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的入党故事【萧劲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
发布时间:2025-07-28 23:24 浏览量:1
开国将帅的入党故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开国将帅的入党故事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跨越年龄、地域的信仰光芒。他们出身各异,背景多元,其中不乏在海外寻求真理并毅然加入党组织的先驱者。正是这份共同的理想信念,将来自五湖四海、经历迥异的杰出人物汇聚在党的旗帜下,共同铸就了党的辉煌与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史诗。他们的入党经历,是理解党凝聚伟力的生动教材,是砥砺新时代奋斗者理想信念的宝贵精神源泉。
1917年 · 14岁
夏 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市长郡中学。
1919年 · 16岁
夏 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了长沙市长郡中学组织的罢课、游行及抵制日货等反帝爱国运动。
1920年 · 17岁
8月 加入由毛泽东、何叔衡等创办的湖南俄罗斯研究会。之后,与任弼时、任岳、周昭秋等6人,被研究会选定为第一批赴俄学习人员。
秋 离开长沙抵达上海,进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又称“俄文专修馆")学习,为赴俄留学作准备。其间加入外国语学社内部的进步组织“工读互助团”,并由萧玉成更名为萧劲光。
年底 由“工读互助团”转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 · 18岁
4月 和刘少奇、任弼时等一起,由上海吴淞港上船,绕道日本长崎前往俄国莫斯科。
7月初 抵达莫斯科。适逢共产国际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以东方民族代表的身份出席会议,聆听列宁作报告。不久,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学习。为避免将来回国工作时暴露身份,取用一个俄文名字“查戈洛斯基”。
秋 学校进行志愿调查时,在调查表上填写“军事”,第一次表达了希望学习军事专业的愿望,引起学校重视。
1922年 · 19岁
1月 东方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又叫远东劳动人民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与刘少奇、任弼时等一起参加会议,在会上做文秘工作。
春 与任岳、周昭秋等一起转入专事培养军队基层军官的“苏联红军学校”学习。
年底 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中共旅俄支部的主要成员之一。按照当时的惯例,学校党组织同时颁发了联共(布)党证,也成为联共(布)党员。
1920年秋,萧劲光和任弼时等一行六人,由新民学会介绍,从长沙乘一条小船到岳阳,尔后登上一艘江轮顺流而下,直赴上海。
萧劲光站在江轮的甲板上,望着千里明月、滚滚长江,不由一阵心潮激荡,两句诗脱口而出:“碧海蓝天秋风劲,江天万里明月光。”到上海后,考虑到保密的需要,前来参加学习的人大都改了名字(任培国改名任弼时)。萧劲光想起江轮上的诗句,便将诗句的最后两个字“劲”和“光”集在一起作为自己的名字。自此始,由“萧玉成”改称“萧劲光”。
“十里洋场”的上海,洋人横行,租界林立。萧劲光他们就居住在法租界贝勒路(今黄陂路)的一个亭子间里。学习的地方,是距此不远的霞飞路渔阳里六号的“俄文专修馆”。
“俄文专修馆”,对外称“外国语学社”,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专为赴俄学习的青年举办的培训机构。根据赴俄留学的需要,培训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初级俄文,二是学习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知识。在洋人和军阀统治的上海,“俄国”两个字讳莫如深。萧劲光他们公开的身份是穷学生,学俄文是为了谋生糊口。萧劲光在这里参加集中学习半年多。这期间,他们住在不见阳光的亭子间,吃最廉价的包饭,晚上睡觉连床板也没有。好在萧劲光苦惯了,特别是一想到将去俄国学习革命本领,回来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落后面貌,就浑身是劲。
在外国语学社,萧劲光除按照计划上课学习外,还秘密参加一些政治活动。最经常做的事,是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编辑、出版的刊物《劳动界》和华俄通讯社做抄写、校对工作。遇有纪念日,则参加游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强烈正义感、进取心的萧劲光,大胆、心细,每次都干得很出色。到上海不久,由俄文班学员刘少奇主持,在外国语学社的学员中间成立了一个叫“工读互助团”的组织。对外人讲,“工读互助团”是学员之间生活上互相帮助的机构,实则是进步青年的政治组织。萧劲光是这个组织最初的成员之一。后来“工读互助团”的成员先后转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萧劲光与刘少奇、任弼时,都是首批转入青年团的成员。
转眼半年过去了。1921年春节刚过,萧劲光等第一批赴俄学习的十几人,在刘少奇、罗觉(罗亦农)、吴芳的带领下,从吴淞港码头登上一艘日本客轮,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赴俄之旅。
路途漫长遥远,困难重重。他们从上海上船时天依然很冷,没想到漂洋过海、船车交替一路行来,越走越冷。到了海参崴,放眼一片冰天雪地。十几个学员基本上都是南方人,有的人连雪花都没有见过,大家都没有准备足以抵御这等寒冷的衣服。下船后,他们便挤在一家中国旅馆里,门也出不去。领队刘少奇、罗觉等人按照预定的暗号与海参崴大学的教授伊万诺夫接上了头。伊万诺夫是第三国际派在这里做秘密工作的。此后的行程,乘火车到伯力西行,便由他安排。
由于那时十月革命胜利不久,从海参崴到伯力,基本上仍由白匪控制。海参崴有白俄,有日本人,还有东北军阀张作霖的“总领事馆”。为避免麻烦,在第三国际前来接洽的人员的组织下,大家都化了装。任弼时扮作理发师,萧劲光和刘少奇扮作裁缝,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形象和携带的东西选择自己的“角色”,应付了路上一次次盘查。
在海参崴与伯力间,有一条“红白”交界的伊曼河。河南边是“白区”,河北边是“红区”,交界处有白匪和日本人设卡盘查。为能顺利通过,萧劲光他们十几个人分成若干小组行动,有人白天走,有人晚上走,然后按约定在伯力一条街道口会合。
萧劲光和任弼时两人一组,假装互不认识,一前一后走着。当时海参崴发生了鼠疫,凡过河的都测体温,进行检疫。萧劲光体温正常,查来查去没发现什么,放行了。任弼时有点感冒,体温稍高一些,结果以鼠疫患者的嫌疑被扣下来。萧劲光心里着急又无法帮助他,只得只身一人继续往伯力方向走。他一边急速走着,打算见到刘少奇他们后想办法接任弼时,一边暗暗为任祈祷,盼望他很快脱险,赶上队伍。萧劲光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与刘少奇等顺利相会。见面后,萧劲光把任弼时被扣的情况告诉了刘少奇,才知道,还有其他同志以不同理由被扣。大家都很着急,一边等任弼时他们的消息,一边商量解救他们的办法。结果,两天后,任弼时回来了。原来在重新量体温时,任弼时想了办法,体温正常了。日本人和白匪一再盘问也问不出什么,无奈只得把他放了。
总之,一路饥寒交迫、险象环生。但这些在萧劲光脑海中留下的记忆是美好的。若干年后,萧劲光与人谈起这段经历,曾口有余甘地说:
那时“俄国”是希望和光明的象征,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推翻了旧世界,建立了工农政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这些在书本中、课堂上读到、听到的崭新世界,就要展现在我们面前。一想到这些,我们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颇有文采的任弼时同志临行前在给家中的信中写道:“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世界,同天共乐,此以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那时我们就是怀着这样的救国救民的革命抱负,踏上赴俄学习的漫长路途的。
经过3个多月长途跋涉,萧劲光终于在当年7月初到达莫斯科。不久即进入东方大学,开始期盼已久的留俄大学生活。
东方大学,全称是“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坐落在莫斯科市区特维尔斯卡娅大街15号、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社的对面。这所大学是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创办起来的,斯大林担任名誉校长。
1920年7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著名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纲领。他认为:“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共产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迫切需要有一批职业革命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共产国际于同年9月在巴库召开的“东方民族代表大会”上作出决定,在莫斯科创立一所“东方大学”,集中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培养职业革命家。“东方大学”于1921年5月正式成立。萧劲光他们到时,学校刚开始招生。入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苏俄远东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代表。萧劲光他们是该校第一批外国学生,称“旅俄中国青年共产团”。除萧劲光、任弼时等长沙俄罗斯研究会的6人外,还有刘少奇、罗觉、韩慕涛、蒋光慈(光赤)、彭述之、卜士奇等20多人。以后又陆续从中国来了部分人,日本、朝鲜、印度等国也到了部分学生。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王若飞等,也于1923年前后转到东方大学。这些人中,相当部分当时在国内就是革命活动的骨干分子。当时在莫斯科的中国学生人数很多,国内建党不久,各校就联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旅俄支部。1922年底,萧劲光在旅俄支部履行转党手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按照当时的惯例,学校党组织同时颁发了联共(布)党证,他也成为联共党员。为了学员回国以后的安全,每个外国学员都起了一个俄文名字。萧劲光叫查戈洛斯基,任弼时叫布林斯基。
——摘自《萧劲光传》
图书介绍
《萧劲光传》编写组 著
2022年8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当代中国出版社
《萧劲光传》由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海军有关单位成立编写组撰写。编写组数十次赴萧劲光的故乡长沙,他工作过的延安、东北,以及他长期工作的海军机关和部队,采访调查了许多与萧劲光一起工作、战斗过的老同志,并多次到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海军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历经十一年,终于写成此书。这部书展示了萧劲光这位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全部战争烽火、政治风雨的杰出人物的一生,再现了他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社会主义中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光辉业绩,以及他不懈奋斗、实事求是、忠于党和人民、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风格。书稿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军事科学院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