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尧 ‖ 武清、霸州、文安附近“九十九淀”的消失

发布时间:2025-07-28 14:54  浏览量:1

永定河下游的淤积作用,最突出的还是填平了许多淀泊。

在河北平原中部,原来分布着许多湖泊,有“九十九淀”之说。《水经注· 鲍邱水》篇末云:巨梁河(即今丰润、玉田县境的还乡河)在右合五里水(一名田继泉水)之后,乱流南入鲍邱水。“自是水之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条右(分),往往径通,非惟(巨梁)河、鲍邱归海者也”。按《水经注》中的鲍邱水 (今潮河)下游,在今蓟运河南;滹沱河下游在今文安、大城县境;泉州,县名,西汉置,属渔阳郡,故城在今武清县(杨村) 西南城上村;雍奴,县名,西汉置,属渔阳郡,故城在今武清县(杨村)东大空城,东汉西迁于今武清西北之旧县村。也就是说,北起今蓟运河下游,南至文安、大城县境,东起渤海湾西岸,西至武清县西境以至安次、永清县南境,都是雍奴薮的范围,其泽野有九十九淀。“泽”者,“聚水洼地”之谓也;“野”者,“郊外”之谓也。就是说,九十九淀包括雍奴薮范围内的水域及其附近水泊。

自《水经注》首先记载有九十九淀后,后世对此颇多论说。 《新唐书 ·地理志》于莫州文安郡所属之莫县(治所在今河北任丘县北35里莫州村)下记云:“有九十九淀。”这一方面说明唐代对九十九淀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九十九淀的分布范围及于任丘、雄县、安新、保定、高阳等地,即白洋淀周围地区。

宋人程大昌撰《禹贡论》,也论及九十九淀,文云:“后世渔阳之泉州、雍奴,去海不远,北境之水骤注其地,自下溢流,钟为水泽,说者谓为九十九淀,又目之以为狐河尾也。夫水之钟 为淤淀,其多至九十有九,岂有致功而陂蓄之者哉?水聚而地 卑,其泽薮之多,固其所也。”程氏不仅解说了九十九淀的成 因,甚至怀疑内中有人为“陂蓄之者”。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在霸州城南大堡村修建了一座淀 神祠。《御制淀神祠碑文》云:“畿南之地,广衍多隰,众水所钟,翕之亭之,讶然成渊,而以时输壑者则惟淀。淀之名始见于左思《魏都赋》,所谓‘掘鲤之淀’是也。字亦为澱。《水经注》、《新唐书志》皆云九十九淀,郦道元又称为清河。后世约其数为七十有二,其名皆不可胪举。其散见于宋、辽、金史者,今或淤废,或传闻讹舛,所可指者,不过四十余,其他或曰泊、曰洼、曰窝、曰港,随方俗所称。而统言之,则东、西两淀。西淀之大,周三百余里,概州一县四(当指安州与雄县、安新、高阳、任丘四县);东淀尤大,周四百里有赢,概州县七(当指霸州与文安、保定、东安、武清、静海、天津七州县)。其为薮泽也广,故畿内之水,大则沽、渝、濡、漓、狐、滋、易、涞, 小则山泉涧流,无所不容。而旁境之沟浍污涔,无所不 赴。 ……”⑤由此可知,至清中期,九十九淀已说不清名称,凑不足数了,唯有东、西两淀容纳着京畿的众多河水。

随着寒暑更替、春秋变换,古九十九淀中的某些淀早已被淤为平 陆,变成田园,被人遗忘,连名字也没有留传下来。而有些淀原来水面广阔,但后来因泥沙淤积而离析成若干较小的淀,并分别获得新名,所以见于后世记载的淀名就不止九十九个了。还有一些淀泊如雄县境内的白淀、稻淀、吴安淀、长儿淀、台河淀、荪蒋淀、李定淀、青草淀,新安县的王家淀、杜家淀,武清县的纪家淀、朱定淀、母猪淀等,就没有列入上表中。另有一点必须说 明,在这些淀分布的地域内,称沽、称洼、称港、称泊的也有很多,天津地区就有“七十二沽”之说。毫无疑问,这些沽、洼、港、泊有的原来也是九十九淀的一部分,但表中皆未列入。此外,一淀多名、或异淀同名现象常见,也为探讨九十九淀增加了 困难。因此,表8-2中的120淀,只是说明历史上古雍奴薮泽野湖淀水泊众多而已。然而,今天却大都见不到了,只有极少数的还在与自然的和人为的侵害抗争着。

那么,九十九淀是怎么消失的呢?在这里,仅以永定河下游的泥沙淤积为例,以窥视这个问题的“冰山一角”。

时至清代,古九十九淀演变成东、西两大淀泊区,统称为东 淀、西淀。东淀在顺天府南境,西淀在保定府东境。上文所引乾隆皇帝的《御制淀神祠碑文》中说“西淀之大周三百余里”, “东淀尤大,周四百里有赢”。东、西两淀之分地在霸州南,其间有河道相通,但变化很大。明代有玉带河、会通河、磁河、沙 河、唐河等名。至清代,“诸河俱改流,上流惟中亭一支,与玉带河南北相望。其下自霸州东三岔口(在霸州东南约六七里地)分为三派”,西淀之水由南、北、中三道下注东淀,东淀之水则经西沽入海。尽管西淀比东淀小,但二百余年后的今天,西淀还能见到一些模样,这就是著名的白洋淀及其附近淀泊群,而更大的东淀却无影无踪了。这说明东淀受淤甚于西淀。清人陈仪在《治河蠡测》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举畿辅全局之水,无一不毕潴于兹(指东淀),以达津而赴海,则其通塞淤畅,所关于通省河渠之利害者,岂不尤重哉!康熙三十七年以前,渺然巨浸,周二三百里,清泓澄澈。中港汊纵横,周流贯注。自抚臣于成龙奉命开筑永定河,不为全局计,而只为一河计,遂改南流之故道,折而东行,自柳岔口注之东淀。于是淀河病而全局皆病,即永定一河,亦自不胜其病。淤高桥淀(在霸州东境信安镇南,即大浪淀),而信安、堂二铺遂成平陆。淤胜芳淀,而辛章、策 城(在霸州东境)尽变桑田。向之渺然巨浸者,皆安归乎?”乾 隆朝名臣方苞亦云:“自前明至康熙三十七年,浑河之水未尝不由(东)淀以达运河,而绝无填淤。”“自故道既改,则浑河之泥沙,无纤微不入于(东)淀,故三十余年,而填淤过半。

(东)淀既半淤,则故道(指由固安西经霸州入淀之浑河故道)虽复,而由会同河人淀之道,及西淀之中,必所在淤塞矣。虽岁加挑浚,人力有限,十年之后,终不能免全淀之尽淤”。《清一统志》云:“古时惟三角淀最大,又当西沽之上,故诸水皆会入于此。今渐淤而小。新志:(三角淀)合相近诸淀泊,总谓之东淀云。延袤霸州、文安、大城、武清、东安、静海之境,东西亘百六十余里,南北二三十里或六七十里,为七十二清河(指大清河上游支流)之所汇潴。永定河自西北来,子牙河自西南来,咸入之。”特别是“自永定(河)改流(指康熙三十七年整治后的永定河),一坏澜城河,淤东淀者十之三,而北支(指胜芳河)鲠不得下;再坏辛张河,淤东淀者十(之)五六”。类似这样的议论、记述和分析东淀被淤的人和文字,还有很多,无需赘列。因为东淀直接受纳永定河的泥沙,故淤积最为严重。当然还有子牙河、白河、拒马河、白沟河、凤河、龙河等,也参与东淀的淤积。而永定河在清中后期东去,远离了西淀,这是西淀至今尚残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角淀是东淀淀泊群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明代尚是周回二百余里的一个大淀。但至清中期,三角淀变成“东西五六里,南北十余里”,方圆只有三四十里的淀泊了。另有记载说“已淤成平陆。乾隆七年(1742)丈明,实止地百顷余”,分给附近贫民耕种。三角淀被淤成平陆,主要是永定河的“功劳”。 当然,三角淀淤为平陆,是有一个过程的。

康熙三十七年(1698)大规模地治理永定河后,其下口至 永清县东南朱家庄,“会东安琅城河(又名安澜城河,亦名琅川淀,在东安县南70里),出霸州柳岔口、三角淀,达西沽入海”。但不到两年,“郎城淀河淤且平”,遂于三十九年 (1700)在安澜城西改河南下,流出柳岔口,注大城县辛章河 (辛章今属霸县),因而信安以南高桥淀、胜芳淀等并淤。上文 所谓“一坏澜城河,淤东淀者十之三”,即指此。

至雍正二年(1724),历经27年的淀池淤积,“永定河南阻 不下,遂回流而北,由是中支河路亦鲠,上至胜芳,下至辛章,同时淤断。遂南徙并入南支(即石沟河)”。上文所谓“再坏辛张河,淤东淀者十(之)五六”,即指此。于是,雍正四年(1726),怡贤亲王与大学士朱轼承命兴修水利,将永定河下口于柳岔口稍北改向东去,开新河自郭家务至长甸河70里,经武清县王庆坨、范瓮口间入三角淀,达津归海。“自雍正四年放永定河下流全归三角淀,经行既久,壅塞过半,其淀形可指者,不过王庆坨一角十余里耳”。

此后,又过20 多年,三角淀日益淤高,乾隆十六年 (1751),永清冰窖口以下七、八工之正河五十余里,除中段二十余里尚存河形外,头尾三十余里全淤。故自东安县南端得胜口至武清县西南王庆坨南,再挖引河22里,穿过淤高的三角淀,向东导入叶淀,以达津归海。“叶淀,亦三角淀所分,在武清县南六十里,半隶武清,半属天津”。成书于乾隆年间的《畿辅 安澜志》谓“叶淀周一百三十余里,永定尾闾全人此淀,泥沙 澄清,而后入凤河。今则强半为泥沙所淤,其中积成横埂无数, 遂分析为诸小淀,迥异从前景象矣”。而清末编纂的《畿辅通志》却说叶淀“宽长约五六里”。从清中期到清末,叶淀由“周一百三十余里”到“宽长约五六里”,大小之悬殊,正是永 定河淤积的结果。

乾隆十九年(1754),“伏秋沙(应为水字)发盈丈,直注下口,十里内旧积新淤,顿高八尺,阻塞泓路,泛滥成灾”。翌年,于永清县贺尧营开堤改河,向东直入沙家淀,再南趋叶淀,合凤河达津归海。《畿辅通志》说:“沙家淀,亦三角淀所分者。在武清县南五十里。西至敖子嘴,东至陈家嘴,南至二光,北至废北埝。长约十里,宽约八里,系朱家淀上游。旧为永定河占,今河出其南,弃为枯壤。”附带一提,这里所说的朱家淀,又称刘家淀,亦三角淀所分者。在武清县南五十余里。西北连沙家淀,东至凤河岸,南至九道沟,北至庞家庄。宽长八九里。后淤。

乾隆三十七年(1772),永定河再次人为改道,于贺尧营 东、调河头南挑河东出,由毛家洼达沙家淀,会凤河下游,过双 口(在武清县西南境、王庆坨东北)归大清河人海。转年,“伏 汛甚猛,……大溜奔腾,直趋下口,将中泓河底刷深数尺,所有 泥沙悉归调河头之旧河中,淤成平地。其澄清之水俱另从调河头 以北,散漫而下,别由东安县响口村直走沙家淀”。沙家淀继 续被永定河泥沙淤积。

嘉庆六年(1801),河北地区出现百年不遇的长时间大雨, 永定河水暴涨,下游忽复徙至调河头北,沛然东下,奔注母猪 泊,再由沙家淀达津归海。母猪淀宽广二十八里,地形洼下,本为沥水所归,自嘉庆六年永定河北徙,逐渐就淤浅。按母猪泊又名母猪淀,在武清县南三十里,为永定河所占后,填淤过半。 嘉庆十七年(1812),永定河下流北徙,葛渔城河道淤塞,水由 黄花店下注。二十年(1825)六月大雨,北岸七工(在永清县东北境)漫塌,开引河,由旧河身稍南,直至黄花店。按黄花 店即黄花淀,在武清县西境,当在今黄花店村附近。从此,黄花 店又遭到被淤填的厄运。

至道光三年(1823),直隶总督蒋攸钴警告:“区区母猪泊, 不敌三角淀之少半,又岂能长恃乎此!”于是,又改永定河南 流,直奔汪儿淀。按汪儿淀旧名堂二淀,又作汪尔淀、旺儿淀、 文尔淀等,在霸州东七十三里。今霸县东境有堂二里镇,汪儿淀 无疑在此,也被永定河渐淤平。

通过如上的一些例子,对原来周二三百里的三角淀以至更广大的东淀是怎样变成平陆沃壤的,可以有个大致的了解了。总之,正如道光四年(1824)六月,工部左侍郎程含章所云:永定河“每遇盛涨,夹沙带泥,势甚汹猛。自有两堤以束之,中腹日见沙停,下口易致淤积,百数十年,改移下口不下十次,改一处淤一处”。这就是偌大的三角淀和东淀于清末已基本消失了的根本原因。

广而言之,由于北有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等,西有唐河、大沙河、易水等,南有子牙河、滹沱河、滏阳河等,众多汛期水流湍急、富含泥沙的河流,从三面汇聚于古雍奴薮地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淤积,数百年间,也就把古“九十九淀”都淤成平陆了。其中,“头功”无疑要归永定河。