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军统特务叶秀峰看报纸时,发现端倪,立刻告诉手下:逮捕
发布时间:2025-08-03 16:22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春天,上海郊区传出三声闷响。
没什么人注意到。
天还没亮,地上只留下几道模糊的脚印和些许烟味。
后来有人说,那是一次秘密处决。
被带走的是三个人,一男两女。
没有名字,没有档案,没人知道他们是谁。
但在某份旧档案上,有人用铅笔写下了一排字:“最后一次发报时间,凌晨三点。”
这事儿还得从一年多前的一张报纸说起。
1947年夏,上海《新闻报》的社会版登了一条不起眼的小广告:“银老太太急寻亲人”。
用词很普通,语气也不紧不慢。
就是寻人启事的那种口吻。
可这条广告让一位老军统特务皱了眉头。
他叫叶秀峰,那会儿刚从重庆调回上海,负责监控地下联络点。
说实话,那年头的上海,广告上什么都有:找人、找猫、找债主。
可“银老太太”这四个字,叶秀峰觉得不对劲。
他不是凭空怀疑,而是有根据的。
那时候,上海的街头看起来还算太平,商铺照常营业,电车照常开。
可在暗处,已经是一张密不透风的情报网。
海关、码头、茶馆、绸缎庄……每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是情报往来的中转站。
中共地下党在此经营多年,军统、中统、甚至外国情报人员也没闲着。
叶秀峰的任务,就是在这张网上找出破绽。
“银老太太”听起来像是暗语。
他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决定反向设局。
他让下属季源溥在报纸上发了一条“回应”,留了个地址,准备钓鱼。
地址是老渔阳里18号,一栋靠近法租界的小楼。
房子外面贴着“代写书信、文书起草”的招牌,里面其实是个监听据点。
那几天,季源溥带着几个人在那里装成茶客,摆着棋盘、喝着龙井,眼睛却盯着每一个进门的人。
前五天,什么都没发生。
第六天,一个穿着深蓝色中山装的男人来了。
他没进屋,只在门口问了句:“请问附近有茶馆吗?”然后就走了。
看起来是问路,可叶秀峰觉得不对。
因为这个人绕着监控点走了三圈。
他们没抓人,只是盯上了一个人:卢志英,负责门口站岗的小特务。
“你跟他什么关系?”季源溥问。
“没关系。
他就问了个路。”卢志英回答,看起来真不像撒谎的人。
可军统不是靠“看起来”办事的。
那天晚上,特务们悄悄进入卢家,在他虹口的租屋里找到了一个旧木箱。
箱子里有一本本子。
不是日记,也不是账簿,而是一种用密码写的联络记录。
格式是德式的,一种战时残留的加密方式。
光是破译就花了三周。
与此同时,另一个人物渐渐浮上水面。
她姓李,开了家绸缎庄。
照理说,这种做生意的女人不该惹人注意。
可她的社交圈很奇怪。
每周三下午,她都会准时出现在虹口一间茶馆,点一杯普洱。
这事儿本来没什么。
可李老板自称是杭州人,那会儿杭州人讲究的是龙井。
普洱在南方不算稀罕,但在上海这个圈子里,长期点普洱的,有的是暗号需要。
更巧的是,那家茶馆的前身,是孙中山旧时的联络点之一。
战时曾被日军征用,战后由私人接手。
外面看起来普通,后院却一直保留着一个废弃的仓库。
不久后,一个特务在后院听到了不寻常的电波声。
他们进去后,找到了一部隐藏得极深的无线电发报机,型号是“东京通信15-A”,有战时编号。
尘封得很久,但能用。
“这不是废物。”季源溥说,“有人一直在发报。”
李老板很快被控制。
她没反抗,也没解释。
只是说:“这东西不是我的,是一个姓何的掌柜留下的。”
几天后,何掌柜真的出现了。
他是青帮出身,做过日军的情报买卖,也跟国民党有旧账。
他没有否认这台发报机的事,只说:“那是战利品,早就没用了。”
可叶秀峰不信。
他知道,战利品不会配有新电池和备用晶体管。
与此同时,卢志英依然沉默。
他被关押了三周,没有供词。
甚至在面对审讯时,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恐惧。
有人说他是装的,叶秀峰却觉得,他是真的准备好了。
“他不是跑龙套的。”这是叶秀峰唯一一次在档案中留下的批注。
事情越来越复杂。
李老板的绸缎庄被搜查,发现几十箱“西湖龙井”。
打开之后,全是普洱。
而在普洱的包装底部,有一层层夹层,里面藏着密信、水印纸、甚至一块德国制造的密码板。
线索越来越多,但也越来越无用——因为所有人都不说话。
到了1948年初,战局已经明显逆转。
解放军推进到长江以北,南京政府开始秘密转移档案和金库。
上海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那时候,叶秀峰接到一道命令:处理掉所有“未判明身份的地下人员”。
三个人被带到郊外。
那天夜里,天很黑,只有远处有狗叫。
一位老特务后来回忆:“他们很安静,像是知道这一天早晚要来。”
卢志英最后说了一句话:“我知道你们不信,但你们会看到结果的。”
半年后,上海解放。
几批接管部队进驻市区,其中有一队人,直接去了虹口那家茶馆。
他们用钥匙打开后院的门,走进仓库,接通了一台发报机。
机器还能用。
发报频率与华中情报总站一致。
参考资料:
马尚志,《上海地下党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陆定一,《谍战上海滩》,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
国防大学军事历史编研室,《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