、远离权力中心的经历,和李善德因怒斥权贵,被杨国忠差点一禅杖打死,被流放岭南的结局有共通之处。
等等吧,可以为我们理解《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这一角色提供了更多历史视角。
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像李善德一头扎进荔枝的保鲜与运输难题里,运用自己擅长的算学知识,不断地计算、尝试各种方法。
从发现整株移植荔枝树能延长半天保质期,到利用双层瓮、分枝植瓮法,将荔枝保鲜期从 3 天延长到 11 天,每一步都是艰难摸索。他精心规划水陆联运路线,争分夺秒,终于成功在贵妃诞辰前将荔枝送到了长安。
这是艺术加工了,不过,也反映出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真相。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李善德耗尽心血,过劳而亡,沿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如阿僮家承载着父母心血的荔枝园被肆意砍伐毁坏,无数百姓被繁重的劳役和压榨折磨得苦不堪言,才让荔枝成了骄奢淫逸的宫廷宴会上出现的配角而已,这样的大唐,不亡才怪。
然而,即使看似完成了任务,故事并没有皆大欢喜的收尾。
他得罪了权贵,被诬陷弹劾,落得个 “贪赃上林署公廨本钱三十贯,杖二十,全家长流岭南” 的悲惨下场,一家三口被迫踏上前往岭南的流放之路 。
这看似是个悲剧结局,可换个角度看,或许还是作者故事给出的圆满结局。
为啥呢?虽被流放,但得以远离长安那充满权力斗争的是非之地,岂不是好事?来到岭南后,李善德带着家人,为曾经因荔枝转运而遭受苦难的阿僮,帮忙种植新的荔枝树,试图弥补曾经的过错。
在这里,他们远离了朝堂的勾心斗角和权力倾轧,过上了平淡但安宁的生活。
而一年之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ni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入一片大乱,曾经那些不可一世的权贵们在战乱中命运飘摇,杨国忠被砍死,杨贵妃被吊死,整个长安陷入血雨腥风。
而李善德一家因为早已流放在岭南,反而躲过了这场几乎让大唐王朝覆灭的大劫难,得以在乱世之中安然度过余生。
从这个层面讲,流放岭南对于李善德一家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 上一篇:我为文物编支舞 | 山水洲城记
- 下一篇:韩安国:汉王朝被低估的一位文武全才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