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丹峡尚鸣雷——苍龙峡诗话

发布时间:2025-08-03 16:53  浏览量:1

苍龙峡醉翁石刻拓片

龙峡雷鸣

乐饥斋旧址

位于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的苍龙峡,自唐宋以来,一直是一处风景名胜。无数文人雅士来到此地,将眼前美景化为笔下的文字,其创作的诗词也成为莱芜历史文化中的宝藏。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莱芜知县陈甘雨将“龙峡雷鸣”列为“莱芜八景”之一并赋诗一首

苍龙峡内外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峡西壁下有一天然溶洞,深不可测。峡东悬崖上有一罅隙,缝内石壁上兀起一天然石雕,每当秋季夕阳照耀东崖,石雕倒映水中,似潜龙卧伏,若此时风起,波随风动,只见潜龙摇首,粼光闪闪,活灵活现。每逢雨季,南面莲花山诸水汇集,汹涌而下直冲峡谷,形成层层瀑布,洪流飞泻,发出雷鸣般的声响,形成“龙峡雷鸣”的自然奇观。

金正隆元年(1156年),韩锡奉旨来山东丈量土地。韩锡(1112年—1194年),字难老,渔阳(今天津蓟州区)人。其文武兼备,甚得金世宗赏识,曾任济南知府。韩锡到莱芜时,莱芜知县邀他游览苍龙峡。同游的还有泰安同知及一众当地知名文人。关于这次雅集,韩锡曾留下石刻以记。其石刻在苍龙峡西岸崖壁上,高52厘米,宽74厘米,楷书10行。众人吟诗作文,“开怀畅饮而归”。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福建莆田进士陈甘雨莅任莱芜知县。陈甘雨与济南历城人李攀龙为同科进士且交情颇深。莅莱三年,临行,陈甘雨留下了一部《莱芜县志》。此志“卷之八”为“杂志”,专列“莱芜八景”,其中“龙峡雷鸣”被列为八景之一。“莱芜峰峦崔嵬,河涧萦纡,山水之胜,方舆之一景概也。或仙风道气,于焉逍遥;或献瑞发祥,有所征验。列为八景,诗以咏之。有司马子长遍游之兴者,谅足迹必及于斯也。”陈甘雨还为“八景”分别赋诗一首,其中“龙峡雷鸣”一诗写道:“两山对峙势崔嵬,一水中分石壁开。谁遣老龙行雨去,悬崖丹峡尚鸣雷。”诗前有小序:“(苍龙峡)在县南十里。两山相夹,涧水冲响如雷。傍有石洞,可容数人。”

此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莱芜人谭性教和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莱芜人程云亦分别有同题诗一首。谭性教诗曰:“苍峡有蛰龙,仿佛见其影。飞流斗石壁,长夏雷雨冷。云来鳞甲动,月出骊珠炯。俨如卧南阳,日为苍生幸。”(民国《续修莱芜县志》。文中诗歌除注明的以外,均出自该志和清康熙《新修莱芜县志》)程云诗曰:“双岩飞泻过玲珑,岂但冯彝鼓数通。千岁老龙秋不睡,常兴云雨役丰隆。”(程云《松壶集》。文中引用程云诗均出自该集)

三首同题诗,想象奇特,瑰丽多姿,皆堪称神来之笔。

▶▶明天启三年(1623年)之后的十年间,以隐居苍龙峡畔的进士亓诗教为核心,形成了第一个苍龙峡诗歌创作群体

亓诗教(1558年—1633年),字可言,号静初,莱芜区牛泉镇李条庄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先任荆州、淮安二府推官,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敕命褒奖,调京城补礼科给事中,后转吏科都给事中。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由于陷入党派之争,亓诗教辞官回归故里,在与李条庄相隔二十余里的苍龙峡畔购地置房居住下来。五年后,亓诗教被召回京城,升职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钦差巡抚河南等地,并提督军务,兼理河道。次年抱病告归。归来后的亓诗教从此就在苍龙峡畔颐养天年。他自号“龙峡散人”,把自己的二层小楼取名为“漱石山房”。亓诗教经常与文朋诗友在苍龙峡吟诗论文。亓诗教于1633年去世,十年间,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苍龙峡诗歌创作群体。

亓诗教写苍龙峡的诗中,较著名的是《春日偕客游苍龙峡》:“丛林深处小桥东,载酒寻幽兴许同。迟日乍消岩畔雪,新晴初度岭头风。喜看绿水鱼争出,贪摘黄花径自通。醉倚石床归去懒,依依明月马蹄匆。”而写于此间的《清闲词》流传最广。《清闲词》题跋:“庚午夏日,薄暮雨过,诘朝大晴。风刮云净,天气晴和。草木敷荣,万象咸宜。与友立峡谷,避暑探幽览胜。开怀畅饮,坦然率性。觉不逾矩,有飘飘若仙之致。历历有得,皆自清闲。遂为词一首,兴动书之,以纪入道概矣。”庚午,这里指崇祯三年(1630年)。诗中写道:“清闲二字真无价,隐向山村罢。……到春来寻芳不用远处蹅,到夏来涧边流水立枕峡,到秋来黄花咫尺遍半塔,到冬来梅雪相邀把酒哈。……李杜诗千首,圣贤书半榻……”(《莱芜先贤诗歌辑轶》)

亓诗教在苍龙峡期间,族弟亓鲁教与他早晚相伴,居于莱城的谭性教也经常渡过汶水与之谈诗论文,著名布衣诗人孙士奇也成了他的莫逆之交并多有诗文唱和,而章丘的焦馨,淄川的张中发、张至发兄弟也常常远道来访。焦馨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张中发是淄川知名的书法家,苍龙峡西落款为“伴鹤翁”的大字“醉石”,就是他所书。张至发则是崇祯年间的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首辅重臣。乾隆《淄川县志·选举志·隐逸传》中,有《张中发传记》,中有“尝记(与弟至发)偕游莱芜静初亓年兄苍龙峡,凡悬崖削石,题之殆遍。字大于兜,主人诧为右军之兰亭,自手难再”。

孙士奇(1579年-1626年),字平甫,是亓诗教一生的好友,也是当时莱芜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亓诗教在苍龙峡建花园,一生酷爱奇石的孙士奇从莱芜野店村西南蒙山寻得一巨大奇石,安置于苍龙峡花园,因其姿玲珑奇雄,取名“大将军石”。作为漱石山房的常客,孙士奇曾作《病中苍龙峡散人见招》一诗:“峡中瀑花十丈白,峡底潭水苍龙宅。我欲同君坐崩岸,年年常作观涛客。我辈青山谁是主,萝月松风恣意取。五侯七贵石中大,巢许也自高千古。居士草堂七月爽,手写庄子绝尘想……”(孙士奇《石痴诗集》)

谭性教(1578年—1635年),字生伯,号笠翁,又号黄雪居士。莱芜区高庄街道谭家楼村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在外为官多年的他比亓诗教早两年抱病回乡,在莱芜城东侧(今莱芜官寺商场内)建起一所宅院居住下来。他常常去苍龙峡拜访亓诗教,在其《龙峡石咏序》中写道:“散人枕漱其间,貌之以佳名,绘之以韵语,搜剔封拜,而石之奇乃大著。”“快龙峡之为散人有也,尤快散人之为龙峡有也已。”除前述《龙峡雷鸣》一诗外,他还有一首《侍吴明府饮苍龙峡》的诗:“何处消残暑,苍龙古峡开。怒涛寒斗石,虚壁日轰雷。暗溜萦裾去,行盘渡水来。青泥应自出,座上有仙才。”

▶▶清顺治七年(1650年)之后的十年间,以致仕还乡的进士程云为核心,形成了第二个苍龙峡诗歌创作群体

程云(1611年—1682年),字天翼,号松壶,今莱芜区鹏泉街道程故事社区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任荆西道德安府孝感县(今湖北省孝感市)知县。上任一年即遭罢归。除在孝感任职的那一年,其一生都生活在故乡莱芜,且诗歌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诗集《松壶集》20卷,存诗1700余首。其诗歌创作题材广泛,艺术水平极高,当时被称为继李攀龙之后的“历下诗宗”。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中进士之前的程云,曾长期避乱今高庄街道槲林前村。槲林前村与苍龙峡近在咫尺,程云便常去苍龙峡游览,每游必有诗。他居住的地方能《听瀑》:“槲林初卜筑,居近老龙隈。一夕连秋雨,双峰落古雷。中心常自寂,孤兴若为开。即欲乘闲去,褰裳独溯洄。”他曾在《二月游苍龙峡》:“独游凭缓步,一迳转层丘。阊阖晴如失,凸凹雪未收。峰来中谷立,溪落半岩浮。尚有桃源在,攀萝过岭头。”他曾《坐苍龙峡瀑下》:“峡上松杉影倒浮,峡中雷雨日长流。千岁老龙乍睡起,云外明珠吐不止。解衣盘礴坐石根,对面不闻人语喧。直欲乘槎上天去,太古鸿濛知何处。”有的时候,他《游苍龙峡抵夜》:“银河倒影浸浮图,一带秋光濯玉壶。中夜月明波不起,钓矶深处睡沙凫。”他还立于泉流间《龙峡观涨》:“晨兴逢始霁,倚杖泉流间。两岸皆成雨,中央遽失山。秋声含雪艳,野色带冰斑。咫尺沙堤外,僧房隔叩关。”

程云夫人毕氏为槲林前村人,且出身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其家族读书取得功名者甚多。更多的时候,程云是与毕氏家族及前来造访的文人一同前往游览,程云亦有诗记,如《九日同不凡饮龙峡》《携酒访卢南皇于龙峡不值待来同赋》《再同青霞尚之游龙峡》等。

湖北孝感任上仅一年,程云便致仕还乡。此时,担任新泰知县的是程云同科进士卢綋。卢綋工诗文,有《四照堂集》十卷传世。程云常邀卢綋来苍龙峡游览,《四照堂集》中有多首写苍龙峡的诗以记其事,如《程松壶王若济亓非作吴庚夔毕词元张钦伯邀游苍龙峡赋纪》:“奔流一泻嶂争开,疑是苍龙喷沫来。我爱岩头频醉卧,任教怒吼响如雷。”诗题中提到的人均为莱芜当时知名文人。时任莱芜知县的董国臣也经常邀请程云等一众文人及卢綋在苍龙峡聚会,有时欢饮竟夜,通宵达旦。卢綋有诗《董忠庵暨亓立伯友云茂才邀游苍龙峡,就石间布席,欢饮竟夜,赋诗纪之》:“此来偏爱主人贤,逸兴临风各朗然。月落莫愁岩色暝,涓涓飞瀑响当筵。”主人如此盛情,良辰美景无限,文人雅集,安得无诗?此外,卢綋还有《莱令董忠庵邀游苍龙峡并序》等诗。

苍龙峡成了程云一生的情结。晚年时,他还常在当年的房屋住下来,与苍龙峡的瀑声一唱一和。其诗《次和泉声》,题下标注“居近龙峡”,诗曰:“原来澈底映天清,历历平沙不欲鸣。流入峡中高下石,倚窗细听一声声。”有时候,禁不住思念,即使在病中也依然前往,其诗《病间登龙峡》:“几月思龙峡,秋深试一行。溪鸣林自寂,树影涧逾清。独往消人事,重来随老情。遥闻孤磬响,直欲学无生。”

▶▶清康熙初年,漱石山房被进士张四教购得,以他为核心,形成了又一个苍龙峡诗歌创作群体

张四教(1602年—1695年),字道一,号芹沚,今莱芜区和庄镇张家台村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顺治十三年,因不能侍奉权贵而被罢免。罢官归来的张四教,约在康熙八年(1669年)前后,购得漱石山房,将其改名为“乐饥斋”,从此在苍龙峡居住下来。此后的十多年间,以张四教为核心,又形成了一个苍龙峡诗歌创作群体。由于知县叶方恒的加入,这个创作群体人数更多,创作成果也更为丰硕。

张四教的诗留下来的不多,与苍龙峡有关的有三首:一是《龙峡独斋漫咏(二首)》,二是《龙峡学渔》,还有一首《清闲词》,也被认为是这个时期所作。这些诗虽没有直接描写苍龙峡,但都写出了他在苍龙峡居住期间的闲适心情。如《龙峡学渔》:“日长无个事,随众渔河头。水阔从深浅,网疏任去留。儿童惊小得,我老付闲游。渐觉归来晚,月明过石洲。”

叶方恒,字嵋初,号学亭,江苏昆山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七年(1668年)冬任莱芜知县。转年春三月,他邀一众文人去苍龙峡拜访张四教。其所作《口占二首》诗前有小序:“己酉春日雪霁,偕董拱甫、张子秀尉游苍龙峡。张芹沚兵宪园亭主人留饮。亓立伯、毕湛庐两文学亦携酌相从。”己酉年,即康熙八年。张芹沚兵宪即张四教,亓立伯、毕湛庐皆为莱芜知名文人。此后,叶方恒经常过访苍龙峡,并写有多首诗。如《陪许竹隐过苍龙峡张氏园亭》:“平林插壁亦奇哉,至此登临意即开。石峡龙飞留藓在,云岩泉落带花来。人从南国还惊眼,集似西园蒲泛杯。胜地更须加护惜,草堂何事半蒿莱。”许竹隐,即许虬,今苏州市人,叶方恒同科进士。《城南观夏获便过苍龙峡有作》:“暇日欣为露冕游,城南佳气浃村浮。千村播谷新苗长,经岁耧犁早麦收。拾穗成行随妇子,出耕维耦相歌讴。衡门素不嫌尘吏,又向苍龙听瀑流。”还有《过苍龙峡因柬张芹沚宪副》等。

叶方恒在莱芜担任知县期间,其家乡昆山多有文人莅莱,这些人亦加入了苍龙峡诗歌创作群,如叶方恒的两个弟弟叶方蔚和叶奕苞以及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盛符井。叶方蔚有《游苍龙峡值雨得睹飞瀑之胜归呈家学亭兄》;叶弈苞有《同友游苍龙峡阻雨毕湛庐留酌漱石山房》和《游苍龙峡遇雨观飞瀑歌》;盛符井有《游苍龙峡》,此诗写道:“双峰飞瀑下云边,一石平分夹道悬。洞壑有龙意作雨,丹青如画欲生烟。源深直问仙人岭,流远还依玉女泉。此去江湖应万里,山中鳞甲自苍然。”

康熙九年(1670年),叶方恒还在苍龙峡举办了一次“修禊”活动。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初三日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此次活动,当效仿王羲之兰亭修禊一事。文人雅集,群贤毕至。关于这次活动,当时诗人周韡有诗以记。

周韡的《苍龙峡宴集漱石山房》一诗,前有小序:“庚戌上巳,同徐孚若、陆天浥、朱毅韬、毕湛持、亓立伯、张钦伯修禊。”诗曰:“一路春光映薄萝,汶河南岸柳搓搓。风柔日暖莺声滑,草浅沙明马迹多。玄灞衣冠劳想象,永和觞咏肯蹉跎。苍生到处思霖雨,却有潜鳞老薜萝。”周韡,清康熙间诗人,具体不详。此外,他还有一首《大雪游苍龙峡途次口号呈学亭明府》的诗,诗中的“冲雪探幽何所之,苍龙峡上好题诗”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除了上述群体,还有莱芜明清文人毕生辉、李櫹生、张梅亭等,明末清初江苏沛县人阎尔梅(1603年—年1679),清乾隆嘉庆年间德州人郝允秀(1741年—1811年)等,亦有佳作名句传世,限于篇幅,不再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